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跨境包裹引来奇怪短信 为啥采集个人信息?

作者:星星飞翔
跨境包裹引来奇怪短信 为啥采集个人信息?

随着跨境贸易越来越发达,在网上购买国外的商品越来越方便。不久前,昆明市民李女士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买了一款从韩国发货的商品,随着包裹入境,一条看似官方的短信引起李女士警觉。

事件 境外购物被要求上传身份证

李女士收到的短信内容为:“包裹正在办理清关手续,依据中国海关政策法规,需要上传收件人身份证或签署进出口承诺书。”短信发件人是一个106开头的号码,并附带了一条网页链接。

“我之前确实买过韩国的商品,还想着是不是真被海关卡住了。”李女士说,刚开始点进链接,乍一看还是很正规的,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全部都有,但运单号是加密的,中间4位看不到,她就开始有点产生怀疑了。

李女士认为,自己常购买跨境商品,多次使用国际物流,从未遇到海关核查收件人信息,还要隐去运单号的情况。以前向海关提交身份证的渠道,要么是在购物平台上传,要么通过中国海关或中国邮政官方小程序上传。这种通过短信链接转入某个网页上传的情况,她是第一次见。

此外,该网页要求李女士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填写发证机关和身份证有效期等详细信息,还要留下本人签名。

如此敏感的信息收集,引起李女士的警觉。她复制了网址中的域名,想返回链接的主页看看,结果出现了一些英文。“这时我就发现这个网站的主页是未知网站,不正规。”李女士说。

虽担心收到的是诈骗信息,但又怕自己的包裹真的需要补充信息,李女士赶紧向卖家核实。

很快,卖家给出肯定答复,称短信链接是正常的,李女士可放心提交个人信息。同时,对方还提供了一条包裹正在青岛海关清关的物流信息予以佐证。见卖家如此答复,李女士以为是自己多虑了,便进入网页填写表格。

写到一半,谨慎再三的李女士还是觉得不对,又询问卖家信息是不是海关发的,卖家回复称短信是报关行发的。

难道是所谓的“报关行”先收集收件人个人信息,再统一报给海关部门?对此,卖家回答说系统都是联网的,表意十分模糊。

随后,卖家坚称如果担心链接不安全,李女士可把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们委托代办清关,也就是私人索要个人信息。

调查 海关不会通过链接办理业务

李女士发现,卖家找的这家“DFGL”物流她从没听过。在国内的搜索网站上,除了一个站外链接,搜不到这家公司的其他信息。打开站外链接,是小红书平台上一个名为“DFGL”国际物流的用户发帖。现在这名用户已被平台永久禁言。

李女士一头雾水,买的东西才70元,可现在卖家的话她不敢信,承运方也联系不上。跨境包裹引来一条短信,到底是骗局还是真的要提交身份信息?

对此,记者致电中国海关热线12360,反馈李女士的情况。

12360客服回复称:“海关不会通过任何银行、支付宝、微信、短信上的链接收取费用,或是要求通关缴费,这些都是诈骗。对于上传身份证,如果是跨境购买商品,物流公司比如邮政的官方平台会通知,可通过‘掌上海关’App进行相关确认,都是官方途径,不可能是通过短信链接办理。”

警方提示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陌生链接不要点

采访中,李女士表示,自己平时很注意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但实际遇到事情后却差点儿上当。

李女士说,自己在购买跨境商品时并未提供身份证号,但短信链接打开后,上面已填好其个人基本信息,这获取了她的信任。

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反诈中心二级警长李文杰表示,这条信息的迷惑性非常大。现在一些非法技术手段能做到在公众点击短信链接后,短时间读取手机用户信息,并自动填写。这是不法分子获取被害人信任的第一步。

民警分析李女士提供的网址后发现,该网页通过设计“提示”的方法,做了站外链接。由于公众习惯在网页内点击查看网站内容,因此不法分子在网站内设计了一个官方网站的链接,再伪装成温馨提示,这也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

民警介绍,想要辨明网站真伪,李女士的做法值得借鉴参考,就是查看网页域名,重新输入链接网址之前的内容,查看总网站信息,或直接登录海关总署官网。同时,国家机关网站的网址一般以gov和cn结尾。

那么,李女士收到短信后,为何卖家也一口咬定链接没问题呢?警方提示,网络交易中公众切不可全听全信网络卖家的话,一定要主动甄别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短信链接,一般国家机关是不会以短信发送链接的形式处理相关业务的。

在网络骗局中,除了钱财,公民的个人信息也是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警方提示,公民的个人信息,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正规网站上传。

“身份证信息一旦被犯罪分子获取,可直接用于办理网络贷款,或购买电话卡、实施网络犯罪。案发后,警方找到的很可能是信息泄露者,广大群众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李文杰说,“如果确实存在海外代购,也存在信息需要申报补充的情况,消费者可及时登录海关总署官方网站,通过正式途径申报,上面有值班电话,也有官方客服。”

释法 提高反诈意识 慎重提供个人信息

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玫指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当事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电信网络诈骗属于诈骗的一种形式,即通过信息网络对受害人进行诈骗,并要求受害人以银行转账等方式支付到第三方账户上,再通过第三方账户进行多次转账、提现行为,最终由诈骗团伙取得财物。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多次转账,也造成实务中侦破案件、追回资金存在较大阻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在云南省,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5000元为起点,“数额巨大”以5万元为起点,“数额特别巨大”以50万元为起点。

为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各地警方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市民如果不幸成为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要立即向当地警方报警、保留证据,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李艳)

(云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