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摘录

  1.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3.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 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 能根本无从知晓。
  4. 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 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 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 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习惯, 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 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 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5. 在做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 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6. 其实,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
  7. 我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方面 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我,偶尔大醉一场没什么不好。偶尔连续打上两天两夜的牌不仅有助于身心 健康,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验告诉我们,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当场见效的技巧少之又少,而且, 就算找到了,也只不过是两种情况之一: a.寻找这个技巧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b.这个技巧可能有后遗症,只不过是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8.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 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 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9. 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 可以避免轻易地原谅自己。每天晚上睡觉前,看着自己的本子,发现今天做了 很多事儿的话,一定会很开心。随着日子的推移,你的心里就会越来越踏实, 哪怕不去翻阅,只须看看本子中边缘变得稍微有点儿黑的部分越来越厚,就会 很有成就感。但是,如果你不记录下来,仅凭那靠不住的记忆,是不可能有这 种实在的感觉的。 反过来,如果你打开那个本子,竟然发现最后一页记录的日期是好几天前 甚至上个月的日子,那你就会心慌并且愧疚,而这种感觉就是你去做一些“正经 事儿”的最实在的动力。但是,如果你不记录下来,仅凭那靠不住的记忆,你就 会很容易原谅自己,继续放纵下去,让时间白白度过,不给你带来一点收益。 最要命的、也更可能因为你没有记录而带来的结果是:你根本就没体会到自己 有任何理由自责——因为你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
  10. 大约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我马上体会到了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外一 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面我们就讲过每个人都有 的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 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 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 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 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
  11. 相信我,完成任何一项任务(你现在制作“时 间预算”同样是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修改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你在修改,就 说明你在进步。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
  12. 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 得正确。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这个社会确实不公平,你要是抱怨一下当然没 什么不对的。可是,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 同时,仅仅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公平,还不如花 时间做些真正能够改变点什么的努力.
  13. 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 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我见过的少数几位 没有说“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反倒往往会迅速校正自己的行为
  14. 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在没有钱的 时候,对“人格可贵”的理解很难非常深刻。你是要吃饭的,你的家人是不应该 被饿着的,在基本条件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人格有个屁用”就成了很多人的选 择。崔健是这样描述的:“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 大实话往往没办法动听。其实,这并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的说法,只不 过是有勇气接受现实的人对生活的平静描述。
  15. 最后要补充啰唆的是,我这段文字的目的绝对不是要从此颠覆你的看法, 让你从此视所有的“成功者分享的经验”为粪土。 我只不过是想提醒你,“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16. 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 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
  17.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18. 机会 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 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 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
  19.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 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 欢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 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 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 来帮别人做事——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已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 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
  20. 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 一个领域的专家。 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 工作 6 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 5 年,长 则 20 年”。
  21. 被帮助的你也正 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 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 大”。良性循环
  22.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 “浪费”时间
  23.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 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 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 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 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 世界的依附
  24. 有些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如果你强 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你就会像那些始终用 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 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我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做长达好几页的任务列表。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花 了太多的时间去计划根本完不成的事情。每个人的能力、效率都是存在一个上 限的。让我们看看柳比歇夫这样一生有无数成就的人是怎么说的: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我 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 11 小时 30 分。一 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 1 个月是 1937 年 7 月,我一个月工作了 316 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 7 小时。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 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每人每天约有 12 至 13 小时可以用 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
  25.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 10 个小时,并且你确 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 6. 18 个小时去工作 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 3. 82 个小时去享受欢乐——因为你毕竟是正常人。反过 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 6. 18 个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 3. 82 个小时去工作学习——因为你毕竟还 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26.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27.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 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儿 2 个小时。当 然,如果你能做到专注 3 个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情况下, 2 个小时就已经 基本足够。如果,需要你每天专注 4 个小时的事儿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 定会被你身边的人羡慕的。相信我,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因为 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28. 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 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然而,很多人会在潜 意识中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被用来处 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一般地视而不见,暗地里希 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29. 咖啡粉末,要有水才能够喝——其实还要加上糖加上奶。不用水,不加糖 不加奶,直接把咖啡粉末放到嘴里咽下去会被活活苦死的。回避困难的人就好 像干吃咖啡粉末一样,其实那是相当的苦不堪言…
  30. 办事拖拉 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找到了症结所在,就有办法找到对策。 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 a.短期:求助于他人; b.长 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31. 如果你是常年坚持的人,那你在健身馆里最常看到的是故作认真的 面孔。乃至于时间久了,如果你看到谁摆出一副认真的表情,你都会实在忍不 住在心里笑出来,因为你知道这是一张几乎注定你再也看不到的脸。
  32.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33.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因为,他 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 只有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 数人都是这样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
  34.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 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 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其实同 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 或者“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 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 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
  35. 不过,还是有应对方式的。当我最终找到某一貌似“无解”问题的解决方案 的时候,我总是很开心。我把自己的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到 4 个小时。而后,中 午 12 点左右的时候,找个时间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点打盹 30 分钟。而到了下 午 6 点左右的时候,再找个时间和地点打盹 30 分钟。这样,我削减了 3 个小时 的睡眠时间并竟然同样精力充沛。 一个小窍门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的话, 30 分钟后醒来的时候,那种脑子清醒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按时打盹,按时清 醒,是需要锻炼的。我差不多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学会这种本事。而关于 咖啡的建议,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因为我知道有些人哪怕喝一点咖啡,就会 导致接连几天睡眠质量不良
  36. 最后,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 虑“他是否值得帮助?”同样的道理,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意 无意地如此判断。所以,你现在应该出一张纸,把值得你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 下来,看看你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如果不是的话,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改进 呢?另外,不要觉得优秀的人不需要你的帮助。你会发现,优秀的人往往获得 更多的帮助。
  37. 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回报。于是,相信我, 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多 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38. 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人。帮助身边人的方法很多,而在其中你会发现 往往最有价值也最被重视的并不是金钱帮助。在你决定是否对某人提供金钱帮 助的时候,你要明白这样几件事儿。首先,你自己可能并不是真的有能力提供 金钱帮助;其次,需要金钱帮助的人往往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最需要的可能不 是金钱;再次,你的金钱帮助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可能有去无回;最 后,因为你没有提供金钱帮助而怨恨你的人,就算你提供了帮助最终他也不见 得会真的感激你
  39. 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 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你证明你是平庸的,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如果你是 出色的,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引来小人的嫉妒 ——天下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如果你是平庸的,估计你不会想向别人证明你有 多么的平庸,事实上,你更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其实并不平庸,那么, 别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小丑而已。想起来最近江湖上流行的一句话,说:“所有的 傻逼都是自证的”,觉得其实颇有一些道理。 想知道为什么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但是他们却坚决不认可你么? 首先,很可能事实上,只不过是你“觉得”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而已。每 个人都有这种倾向的。心理学家们早就观察到这个事实,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 各种各样的心理学实验,验证了这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倾向。比如,当一个 团队成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贡献而忽略别人的存 在;当一个团队失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的过失而尽 量把自己排除在外。
  40. 有些心理学家辩解道其实这是人类大脑所拥有的自我保护功能。我实在是 太同意这种观点了。因为,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实际上, 尽管我们总是说“人贵自知”,但是,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讲,“自知”甚至可能 是非常残忍的。 所以,就算你确实比别人强,其他人也可能真的并没有察觉到,因为他们 也同样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管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如果,你能够想清楚这 样的道理,那么,就会明白自己的烦恼是多么无意义了。
  41.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 炼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或者评论,其实原本 根本没办法影响你自己的状态。但是,一旦你开始为此心烦意乱,胡思乱想, 甚至为此产生一些无聊的行动,那么,你就不仅倒霉而且可怜了,因为,你已 经被左右了。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最可悲的状态之一。
  42. 之所以在遇到尴尬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大多数人早就朴素地明白 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 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 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43.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真实的情况 是,没有缺点的就不是人。前面我们说,自卑原本只不过是正常的感受,只不 过是被定义成负面了而已。同样的道理,如果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即便所谓 的“虚荣”是每个人再自然不过的愿望,却同样被定义为负面。其实,只要在不 伤害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自卑” 一下又怎么样呢?“自负”一下又怎么样呢?“虚荣”一下又会怎么样呢?如果仅 仅不过是因为你“自卑”了一下,“自负”了一下,或者,“虚荣”了一下,你身边的 人就受伤了,其实有问题的不是你,是他们——他们太脆弱了
  44.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 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转换成同等高额的金钱。拿出纸笔、列一列, 然后问问自己,“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 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爱惜才可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45. 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所谓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的误 解。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大学生最好不要把宝贵的青春时间花费在“打工”上,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的回报实在是太少——相对于把时间精力花费在 恰当的学习上而因此在将来可以获得的回报来看
  46.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发出的慨叹——肯定是 在时日无多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体会。发出这个慨叹之的 10 年前,此人会与大 多数人一样,觉得“早着呢,时间没那么紧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 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在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情
  47. 被它所左右。不要觉得这事儿太难——尽管真的没那么容易,但最终你会发 现这是件有乐趣的事情。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要控制自 己的大脑, 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 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 我的大脑。
  48.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 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 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 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 本书
  49. 于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 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 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 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 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 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50. 其实,不仅在留学的选择上如此,面对任何其他选择,包括考研、求职, 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同样的机理。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 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 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 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这些人不知道,无形之中,时间已经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更不知道的是, 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或者是他们把时间变成了 自己的敌人。每时每刻,这些人还以为自己在跟别人竞争,殊不知,另外的那 些人其实根本与世无争,只是因为提前了起点,就有了机会把时间当作朋友—— 谁能想象得出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靠山会比时间更强大呢?那些与时间为敌的 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被谁打败了——对他们来讲,生命的终点立着个他们看不 到的墓碑,上面刻着“死因不详”。 举个极端的例子,甚至不夸张地讲,连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提前准备。
  51. 一个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 时候不管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 次。几年之后,一不小心过了 30 岁,他就会发现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压 垮了身体、了无生活乐趣的时候,他竟然仅仅因为一个万事提前准备的良好习 惯,可以做到一枝独秀
  52. “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 的、最有力量的因素
  53. 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穷不过五服,富不过三代
  54. 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 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 与你更加亲密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从容;而一点点从容, 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伙伴(父母拼命让我上大学,让我学到知识,我可以让我的孩子从小用正确的方式去成长,获得比我更大的成功,这就是在一步一步的准备吧!)
  55.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结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 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 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 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 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56. 《基督山伯 爵》中的爱德蒙·邓蒂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越狱》中的迈 克尔·斯科菲尔德……
  57. 我在写作课上,反复强调最重要的一件事是“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 want”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
  58. 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 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5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流行了千百年。很令人怀疑的是,这句 话在这千百年的过程中究竟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少壮努力”的人数,或者多大程 度上减少了“老大伤悲”的人数。这么有道理的话,为什么总是并不起作用呢? 合理的解释是,需要太长时间才可以获得的经验很难传递,就是因为缺乏现有 的经验作为支撑。而想让一个孩子去真正理解“时间终究会越来越快”的这样一 个道理之所以无比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类似的现有经验”,还恰好有 着相反的“现存经验”。 事实上,我的观察是,几乎所有失败的青少年教育,都是因为粗暴简单而 又愚昧地无视孩子们所拥有的“现存经验”和“现存经验的作用”。如果,你是教育 失败的受害者,恭喜你,也请你谢谢我——这真的不是开开玩笑而已——因为 刚刚的那一点点的文字已经给了你一个难得而又宝贵的“重生的机会”。如果, 你已经为人父母,拜托,一定请你回头反复阅读刚刚那一点点文字,仅仅用多 一点点的耐心,就可以开始尝试着运用你的心智,你和你的孩子都将仅仅因为 你刚刚这几分钟的努力和挣扎获得解放。
  60.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 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买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 反正一定要让他印象极度深刻。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 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 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 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七岁前后;其次,终 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 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早晚有一天,你的 孩子将因此对你无比感激,充满崇敬。因为他终将明白,这种宝贵的“相对优势” 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只须大致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对此茫然无 知你就很容易想象这个结果了
  61. 对一个 50 岁的人来讲, 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 1/50, 即 2%。 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62. 爱因斯坦确实曾用这样的一个比喻解释相对论:“一位先生和一位漂 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小时,他会感觉像一分钟;但如果让他在火炉子上呆上一 分钟,他会感觉比一小时还长。这就是相对论
  63. 我们刚刚说的“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流 逝的”,这一点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却是从未认真考虑过
  64.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 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地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 的尴尬时,最终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因为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 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 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 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 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 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然而重生并不直接等于幸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