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扁鹊见蔡桓公,这里的蔡桓公到底是谁?

作者:省愚杂谈

省愚这一代人,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都学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文章不长,然而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更是创造了“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成为一代经典。

扁鹊见蔡桓公,这里的蔡桓公到底是谁?

当代人能够做出的经典画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的出处却是《韩非子· 喻老》。那么作为战国末期的人士韩非子,他是如何知晓扁鹊与蔡桓公二人如此具有哲理又有逻辑递推属性的对话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继续深入思考。

省愚几乎可以清晰地记得,当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课本下方有一行小字介绍,称《史记》记载,此处为“扁鹊见齐桓公”,这里就很矛盾了,到底这“讳疾忌医”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几十年过去了,虽说每日上班下班,如工具人一般连轴转,但是静下心来当我们有时间去阅读经典的时候,这般萦绕在青少年时期的问题,也会时常响彻在耳边。

所以,今日,我们带着疑问去挖掘先秦时期历史故事的蛛丝马迹,简单地探索一下,扁鹊见的这位“蔡桓公”,到底是谁?换言之,到底是谁扮演了两千多年来,人们每当“讳疾忌医”之时便心生胆怯的故事的主人公。

·扁鹊到底是谁?

在想找到扁鹊见的这位蔡桓公到底是谁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扁鹊到底是谁?

其实,这里的扁鹊,加上引号可能更合适,因为见到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扁鹊”,这二字仅是人们送他的美称,历史上真正的扁鹊仅是传说中的人物。

传说在黄帝时期,当时黄帝身边有一位名医,名叫扁鹊,医术高明,神乎其神。从黄帝时期跨越时间线到春秋战国,此时,如果能再出现一位医术高超,包治百病的名医,此刻人们送他一个“扁鹊”的称号,这事似乎不难理解。

扁鹊见蔡桓公,这里的蔡桓公到底是谁?

古代行医

换个角度思考,如今,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些被病痛折磨多年的人。当遇到名医之后医治好折磨他多年的疾病之后,他往往都会给医生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在世华佗”。或许,当代的历史记录者便会写下“XX华佗医治好XX病人”的故事,其实也就是这般的道理。总不能说当代的名医与神医都叫华佗吧?可以理解为“华佗”,仅仅是如今的人们送给他们的一个美称。

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之后,咱们就不难理解,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这之前的西周、商代,“扁鹊”这个称号,算是赠送给当时医术高超之人的统一美称。

那么这位见到了蔡桓公发现端倪,并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神医,又是哪位扁鹊呢?史学界其实早已经找到了答案,他便是先秦时期活跃在齐国、赵国两地的名医-秦越人。

史料已经无从考证这位秦越人先生的确切生卒年,史记中有一卷称为《扁鹊列传》,此卷记载了扁鹊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300年左右,长达四百年历史长线的故事。所以,我们进而推导出这位秦越人先生活了四百多岁?显然,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从司马迁先生用《扁鹊列传》来表达这一卷故事脉络的细节来看,《史记》中的扁鹊,并非一人,就如同如今民间史学家记述当代神医,有可能会取名为《在世华佗列传》一样。

真正的见到了蔡桓公的秦越人先生,其活跃时间大概在公元前四世纪,很可能秦越人也是一位十分长寿的医者,大概其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末,卒于公元前四世纪末,享寿很可能在八十岁,甚至是九十岁左右。

秦越人,又名秦缓,号卢医、扁鹊,其为姬姓秦氏。先秦时期“姓”与“氏”为不同的概念,男子往往称氏,故称其为秦越人。据一些史料推测,其大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407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五年,也即是公元前310年。

如果以上这个生卒年推测属实,则秦越人的寿命为97岁,放眼当时的世界,这就是活神仙的寿命。

·蔡桓公就是传说中的蔡桓侯?

在确认了这里的“扁鹊”就是秦越人之后,我们开始拓展第二个问题,也即是“历史上是否真有一位蔡桓公?”

还真有,不过不是蔡桓公,而是蔡桓侯。

先秦时期的贵族,均被授予“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不过,进入东周之后,周天子的势力日渐衰落,往往也有一些诸侯贵族通过自封的方式为自己进爵。所以,《韩非子》先生在原作中记载的“蔡桓公”会不会就是历史上这位“蔡桓侯”呢?

蔡桓侯,姬姓,名封人,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君主,蔡宣侯的儿子,其去世后,由其弟弟蔡哀侯袭位。史料明确记载,蔡桓侯于公元前695年去世,所以,很显然,这与秦越人的时代相隔了数百年,秦越人不可能见得到他。

如果硬要说,他就是讳疾忌医的故事主人公,很显然见到他的这位“扁鹊”也只能是其他的神医,绝不可能是秦越人。我们根据史书的完整性与细节合理性,春秋时期的蔡桓侯,并非是那位说出了著名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人。

·蔡桓公是齐桓公齐小白?

那么按照《史记》的记载,扁鹊见到的是齐桓公,所以,这位“讳疾忌医”的故事男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提出“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我们先看看齐桓公的故事。

真要把这位先秦时期的大神的故事讲述清楚,一篇文章肯定是不够的。

扁鹊见蔡桓公,这里的蔡桓公到底是谁?

当代人为齐桓公树立的雕像

简单说来,齐桓公确切的卒年时间为公元前643年农历十月七日,这与秦越人先生活跃的时代也相隔了两三百年,秦越人无论如何也见不到他。并且,齐桓公的死是有史实记载的,其去世之前,被奸臣易牙,竖刁软禁在寝宫里,其最终逝世后,五个儿子相互攻讦,甚至没有人为他收尸,造成了“身死不葬,虫流出户”的惨状。

所以,秦越人先生见到的这位蔡桓公,很显然不是“春秋五霸”里的齐桓公。

顺便说一句,齐桓公,名小白,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如果称呼他为“姜小白”显然是不太符合当时的礼法的,称呼其为齐小白或者吕小白尚且可以接受。但是,按照当时的称谓,“公子小白”才是最正规的叫法。

·田氏代齐的故事

所以秦越人见到的这位多愁善感的蔡桓公,既不是蔡桓侯,也不是齐桓公,到底是谁呢?

我们在讲述他的身份之前,先讲一个背景故事,即是所谓的“田氏代齐”。

战国初年,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国诸侯,进而篡夺诸侯国君之位,此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田氏代齐”。

扁鹊见蔡桓公,这里的蔡桓公到底是谁?

一将功成万骨枯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恒杀掉齐简公,立齐平公,并且自掌政权,开启了田氏一百多年独揽大权的历史,此时田氏的封邑,已经大于直属齐国的领土。

公元前386年,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当时田氏首领田和为诸侯,国号亦称齐国,是为田齐。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齐宗庙绝祀,被田齐完全取代。

这里有一个古汉语的小知识,田成子本名陈恒,妫姓陈氏,然而上古汉语里田、陈二字发音类似,所以改为田恒。这就让如今的普通话有一点不知所云了,“田”与“陈”二字,上古汉语里读音竟然相似?其实,如果您自己或者您身边有福建的朋友,这就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在闽南语中,“陈”字的读音便是“tan”,甚至如今的马来西亚华人,也依然使用“tan”作为“陈”姓的拼读方式。

·真相大白

有了上述“田氏代齐”的故事作为背景之后,真相几乎就可以大白了。

没错,秦越人见到的这位,的确是齐桓公,不过并非“春秋五霸”里的公子小白,而是田氏齐国的国君田午。

田午,其生于公元前400年,卒于公元前357年,其为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第三任国君,当时称陈侯午。上一段落里,咱们讲述过先秦时期“陈”与“田”的读音类同。

《竹书纪年》中,将其记载为田侯午,《史记》等后世史料作田齐桓公,他完整谥号为田齐孝武桓公,单字谥号为桓公。

根据史料记载,其余公元前357年去世,这也恰好与秦越人的活跃时间线对应,与此同时,秦越人主要活跃在战国时期的齐国、赵国一带,很显然当时的齐国便是“田氏齐国”。

那么既然如此,又为何将其称为蔡桓公呢?

因为相传,这位桓公田午曾在临淄的“蔡邑”建宫殿居住,也就是所谓“行在”。按当时的习惯又称齐国为蔡国,当然,这里的“蔡国”并非周朝所封真正的蔡国。所以齐桓公又称蔡桓公。

所以真相大白了,这“讳疾忌医”故事中的扁鹊,就是战国时期的齐赵之地的名医秦越人;而这里的蔡桓公,既不是蔡桓侯姬封人,也不是齐桓公公子小白,而是田齐桓公田午。

·从“讳疾忌医”看封建君主的信息壁垒

习惯性的,讲完故事,做完推导,我们需要升华一丝情感,讲讲“讳疾忌医”故事里能够读出的当时视角下,封建君主的信息壁垒。

很显然,田氏齐国是战国时期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咱们这位田齐桓公或许还一边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一边享受的荣华富贵带来的人生震撼。他其实并不是害怕疾病,从其用责备与数落的态度说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样的千古名句来看,他很显然无法接受身边人提出的任何意见。

或许,他有他自己信任的人,他也只信任自己身边所带来的讯息,久而久之,身边人熟悉他的喜好之后,也只会挑他喜欢的听,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壁垒也就形成了。真正的事件内情,他半个字都不会知晓,就如同“扁鹊在世”的秦越人能够看穿他的身体状况,说出的肺腑之言,他也不会相信半个字,为什么呢?因为这与他平时接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也许他只能听见他的御医说:“大王身体康健,长命百岁无疑”。

满纸荒唐言,亦不知所云。今天的故事,您还满意吗?让我们整装待发,期待下一个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