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理分析-CAM模型可视化(可解释)

> 前言:模型在训练的时候,你不知道模型到底学到了什么,就像是你教一个孩子学习东西,最终你给一两个示例,孩子分对了,但是孩子真的学习到你想要的区分特征了么,也就是说 get 到你的点了么?模型可视化就是做的这件事情

模型有很多的可视化方案:

直接可视化:最容易被想到的一种方式就是对特征图进行可视化,想法是对的,直接对 feature map 进行粗暴的 resize, 或者更为精细点的操作是进行反卷积,将 feature map 放大至和原图一样的大小,但是这样智能算是 特征图的可视化,并非模型的可视化,模型的可视化要求其对分类有一定的解释性或者说依据。

CAM可视化:所以目前所说的模型可视化或者模型可解释说到是对某一类别具有可解释性,直接画出来特征图并不能说明模型学到了某种特征,这时候就用到了CAM(Class Activation Mapping)

对一个深层的卷积神经网络而言,通过多次卷积和池化以后,它的最后一层卷积层包含了最丰富的空间和语义信息,再往下就是全连接层和softmax层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都是人类难以理解的,很难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所以说,要让卷积神经网络的对其分类结果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最后一个卷积层。

原理分析-CAM模型可视化(可解释)

CAM借鉴了很著名的论文Network in Network(https://arxiv.org/abs/1312.4400)_中的思路,利用GAP(Global Average Pooling)替换掉了全连接层。可以把GAP视为一个特殊的average pool层,只不过其pool size和整个特征图一样大,其实说白了就是求每张特征图所有像素的均值。

原理分析-CAM模型可视化(可解释)

GAP的优点在NIN的论文中说的很明确了:由于没有了全连接层,输入就不用固定大小了,因此可支持任意大小的输入;此外,引入GAP更充分的利用了空间信息,且没有了全连接层的各种参数,鲁棒性强,也不容易产生过拟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最后的 mlpconv层(也就是最后一层卷积层)强制生成了和目标类别数量一致的特征图,经过GAP以后再通过softmax层得到结果,这样做就给每个特征图赋予了很明确的意义,也就是categories confidence maps。如果你当时不理解这个categories confidence maps是个什么东西,结合CAM应该就能很快理解。

我们重点看下经过GAP之后与输出层的连接关系(暂不考虑softmax层),实质上也是就是个全连接层,只不过没有了偏置项,如图所示:

原理分析-CAM模型可视化(可解释)

从图中可以看到,经过GAP之后,我们得到了最后一个卷积层每个特征图的均值,通过加权和得到输出(实际中是softmax层的输入)。需要注意的是,对每一个类别C,每个特征图k的均值都有一个对应的,记为。CAM的基本结构就是这样了,下面就是和普通的CNN模型一样训练就可以了。训练完成后才是重头戏:我们如何得到一个用于解释分类结果的热力图呢?其实非常简单,比如说我们要解释为什么分类的结果是羊驼,我们把羊驼这个类别对应的所有取出来,求出它们与自己对应的特征图的加权和即可。由于这个结果的大小和特征图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上采样,叠加到原图上去,如下所示。

原理分析-CAM模型可视化(可解释)

这样,CAM以热力图的形式告诉了我们,模型是重点通过哪些像素确定这个图片是羊驼了。

那么改进版的 Grad-CAM 是干什么的?

前面看到CAM的解释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它有一个致使伤,就是它要求修改原模型的结构,导致需要重新训练该模型,这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场景。如果模型已经上线了,或着训练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几乎是不可能为了它重新训练的。于是乎,Grad-CAM横空出世,解决了这个问题。

Grad-CAM的基本思路和CAM是一致的,也是通过得到每对特征图对应的权重,最后求一个加权和。但是它与CAM的主要区别在于求权重的过程。CAM通过替换全连接层为GAP层,重新训练得到权重,而Grad-CAM另辟蹊径,用梯度的全局平均来计算权重。事实上,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Grad-CAM与CAM计算出来的权重是等价的。

非常好的一个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4Tq43DEaUk_rtLubcztyNw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