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 1.1 为什么要过渡到IPv6
-
- 原因1:IPv4地址耗尽
- 原因2:让只使用IPv6的客户访问
- 原因3:提升性能
- 原因4:加固当前的网络。
- 1.2 IPv6的历史
- 1.3 IPv6的优点
-
- 1.极大扩展的地址空间:
- 2.无状态自动配置
- 3.消除了NAT/PAT(网络地址转化/端口地址转换)。
- 4.消除了广播
- 5.迁移工具
- 1.4 NAT
-
- 1.4.1 IPv4地址分类
- 1.4.2 CIRT编址
- 1.4.3 NAT和私有地址
- 1.4.4 PAT/NAT
- 1.4.5 NAT的问题
- 1.4.6 RIR
- 1.5 IPv4到IPv6过渡
- 小结
- 思考题
- 【学习资料】
-
- 【01学习笔记】
- 【02课程实验】
- 【03其他资料】
-
1.1 为什么要过渡到IPv6
当前的互联网与3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的互联网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们通常会同时拥有多台具有上网功能的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因而实际的互联网设备数量呈现激增的状态。
如今的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网页、电子邮件和文件传送,而是随着移动终端与对等网络的爆炸式增长,再加上大量具备联网能力的消费产品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原先的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 of computers)已逐渐演化成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具备联网能力的设备,如电视机、网络摄像头、汽车引擎部件中的传感器或者是进行医疗诊断时的简易监视器等,需要大量的IP地址。而现在的IPv4地址已经耗尽。
原因1:IPv4地址耗尽
虽然IPv4在理论上最多可拥有43亿个地址,但在实际的地址分配过程中存在很多低效的情况。即便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重新分配整个IPv4地址空间,也只是短期应对之策。
当Bob Kahn和Vint Cerf首次开发TCP/IP协议集以及IPv4及其32比特地址时,根本没有预料到互联网会发展到如今的状态。如今,成千上万人每天也都会在互联网上使用几个小时的浏览,聊天和购物。
原因2:让只使用IPv6的客户访问
越来越多的系统只支持IPv6客户访问: 由于IPv4地址耗尽,越来越多的网络只支持IPv6.
原因3:提升性能
- Facebook:20%-40%;
- Time Warner Cable :15%
- Ipv4使用的NAT会使网络性能下降。
原因4:加固当前的网络。
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都采用双栈技术支持IPv6,并对在IPv4中普遍存在的Dos、MITM等攻击采取了加固措施。
1.2 IPv6的历史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1994年成立Ipng( IP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IP),开始IPv6有关标准制定:
- 地址架构与分配方案;
- 支持大尺寸数据包;
- 通过IPv4网络隧道传送IPv6报文;
- 安全与自动配置。
除了增加地址空间之外,这也是解决IPv4固有缺陷,制定一种协议以满足未来可靠增长并提升性能的绝佳机会。当时提出的三种建议方案。:
- CATNIP ( Common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互联网通用架构);
- SIPP ( Simple Internet Protocol Plus,增强型简单互联网协议);
- TUBA(TCP and UDP with Bigger Addresses,包含更多地址的TCP和UDP);
1996年,IETF建立了名为6bone的IPv6测试床网络。最初的6bone网络利用IPv6-over-IPv4隧道/封装技术,在IPv4-only互联网上支持IPv6的传输,后来逐步迁移到纯IPv6链路。6bone最终于2006年结束。 RIR (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ies,地区性互联网注册机构)开始于1999年为用户分配IPv6地址。最初的IPv6地址申请非常缓慢,直至2007年,RIR开始收到大量的有关IPv6地址空间的申请.
自2000年开始,大量设备商开始在其主流产品中增加对IPv6的支持。世界大厂Cisco,微软,华为等相继支持IPv6. 2018年底,中国政府机关政务网,3大运营商全面支持IPv6.
1.3 IPv6的优点
1.极大扩展的地址空间:
与IPv4的32比特地址长度相比,IPv6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可以提供巨大的地址空间,地址数达到2128 个,足够为地球土的每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
2.无状态自动配置
IPv6提供了一种配置机制,允许主机自己生成一个可路由地址。IPv4的自动配置地址只能在本地子网(链路本地)内部使用,路由器不会转发这些地址。IPv6还支持利用DHCPv6进行状态化自动配置。
3.消除了NAT/PAT(网络地址转化/端口地址转换)。
4.消除了广播
IPv6不再使用三层广播地址,不过,IPv6采用了被请求节点的多播地址(solicited node multicast address),这是一种更有效也更具选择性的用于处理地址解析等应用的技术。
5.迁移工具
IPv6提供了多种工具以支持IPv4向IPv6的迁移,包括隧道和NAT。
1.4 NAT
1.4.1 IPv4地址分类

1.4.2 CIRT编址
- 1992年,IETF改变了A、B、C类这种地址分配方法,转而采用CIDR。
- 此时的网络地址不再基于这三类地址进行分配,而是可以按照任意大小的子网掩码进行分配。
- 这使得RIR和ISP能够更灵活地为用户分配IP地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有限的IPv4地址空间的分配效率。
1.4.3 NAT和私有地址
NAT,允许多台主机共享一个或多个保留地址或公有IPv4地址。结合私有IP地址,NAT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节约IPv4地址二空间的方法。IANA (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在RFC 1918中分配了三段地址作为私有IPv4地址。
RFC 1918定义的定义私有IPv4地址如下:
- 10.0.0.0一10.255.255.255 (10.0.0.0/8)
- 172.16.0.0一172.31.255.255 (172.16.0.0/12)
- 192.168.0.0一192.168.255.255 (192.168.0.0/16)
1.4.4 PAT/NAT
PAT,是动态NAT的一种形式,利用不同的TCP/UDP端口号将多个IP地址映射成单个IP地址。PAT也被称为超量NAT(NAT overloading)、单地址NAT ( single address NAT)或端口级多路复用NAT ( port-level Multiplexed NAT )。对PAT来说,可以将私有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转换成同一个公有IP地址,但需要分配不同的源端口号。有时也将N AT/PAT简称为NAT。
1.4.5 NAT的问题
由于实际目的IPv4地址的不确定性以及单个公有地址可以被多个用户共享,因而极大地限制了P2P应用。以两台均位于NAT之后的设备为例,如果这两台设备需要进行相互通信,那么它们应该将数据包发送给哪个公有地址呢?纯粹的P2P通信仅包含两台相互通信的设备,但NAT的使用使得这两台设备之间的通信变得难以实现。因此,像Skype等许多服务都使用公共可访问的服务器在用户之间充当中继点。
NAT对IPSec (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互联网协议安全)应用带来混乱。因为在使用了IPSec AH(Authentication Header,认证头)的情况下,由于NAT转换会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修改数据包,因而会破坏完整性检查。NAT会修改TCP/UDP校验和,使得对端的完整性检查失败。
未来的互联网仍然会出现各种现在不可知的新应用和新需求。互联网将更多地承载双向通信,任何设备都可能是一台客户终端或者是一台服务器,甚至是两者兼而有之。在很多情况下,这都需要通信双方拥有公有地址,而NAT则无法支撑这些应用。
1.4.6 RIR
IANA负责为5个RIR (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y)分配地址块。利用这些地址空间,RIR再将这些网络地址分配给ISP及其他终端用户,5个RIR的管理范围如下:
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IANA将最后两块IPv4地址空间39.0.0.0/8和106.0.0.0/8分配给了APNIC(亚太地区的RIR,并触发了一项IANA政策:今后将剩余的/8地址段平均分配给5个RIR。至此,IANA已经分配完了所有IPv4地址。
这是否意味着终端用户无法再得到IPv4地址了呢?答案为否,因为ISP及其他用户仍然可以从RIR获取IPv4地址,反过来绝大多数终端用户也就可以从ISP处获取IPv4地址。
在IPv4地址空间具有43亿的固有限制、互联网用户数不断增长、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发生变更,以及NAT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情况下,向IPv6迁移已经迫在眉睫。
1.5 IPv4到IPv6过渡
- 过渡方式应是逐步和渐进的,实现平稳的过渡,过渡技术尽可能简单、过渡费用尽可能低,尽可能保护已有的投资
- 确保在一个时期内IPv4网络设备可以正常、独立的使用,并实现这些IPv4网络设备与IPv6网络的互通
- IPv4网络世界可以与IPv6网络世界长期共存、实现互操作。
小结
- 目前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与IPv4创建之初的巨大差异:用户更多、设备更多、新需求层出不穷,已经从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到了物联网。
- 拥有128比特地址的IPv6提供了足够多的全球唯一的地址,以支撑互联网的持续发展。
- IPv4和IPv6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长期共存。IPv6提供了很多过渡工具和迁移策略,以允许这两种协议的共存。
- 虽然通过CIDR,NAT以及私有地址可以延缓IPv4地址空间的耗尽速度,但NAT会给很多互联网应用带来不利影响,如P2P网络互连。而且随着全球互联网社区的日益普及,这些针对IPv4地址的增强手段已无能为力。
- 除了更大的地址空间之外,IPv6还提供了包括无状态自动配置和无需NAT的扩展地址空间等诸多增强功能。
思考题
- 面对现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IPv4局限性有哪些?
- IPv6的优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IPv6地址是如何分配的,RIR的职责是什么?
- 分析采用NAT的得失。
【学习资料】
【01学习笔记】
- 《IPv6技术精要(第二版)》导读
- IPv6技术精要–第1章 IPv6简介
- IPv6技术精要–第2章 入门
- IPv6技术精要–第3章 对比IPv4和IPv6
- IPv6技术精要–第4章 IPv6地址表示方法
- IPv6技术精要–第5章 IPv6公网单播地址
- IPv6技术精要–第6章 IPv6本地链路单播地址
- Pv6 技术精要–第7章 IPv6多播地址
- IPv6技术精要–第8章 IPv6动态地址分配原理
- IPv6技术精要–第9章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ACC
- IPv6技术精要–第10章 无状态DHCPv6
- IPv6技术精要–第11章 有状态DHCPv6
- IPv6技术精要–第12-13章 ICMPv6和邻居发现协议(ND协议)
- IPv6技术精要–第14-16章 IPv6路由选择
- IPv6技术精要–第17章双栈和隧道
【02课程实验】
- IPv6实验一:VMware:主机使用IPv6地址ping通本地虚拟机
- IPv6实验二:子网划分及静态地址配置(思科GNS3)
- IPv6实验三:三种IPv6动态地址分配方法(含无状态SLAAC、有状态DHCPv6、两者结合)
- IPv6实验四:IPv6路由选择协议配置
- IPv6实验五:IPv4到IPv6的过渡
【03其他资料】
- 《IPv6技术精要(第二版)》
- Ipv6技术与应用课件+实验+安装软件
- 电子档+PPT(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