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代理模式 Proxy

“接口隔离”模式

  • 在组件构建过程中,某些接口之间直接的依赖常常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根本无法实现。采用添加一层间接(稳定)接口,来隔离本来互相紧密关联的接口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 典型模式
  1. Facade
  2. Proxy
  3. Adapter
  4. Mediator

动机(Motivation)

  • 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对象创建的开销很大,或者某些操作需要安全控制,或者需要进程外的访问等)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
  • 如何在不失去透明操作对象的同时来管理/控制这些对象特有的复杂性?增加一层间接层是软件开发中常见的解决方式。 //透明操作:稳定,一致性。控制对象的复杂:隔离变化。

类图

代理模式 Proxy

结构很简单,使用起来有可能很复杂。

代码示例

一般的常规操作有可能是这样的(伪代码):

class ISu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process();
};


class RealSubject: public ISu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process(){
        //....
    }
};


class ClientApp{    
    ISubject* subject;
    
public:
    
    ClientApp(){
        subject=new RealSubject(); // 实际有可能拿不到这个东西
    }
    
    void DoTask(){
        //...
        subject->process();        
        //....
    }
};      

实际有可能拿不到 RealSubject 这个对象。

代理模式(伪代码):

class ISu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process();
};


//Proxy的设计
class SubjectProxy: public ISu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process(){
        //对RealSubject的一种间接访问
        //....  这里实现有可能很复杂
    }
};

class ClientApp{    
    ISubject* subject;    
public:    
    ClientApp(){
        subject=new SubjectProxy(); // 有可能用工厂什么的包装起来
    }
    
    void DoTask(){
        //...
        subject->process();
        
        //....
    }
};      

要点总结

  • “增加一层间接层”是软件系统中对许多复杂问题的一种常见解决方法。在面向对象系统中,直接使用某些对象会带来很多问题,作为间接层的proxy对象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手段。
  • 具体proxy设计模式的实现方法、实现粒度都相差很大,有些可能对单个对象做细粒度的控制,如copy-on-write技术,有些可能对组件模块提供抽象代理层,在架构层次对对象做proxy。
  • Proxy并不一定要求保持接口完整的一致性,只要能够实现间接控制,有时候损及一些透明性是可以接受的。

以分布式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模式,会大量的使用。不是太明白怎么使用。

设计模式看到这,个人的感觉:1) 实体类用来做数据的通信 2)接口用来做行为的通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