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作者:维京晋州梦

引言

秦朝的统一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开端,在大陆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秦朝从兴盛到衰亡仅用了短短十几年光景,但在文化上给留给后人的影响却传承了几千年。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是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及铜车马的研究是打开秦文化的一把钥匙。

一、秦铜车马:“五时副车”

铜车马出土于陕西秦始皇帝陵园西侧,作为秦始皇陵寝中体积最大的青铜器陪葬品,其铜车马比例恰当、造型精确,出土时表面通体彩绘,纹样华丽精美。铜车马无论从造型比例还是精湛的制作工艺上,都表明了秦代在工艺制作方面的高超技术。使当时艺术与技术、彩绘与雕塑、造型工艺与装饰纹样达到了完美结合。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生前车马仪仗的真实写照,死后作为陪葬品用于秦始皇在地下出行的代步工具,整体由青铜制成,质地坚固。整体比例按照真车马的二分之一制成,无论是从正、侧、背、底等角度,都与真车马基本相同,甚至于一些细小的组成构件都与真车马形制相同,制作十分精细。

秦始皇陵铜车马装饰方面与汉代车舆略有不同,但也有部分存在相同之处。如一、二号铜车马中车伞和篷盖的内外侧,都彩绘着变相的夔龙夔凤纹;车轮的组成部分上均涂有朱色,寓意为朱轮等。车舆处彩绘着如菱形纹、虺形纹、蟠虺纹、夔纹、流云纹等上百种装饰纹样,整体装饰极其华贵。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汉代天子的乘舆上对马的装饰记载有“左纛、金錽、繁缨”、“象镳镂锡”等,秦一、二号铜车马上也有相同的装饰。车的许多零件还用金银制作,局部错金错银,显示出一、二号铜车马作为皇家车舆的高贵。

《独断》记载“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时安车,五时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

在秦汉时期,皇帝出行时使用的车马在古代被称为卤书。五时辅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马的颜色。第二,马的数量。三是安全车和垂直车的形式。五色安全车和五色垂直车中的马和车的颜色是按照“各如方色”绘制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称为五个方向;红、黑、蓝、白、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五方五色搭配为南红、北黑、西白、中黄。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秦一、二号铜车前四匹马全身绘为白色,两乘铜车面向西排列,除铜马外,车舆及其他配件均以白色作为底色,在白底上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所以白色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图案在整体色调上趋向于冷色调,给人带来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这也证明了秦始皇陵铜车马上的颜色是白色为尊,以白色为主的车辆,与五方色中的西方相互对应。

秦始皇陵铜车马现出土两辆乘车,为五色安车与五色立车中的一组[8]。一二号铜车马车舆前分别驾四马,两辆车虽形制不同,但从造型风格到彩绘装饰风格都呈现出统一性。两铜车马应为秦始皇卤簿中的五时副车之一。

二、铜车马色彩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轮皆朱班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画辀,羽盖华蚤。”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铜车马对色彩运用在色环上表现的差距比较大,对比关系比较强烈。其中色相占比较大的主要是白色、蓝色系、红色系和绿色系。黄色、橙色、紫色、黑色等颜色较少出现。色彩在运用上繁简共存,相互交汇,整体主色调淡雅明快,十分绚丽。铜车马在构图与色彩上整体呈现出一种有条理、有规则的秩序美感。

色彩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波动,而色彩的明暗和冷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色彩搭配的角度来看,和谐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身心愉悦的心理感受;不协调的配色会让人烦躁不安。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色彩的对比是冷与暖、深与浅、亮与暗、黑与白。在色彩的运用上,青铜车马巧妙地运用了冷暖的对比。例如,秦二号铜战车的前窗和左右侧窗在颜色上形成对比。边缘由蓝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组成,这两种颜色都具有相对较高的亮度和纯度。

明度、纯度的弱对比和色相的强对比引起观感上的反差,整体给人以严谨但富丽的感觉;中心纹样则以大面积白色为底,上分布规则的绿色菱形花纹,以明度和色相的强对比,突出纹样的形式特点,颜色搭配明快典雅。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秦朝的图案在色彩上超越了战国时期,逐渐呈现出成熟稳定的艺术风格。秦青铜战车在配色上以白色为主色导,用大量的中低纯度、低明度的庄重色彩绘制图案,用少量的高纯度、高明度的鲜艳色彩装饰。整体色彩丰富而不凌乱,形成高雅、庄重、严谨、大气而又富于变化、有节奏的花纹装饰风格。

三、秦代人的五色观

“四方”“四国”是古代中国最早出现的方位观念,随着时间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观念逐步发展为比较完备的“五行”观,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信仰观念。“五色”初步发现是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上,用来表示的颜色为幽、黄、黑、白、赤五种颜色。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到春秋时期逐渐完善,“青”被纳入五色中,成为现在的“赤、黄、白、青、黑”五色,完善为古代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念中的“五色”制度。五行与五色最初是在殷商时期两者相互对立平行发展的,在历史的变迁中直到汉代时期,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对应相互关联的关系,秦代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之中。

《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五行与五色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彼此相互对应。五色的色彩文化强调色彩的意象,通过色彩抒发感情,趋向内心感悟的客观世界,追求“随类赋彩”、“以色达意”的审美意境。最终达到主观思想与客观事实的协调统一,以此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位于始皇陵封土西侧,按五行与五方色的理论西对金,金对白的色彩要求,铜车马绘制成西方之色白色。出土的两辆铜车马共有八匹马,颜色上为清一色的白马,车舆与御官佣的基调同样为白色,合乎制度之说。这说明铜车马在色彩绘制上与“五行”与“五色”存在一定的关系联。

由于秦代人对于色彩的认知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颜色包含的意义和传递的内容都变得复杂和丰富,体现了人们的实践经验又代表了某些社会观念的沟通联系,这是社会文化变化发展的结果。因此铜车马的彩绘有着不同寻常的思想意义。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浅谈秦铜车马的色彩和车马制度

“各如方色,马亦如之”实际上是汉代人的观念,虽然汉代在社会文化的很多方面继承了秦代遗风,但并不能由此推论秦代也遵守着以上制度,相反秦代可能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汉代般完备和严格的车马色彩体系。

通过文字考证古人制度与规定,实际上是一种反推,而从铜车马的着色来看,古代匠人在装饰绘画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刻板的颜色,“方色”的规定更像是以某种颜色为主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因此铜车马的彩绘图案并不死板拘束,而是在规则中蕴含着一丝生动。

结语

秦代经过战国的纷争,最终统一六国,完成了大陆封建历史上首次的大一统,艺术上也逐渐形成了以雄劲、写实、庄重为主要特点的风格。这种风格延续了秦国遗风,又受到了六国影响,因此有着多元融合的特色。

秦陵铜车马的用色,体现的不仅是秦代人在装饰美术上的造诣,更深一步的透过颜色的运用反映了先人对天地、宇宙以及生死的哲学认识,饱含着更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晔.《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