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灼灼“少年气”活跃舞台中——中小学校园戏剧观察

作者:光明网

作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当下中小学的戏剧演出相当活跃,有些学校的戏剧演出已经走出校园,进入城市的大剧院,甚至登上了国内外戏剧节的舞台。这些演出堪称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蕴含着国家民族认同、传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青少年成长等多样内容与主题。一个学校的经典剧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能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并为他们塑造健全人格,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助力。当下的中小学戏剧演出不仅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还在校园戏剧舞台上进行着有针对性且有价值的文化表达和文化传输,成为戏剧演出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实践。

1.课本剧成为普惠校园的重要载体

取材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教材的“课本剧”是中小学校园戏剧演出的一种重要类型。课文提供了现成的故事脚本,而演出却可以丰俭由人,由老师和学生们在舞台上做好文章。比如,在网络上出现的不同学校演出的不同版本《可爱的中国》,都是根据节选自方志敏烈士遗作的小学六年级同名课文改编。这些演出多采用简洁的表演风格和舞台调度,以多角色朗诵为主要表演形式,演员的专业技巧较为稚拙。但是,其原作入选教材多年,内容已经通过了历史的检验,成为文化经典,而其中信仰坚定的革命烈士的故事蕴含着的充沛情感,又使舞台表演气韵贯通。这些改编不仅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实现了对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联结,赋予创作更加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更为积极的社会效应。

灼灼“少年气”活跃舞台中——中小学校园戏剧观察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学生表演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资料图片

可以说,课本剧创作已成为一种普惠性的校园戏剧实践。在课本剧演出中,创作者与表演者多专注于主题表达,而在专业技巧方面稍显不足,这种文化表达与专业技巧之间的主次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创作常态。在这些学生剧目中,无论是《花木兰》《草船借箭》等剧目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巡礼和认同,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七色花》等剧目对外来文化的解读和再创造,这些“课本剧”大多是土法制造,因地制宜,把戏剧演出重点放在作品文化表述的精确、改编的创造性以及表演对主题的贴合度上。同样道理,对于其他类型的中小学戏剧而言,也以“文以载道”为主要创作观念。所以,全国广大中小学戏剧演出的评审标准也应始终将文化标准放在第一位。

2.传统文化和未来题材受到追捧

北京市丰台区素有“梨园之乡”的美誉,依托中国戏曲学院和辖区内的几大戏曲院团,打造弘扬国粹的戏曲文化中心。丰台区中小学普及戏曲文化可谓近水楼台,在推广和发展传统戏曲方面也逐渐养成了一种“文化自觉”。校园课外活动中有京剧念白、唱段、文武场、戏歌,剧种课程中包含黄梅戏、豫剧、评剧、越剧等多个戏曲剧种。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文化自觉更是逐渐转变为传承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在全国范围内,像北京丰台区这样推广戏曲艺术的文化实践也在增多,丰富的地方戏曲进入校园,成为全国中小学戏剧演出的重要资源,这些戏曲演出中,不仅有传统戏曲的“折子戏”,也有现代戏曲的经典段落,它们共同发挥着传播与发展文化传统的社会效益。

中小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为他们做好知识储备,赋予他们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能力和观念。当下的校园戏剧正是一个绝佳的实验场,而由学生呈现出的演出也理应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出文化先声。所以,当下中小学戏剧演出,尤其是原创的作品,应体现顺应世界发展变化的文化视野,更要通过演出促使学生拥有立足新时代所需要的襟怀。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重要载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形态和思想精髓,对于培养中国学生的文化视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灼灼“少年气”活跃舞台中——中小学校园戏剧观察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连城小学学生学习戏剧知识、彩绘脸谱、戏剧表演。郝群英摄/光明图片

传统戏曲在中小学戏剧演出中重现光彩,而关于未来的想象也在孩子们的演出中频频登场。2021年,海淀区中小学艺术节中的戏剧展演涌现了多部科幻短剧。作为原创戏剧,这些科幻短剧展现出当代校园戏剧特有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以及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大胆想象。这些文化表达都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在童言童趣中融入现实观照,彰显了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传递着未来世界的“中国声音”。这一类型戏剧的蓬勃发展,将在未来中小学戏剧演出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小学戏剧演出需要新的题材和艺术形象,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视野。新的社会文化将催生面向未来的戏剧故事、戏剧表演。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外来戏剧可能包含的文化杂质需有足够的敏感。

3.解惑成长路上诸多现实难题

在中小学戏剧演出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那就是“成长”。2015年6月,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学生演出的大型童话音乐剧《马兰花》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演,这是由小朋友演给小朋友看的少儿版《马兰花》,掀起了北京中小学戏剧演出的高潮,《马兰花》也从此成为灯市口小学戏剧演出的经典剧目。《马兰花》弘扬了勤劳、勇敢等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善良、纯真的种子。

借此契机,灯市口小学校园戏剧社定名为“小小马兰花”。“小小马兰花”戏剧社成立后,发展迅速,于2018年被授予“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称号。他们的另一部原创音乐剧《爱的烦恼》围绕“二孩”话题展开。选择“二孩”这一现实题材,展示了小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爱有烦恼,也是幸福,用孩子们的身边事教育孩子,可以直抵心灵。《爱的烦恼》剧本由教师、学生和专业人士共同创编,这样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回答了学生成长路上的真问题。孩子们在参与编剧、排演和观演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自我教育成长的心路历程。他们认识到,爱不只是索取,小到家庭,大到社会,生活的真谛是要付出爱并学会分享爱,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灼灼“少年气”活跃舞台中——中小学校园戏剧观察

江西省宜黄县水北新区小学学生练习宜黄戏基本功。新华社发

作为上海市戏剧艺术项目“一条龙”特色学校,上海实验中学2021年度演出了话剧《青春禁忌游戏》。《青春禁忌游戏》是苏联女作家柳德米拉·拉苏莫夫斯卡雅创作的剧本。这个被世界戏剧界视为经典的演出剧目,在上海实验中学的演绎下,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中学生演中学生,使得舞台上洋溢着一种充沛的“少年气”,舞台与演员之间充满了艺术张力。“三一律”的戏剧结构下,台词节奏和场景递进的节奏扣人心弦,整个戏剧演出一气呵成。五位中学生演员的表演在一个多小时的剧场演出中,为观众展示了高强度的生活冲突,使得舞台成为复杂人性与丰富情感的试验场,让学生们体验到了现代戏剧之美,也成为出演和在场的青少年步入社会之前的“高峰体验”。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有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中小学戏剧演出面对的是一个在年龄、智识上处于特殊阶段的群体。无论是经典剧目,还是原创剧目,作品的文化设计都必须考虑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在文化接受方面必然存在的“局限性”。毕竟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涉世不深,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比较有限,综合分析与理性分析能力也相对不足。我们必须利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敏锐感知,以及对新媒介很强的适应性,用戏剧演出的文化内涵对这一群体实施“精准”的文化滋养与唤醒。

虽然不是专业舞台上的演出,但当下的中小学戏剧演出也呈现出了包含戏剧创作、戏剧表演、戏剧鉴赏和舞台设计等全流程,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在这些实践中,参与的学生理解了艺术背后的文化精神及价值,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审美能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其整个文化生产过程更是展现出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觉已从校园起步,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2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