天天看点

你能这样想,就离戒掉手机上瘾不远了

作者:秋枫学习生活智慧
你能这样想,就离戒掉手机上瘾不远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都在问题之外。

欲望是人的基本需求,而非终极的追求。我们需要爱、友情、关怀、独立、自由…来构建自己完美的生活。

了解大脑多一点,烦恼就离得远一点。

人和海参的大脑机制一样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爱吸烟、刷手机停不下来,恋爱脑都是一种上瘾行为。它们给大脑带来了积极强化作用,容易造成主观偏差。

一直以为困了累了,玩一下手机,刷视频看

你能这样想,就离戒掉手机上瘾不远了

什么是主观偏差?就是整天靠外界的反馈来建立我们的行为习惯。你觉得你此刻应该吸烟,而实际上你的身体并不需要吸烟。所有成瘾性行为几乎都跟主观偏见有关。

什么是上瘾?就是哪怕存在不良后果,仍然继续使用。但如何克服上瘾的行为?《欲望的博弈》的作者说用药物调整,不如正念疗法。造成成瘾的欲望成倒U型发展。

首先你要识别心中正在腾起的那种苛求,然后接受它,允许它,让那个感觉在那儿就好。其次探究身体的感觉、情绪,其实这是深度的识别,最后注意此时此刻要发生的事情,盯住那个倒U型发生的过程。那种感觉升起落下,再升起再落下,慢慢地归于底部,最终戒瘾。

反过来,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要靠毅力和自控力,不要使劲儿,而是用正念看清楚它。正如当你在森林里迷路,你不停地走只能事倍‬功半,最好的办法就是你需要停下来,找一个指南针,看一下方向,重新定位以后,沿着正确的方向再走,这才是走出迷途森林的方法。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去根据条件反射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和那个在森林里没有指南针的迷途人一样,在森林里转圈,然后就会迷路得越来越厉害。

朋友圈被点赞,被评论,由此产生的兴奋,常常被我们错误解读为幸福,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观差,因为人们错误地把思想的兴奋感当作了真正的幸福。

我们应该能够学会把手机扔远一点,三四个小时不要碰手机,实际上你的大脑会更舒服。

你能这样想,就离戒掉手机上瘾不远了

简单总结一下,如何跳出欲望的陷阱,改变上瘾行为?

首先要觉知,觉知是改变的开始。学会接受它的存在,不做任何评判,然后探索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再次出现同样的情况时,要引起注意,避免踩坑。

我们也可想通过练习正念冥想,静坐等方式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变思维模式,关注此时此刻的状态,不受外物影响。

如何改变呢?

我们可以通过调动好奇心,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和外界的链接,尽量规避外部刺激带来的虚假认同。

另外,友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用刻薄的言语去攻击对方。戒掉自我上瘾。

你用友善还是刻薄的方式,决定了思维的放松程度。

友善的想法有助于我们更专注、更开阔地进入到冥想的境界,这是很重要的提醒。

第三个方法,寻找心流。

有的人为了能够获得心流的状态,甚至跑去做非常危险的活动,比如说攀岩。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能够养成静坐的习惯、学会保持正念、学会专注、学会包容开放,我们不需要爬到山上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最后一个方法,训练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的敌人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旧习惯、我们的自动化。我们在生活当中绝大部分的决策是自动化做出来的,而这个自动化决策的过程就是跟我们的心理韧性在作战。

你能这样想,就离戒掉手机上瘾不远了

其实我们每天经常掉的坑,都是我们自己挖的,自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你的执着、你对一件事偏执的看法、你错误的主观偏差,使得你整天待在一个坑里出不来。所以,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叫作“人在坑里,别继续挖”,就是当你人还在坑里待着的时候,你越是使劲挖,那个坑可能就越深。

在生活当中,我们绝大部分人所使用的恰好不是韧性,而是反应性。反应性就是发生了什么事,别人怎么应对,我也怎么应对。你刺激我,我就有反应,这个叫反应性。而反应性的共同特点就是遵从行为心理学鼻祖斯金纳提出的条件反射原理。

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就抗拒一些新的想法——你可以先尝试尝试,体会一下保持正念的快乐,觉得不行再说。

如果你不是一个被他人随意操纵的反应性动物,那你的烦恼就会自然少很多,你就不需要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工具了。这是训练韧性。

……

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事事显照内心,训练自己平静察觉自己的欲望,并感受这个倒U形的最高点,言下之意就是看到自己陪着自己,这个和延迟满足是同样的道理,看看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才是爱自己,懂得爱自己才能理解和爱别人。

你能这样想,就离戒掉手机上瘾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