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作者:腾冲发布

9月29日上午,第五届"兴义人才奖"表彰暨颁奖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浩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委副书记王玉波主持宣读了表彰决定,省政协主席李江, 参加。参加活动的省级领导向获奖者颁奖。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出生于滕冲市吴河乡黄碧芝,被评为专业技术人员之一。他带领团队培育了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云岭牛",填补了我国高品位牛肉产量的空白,云南高原成为特色农业的新亮点。培育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建立肉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广"云岭牛"育种技术助力脱贫攻坚。黄碧芝成为培育"云岭牛"的"牛专家"。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黄碧芝,刘颖博士,云南农业大学,草科学专业指导,二级研究员,云南省草类动物科学院院长,"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补贴获得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 云南省畜牧业创新组组长,国家牛肉牦牛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云南省养牛业首席科学家,中国养牛业协会云南省会长,云南省草甸学会会长,云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副会长,云南省乳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生态学会副会长。主持并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

黄碧芝目前是"南方经济作物副产品饲料研究与技术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云岭牛"新品种选育首席专家,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云岭牛技术平台"建设与产业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主编有《草坪营养与施肥》、《农场草草产品开发》、《BMY肉牛》、《云南肉牛养殖技术》、《云南常见饲喂植物》、《味云岭牛》等专著,申请专利15项。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农业部采收一等奖2项,申报2个草类品种注册为国家级品种。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联合及个人培养5名博士。博士,为云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贝聿铭博士研究生1人,联合培养20多名硕士生。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为牢固树立人才主导发展战略定位,加快推进省级人才强国战略,激发各类人才致力于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营造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云南省广大人才推动高素质跨越式发展工作, 根据云南省"兴义人才奖"表彰奖励制度,2019年12月9日,云南省第五届"兴义人才奖"表彰奖正式揭晓。共20人获得"星银人才奖",其中党政人员1人,科研专业技术人员9人,企业管理人员4人,技术人才2人,农村实用人才1人,民族文化人才2人,社会工作专业1人。

云岭牛的诞生

1982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开始在草原和牲畜改良方面建立伙伴关系,共同选择昆明前哨作为"握手地点"。随后,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澳大利亚国际开发援助局正式签署关于该项目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了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岭牛育种大幕拉开。

1984年,87头澳洲鼹鼠灰牛抵达昆明,与云南当地黄牛杂交,第一代杂交牛"墨云",但杂交后代抗性差,一旦被华南地区的牛咬伤,就很容易感染血肿病。因此,来自广西的项目团队引进婆罗门牛冷冻精子进行三重杂交,最终发现了低发生率抗蜱能力的组合。随后,在澳大利亚引进了八家婆罗门牛,开展三向杂交育种工作。经过三代科学家、近千名科技工作者的跟进研发,在科技部、农业部、农业部、科技厅的不断支持下,云岭牛终于被培育出来。2014年12月8日,农业部正式颁发"云岭牛"新品种证书(02号新品种证书第7号)。此时,距离鼹鼠灰牛的第一个春天已经过去了31年。

云岭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美丽名片从"八五"到现在的"十三五"官方,云岭牛受到省政府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农业厅和科技厅倾斜投入,每个研发节点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云岭牛成为继仙安牛、燕黄牛、辽屿白牛之后,我国独立养殖的第四品种肉牛,是第一个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环境的三重杂交种的肿瘤牛新品种。肉质优美,云岭牛细腻多汁,打破只有日本牛血才能生产出高档雪花牛肉的技术壁垒;据统计,云岭牛已在云南省10个州市30多个县市以及贵州、广西、重庆、四川、广东、海南等地推广应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云岭共推广牛12.6万头,生产冷冻精子683.3万剂,生产杂交牛2.9402亿头。特别是近三年来,项目成果还在云南省30多家大型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得到应用,核心技术推动两家企业"新三板"上市,并带动20家肉牛养殖合作社,年养殖规模10万余头,涉及云岭养牛从业人员1万余人。相关科研机构也采用云岭牛配套技术,与延津县、县政府与陆丰彩云印、普洱金孔雀绿畜牧业等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形成生产、研发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推动云岭养牛业的过程中,充分整合了当地的资源状况,形成了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也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对于云南省甘蔗、香蕉、木薯等经济作物副产品及油菜、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到30%,大部分是随意丢弃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状况。通过对云岭牛养殖副产品、经济作物的评价、调制和有效开发,经济作物和作物副产品的利用得到有效提高,企业和农民积累了甘蔗顶、香蕉茎叶等经济作物副产品2.54亿吨,增加了粗饲料渠道的来源, 降低粗饲料成本,实现养殖有机结合。此外,云岭牛养殖和产业化推广为当地和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肉牛产业的技术骨干,推动建立了云南省肉牛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平台,为南方肉牛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人才支持。数据显示,项目期间累计博士培养20人,硕士155人,完成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32万余次。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同时,云岭牛也是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的主力军之一,2019年在上海帮助地区"百县百产品"入围产品评选活动,云岭牛肉鲜肉颜色橙色、乳白色肥白、肉质细腻、脂肪重正浓郁,肉体细致浓郁,得到了评委和嘉宾的一致好评。普洱金孔雀绿田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景谷田园农业专业合作协会主席刀光复介绍,现云岭牛从重大科研成果走向成熟的市场产品。从区域消费产品开始进入大众"篮子"产品。近年来,随着消费群体对优质牛肉的需求日益增加,"云岭牛"产业发展及时找到了合适的动力点,凭借生长速度快、育肥性能好、繁殖存活率高、能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等特点,迅速占领了省外市场。助力云南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云岭牛已初见成效。目前,云南省正在大力发展"八大重点产业",包括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打造世界级的"三张牌",云岭养牛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可以继续发展和发展云岭养牛业,可以推进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不仅有利于促进粮食和草饲三向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形成粮草结合、农牧业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育种结构,而且促进了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的有效配套,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产业链效率。"扶贫牛"驱赶人脱贫增收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的科学指导和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下,扶贫工作在云陵之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云南在打仗、攻坚克难、注重"两后三保"、全面落实"七批"精准扶贫措施上下大力气,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特别是"发展生产脱贫",我省因地制宜发展高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而云岭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人民群众"扶贫牛"的赞誉。在普洱市靖谷县威远镇河东村,普洱金孔雀绿牧业有限公司130多亩的雁南云岭养牛场繁忙有序。这里1100多头云岭牛已成为当地肉牛养殖发展的中坚力量。从2018年开始,普洱金孔雀绿田牧业有限公司逐步建成云岭牛棚、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厂、分体冷肉包装车间等云岭牛全产业链设施,与当地合作社、合作农户合作培育了5000多头肉牛,成为该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肉牛行业公司。育种的好处体现在扶贫工作中,在普洱金孔雀绿田牧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充分利用当地甘蔗、香蕉副产品和青贮玉米,带动1724档利卡贫困户通过养殖云岭牛实现扶贫,其中30户贫困户长期开展草牛融合。在楚雄族自治州蜀县乡的一个村,养牛户徐长发从2017年开始养牛,但最初的技术还不到位,规模很小,效益也没有提高。去年,乡镇党委政府邀请云南省草原动物科学研究所专家组员进行培训,徐长发解决了急需的问题。2019年12月,牛圈全面改版,云岭养牛基地出现。云岭牛质优良,市场供不应求,饲料成本均低于普通牛肉,徐长发与标准化云岭牛养殖企业金达牧业签订了购销合同,无后顾之忧。而在本地,像许昌发一样,因为养牛云岭而生活不再是少数。283户贫困户在乡镇加入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改良,统一恢复,统一育肥犊牛,全乡3287户养殖云岭牛(占乡镇户数总户数的87%)。打造"贫困家养奶牛进社区-家庭冷冻精子改良和犊牛养殖-合作统一防疫和底擒取初级肥料-省级标准农场集中施肥上市"模式。大琦启牧发展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不懈地驱使各地农民饲养云岭牛。其成立纯种公司,合作与农民杂交模式,并给予农民200元的良好种子补贴,冻结改革资金返还补贴100元,采用"母子"方式与农民分享利润,70%给农民,30%给公司。带领284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平均每户增加3500元,带动两个村委会发展肉牛养殖,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万多元。同时,从2018年开始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辐射导致更多贫困户养牛致富。在南华县,一个街道村委会以"借母借亲"的方式驱使300户贫困户建档利卡,发展肉牛养殖;德宏盈瑞畜牧业有限公司以发展边疆经济、繁荣市场、创造就业、带动群众致富小康为己任,充分发挥省级企业的引领作用。采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合作模式,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研究所,利用莽城甘蔗、玉米秸秆等丰富的饲料资源,3个县市11个合作社、7个乡镇、7个10个肉牛养殖户(其中129户贫困户在建档)建设养殖基地, 并由公司提供养殖技术和部分资金,也带动了3000多家饲料种植者、养殖户发展标准化肉牛产业,推动了莽城乃至德洪州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 调动他们"我要脱贫"的积极性,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脱贫攻坚。更好的日子就在前方

上述公司其实都是云南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该联盟由云南省草原动物科学研究院成立,整合科研、育种、加工力量,搭建平台、共享资源,全面开发和推广云岭牛,共有35家企业加入。成员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与贫困作斗争,帮助真正的穷人,真正扶贫。云南省草原动物科学研究院自2012年实施云南省重点生物专项"热带亚热带肉牛新品种BBY产业化示范"以来,累计生产推广云岭牛冷冻精子45万头,推广云岭牛品种牛2430头,据当地黄牛估计,其他品种杂交牛累计杂交牛约3000万头。云南海超集团听从养牛业有限公司免费上门服务,为贫困户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并吸收他们到企业工作;然后由公司基地统一化肥、加工和销售;云南三江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一亩土地上带出一头牛",以"1加1"的模式,带动种植者植草和恢复,带动人均年均增产2800元...同时,自2014年10月以来,云南省草原动物科学研究所还组织了60多名科技人员到云南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老革命地区开展科技服务,累计培养"三区"基层科技人才13000余次, 分布技术资料5000余卷,服务"三区"养殖企业60余家,育牛1.5万头。应用开辟饲料来源、种植好牧场、减少畜牧业死病冬春等技术,使每头肉牛的经济效益按2000元计算,累计经济效益超过3000万元。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介绍,对"云岭牛新型种种与产业化"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和分析:(1)该项目在推广30年内获得的新收入为120.96亿元,单位规模净收益为2800.2元/头。(2)项目推进30年内,按年利率和贴现率10%计算,未来8年还可获得28.00亿元的经济效益,年经济效益3.92亿元。(3)本成果科研投入的年均净收益达到4.36元/元,即每1元研发费用用于研究成果,在当年的经济效益中,年均净收益为社会各界4.36元,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云岭养牛业带动扶贫的成效更为明显。据统计,在西南西蒙彝族自治县、福建省东北部延津县等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以云岭牛为主,依托35家企业,采用企业和合作社,并建立了档案卡家庭模式, 通过红利、菜种、菜种和劳务就业四种方式,合作社累计发展223户,导致农民增加65.3万余户,其中贫困户14.9万户。在这个过程中,云岭牛真正实现了从"高科技牛"到"扶贫牛"的转变。2020年是全面扶贫和全面小康的一年,由于与云岭牛的联系,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口全方位参与云岭养牛业的发展,摘下贫困帽,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而扶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云岭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相信它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扶贫牛"再次演化为人民的"富牛"。(链接文章来自云南省草甸动物科学研究所)

来源:腾冲新闻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