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作者:秦老师说事

古代没有高考,对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通过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书生不少。

历代状元里面有不少名人——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大书法家柳公权,还有宋朝的爱国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出身。但历史上也有好多落榜生,成就比状元还要大,名声比状元还要响。

从隋朝广开科举,考试难度一直不小,想中进士、当状元,先要经过层层筛选。一层层严格的乡试、会试、殿试,考场如战场,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就会离题万里,造成了大量“厉害的落榜生”。

比如说,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是落榜生。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韩愈二十岁的时候进京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连考三次,每次考完都信心爆棚,认为自己的文章是字字珠玑,定能高中榜首。

但是阅卷老师不这么认为,每到发榜的时候,都是榜上无名。一连三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韩愈都被打击得不行了。

为什么韩愈的好文章到科举阅卷人那里就行不通了呢?

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写骈体文。骈体文讲究的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典型的骈体文。

骈文很讲究,每句话几个字,第几个字是什么音调,怎么使用典故,骈体文都有严格规定。

韩愈很讨厌写骈体文,他喜欢写散文、古体文(这里古体文是指相对于韩愈所在的唐朝的古体文),考场上韩愈也固执地坚持写古体文,古代有才华的人都有一种傲气,文章没有得到主考官的赏识,韩愈只能自己为自己的傲气买单。

人如果不懂坚持,永远不知道自己曾经和机遇离得多近。韩愈坚持考到第四次,终于迎来了转机。

第四次科举试,韩愈又把上次没中进士的文章,今年继续写了上交。谁料想,一样的文章,有着不一样的命运。

第四次的主考官是宰相陆贽,他反复读了韩愈的考卷,赞叹:“好文章啊!清新脱俗,没有一点儿浮夸的骈体文味道!”再一查,发现该考生居然去年就已经写了一样的答案,但没被录取,陆贽很生气:“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录取?”

第四次参加科举的韩愈就这样中了进士,正如韩愈自己写的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昔日不被阅卷人欣赏的考生,如今是学子们都要学习的榜样,流芳千古,这可比考试成功厉害多了!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落榜生里官做得最大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从小就是个超级学霸,人送外号“江陵才子”!他十三岁参加乡试,主考官叫顾璘,以善于识人出名。

顾磷比张居正年长将近五十岁,他俩第一次见面,顾璘就被张居正的谈吐震惊了。当即郑重地以对待成人的礼节对待张居正,而且还特地把自己儿子叫出来说:“儿子你看好了,老爸的这位“小友’张居正,以后是要成为国士的人!你以后去见他,他肯定会看在你是我儿子的面子上照顾你的。”

但是,张居正在考试前作了一首诗,叫作《咏竹》: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劲头竿。”

诗虽然写得不错,但是他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说自己从此就要步步高升。这种自负和高傲让顾璘看了很担忧。

顾璘想,若是现在就让张居正中举,朝廷怕是要多一个心浮气躁的文人墨客,少一个利国利民的朝廷栋梁,不如趁他年龄小,磨炼一下心性。

于是顾璘大笔一挥,赫赫有名的“江陵才子”张居正,竟然落榜了。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张居正神童当惯了,一下子遇到这么大的挫折,自然愤愤不平。顾璘告诉他说:“你这次没中举,就是我干的。”说完转身就走,没有半句解释。

三年之后,经过了沉淀的张居正又来参加乡试,这次终于中举了。考中之后,张居正立即就去拜见顾璘。顾璘十分高兴,言辞恳切地对张居正说:“你以后是要做国家栋梁的,我耽误了你三年,对不住你。我只希望你不要做年少成名的文人,而要有更大的抱负。”说完,他把自己的腰带解下送给张居正。“你以后是要佩玉带的人,犀牛皮的配不上你,先凑合凑合吧。”

佩玉带是什么意思?明朝的官员根据品级不同,要佩戴不同材质的腰带,玉腰带品级最高,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我们常说的“蟒袍玉带”都是官服,只有身份尊贵的帝王将相才能穿戴这些服饰。顾璘将自己的腰带送给张居正,其中的激励、赞赏意味,不言而喻。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所以说,落榜有时候不是因为你的才学不够,而是命运期待你能够变得更好。

考前作诗酿成大祸的还有宋朝的大词人柳永。他原名不叫柳永,叫柳三变.柳永这名字是他后来改的。

柳永原名柳三变,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二十五岁进京赶考,非常狂傲,作词说自己“定然魁甲登高第”。

考完试,宋真宗特意下了一道谕旨:柳三变写的东西用词浮靡!不得录用!柳三变气得立即写了首词撑了回去,这首词叫《鹤冲天·黄金榜上》,其中最后一句话:“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青春短暂,我宁愿把功名利禄换成手中杯酒、耳畔轻歌!

虽然傲气!但蔑视功名,又鄙薄朝廷!这首词火了,飞快传遍大江南北,柳三变一个落榜生,名头竟然盖过了当朝状元郎!

火的结果是,他再来参加考试时,皇帝撂了一句狠话:“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一句话又把他打发走了。

柳三变接到这道圣旨,索性豁出去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成日吟诗作画,流连于花街柳巷,写的词虽然被朝廷称为“淫词艳曲”,但是在民间却越来越出名。

到宋仁宗广开恩科时,柳三变悄悄把名字改成柳永,这才考中了进士。也就是说,“柳永”这个名字是他为了科举考试特地改的。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能有这样的千古名句人人传诵,落榜似乎也没啥大不了的。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这几位都还好,最后考中了功名,还有一位考了一辈子试的大才子,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在清朝,参加科举的人首先要考三场考试:县试、府试、院试。这三场考中了,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

蒲松龄少年得志,十九岁初应童生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山东学政施闰章赞他,“名藉藉诸生间”,但是,世界上许多郁郁不得志恰是从少年得志开始的。蒲松龄也是如此。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他这个秀才,一当就是半个多世纪。

他从十九岁到六十六岁,参加了十次以的乡试:二十一岁,落榜;二十四岁,落榜;二十七岁,落榜;三十岁,父亲去世,缺考;三十三岁,落榜;四十八岁,写错答题纸了,落榜;五十一岁,生病,落榜。蒲松龄一生中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复读上了,却始终跨不过乡试这道坎。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四十八岁那年参加乡试的经历。

这一年,蒲松龄一看考题,他就放心了:这个好写!于是运笔如风,洋洋洒洒,一口气把文章写完,写完回头一检查,完蛋了!

当时清朝科举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每页纸上只能写十二行,每行只能写二十五个字,写完一页才能接着写第二页、第三页。蒲松龄写得太激动了,一不留神,翻漏了一页,写完第一页就直接写第三页了。这在科举考试中叫作“越幅”,不仅不会录取,还要张榜通报批评!

蒲松龄发现自己写漏了一页,当时就吓傻了,他后来说自己是“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虽然一辈子都没考中,但是这丝毫不耽误蒲松龄写出巨作《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很多故事都是表现科举制度是怎么把读书人逼疯的,在这一点上,蒲松龄确实最有发言权。

每次科举,录那么多进士,今天有多少人记得?但是就因为这一本《聊斋志异》,后世都记得蒲松龄。

蒲松龄考不上科举又何妨?天生不该吃这碗饭的奇才,干吗非写八股文呢?

历史上有名的落榜生还有很多,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就写于落榜后。

黄巢的“清城尽带黄金甲”也是落榜后写的,当然黄巢考不上就造反,这咱们可不能效仿。

还有苏洵,就是苏轼的爸爸,自己虽然没考上,但很会培养儿子,两个儿子很优秀,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父子三人的诗文流传至今,被后世并称“三苏”。

这么多知名的人物,当年科举都曾名落孙山,但是最后也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千古留名,说明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啊。

古代那些落榜生,比状元还厉害,都是谁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