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话“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其实更精彩,可惜十人九不知

作者:南野笑情

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比如当你不小心碰到了同事光洁白皙的小手后,若是这同事是个很嗲且又很喜欢开玩笑的主,通常便都会对付上你一句:

“你怎么能够这样子嘛,难道你不知道男女授受不亲得呐!”

是不是很搞笑,现如今一般来说,这男女授受不亲基本上都是表示男女之间应该保持一定距离,非必要不发生触碰的意思。

可是您知道这“男女授受不亲”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非要是“授受不亲”,换别的不好吗?

答案是:听完下面这故事您不但会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且还会有“意外惊喜”,因为这“男女授受不亲”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下半句,只不过却鲜有人知......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老话“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其实更精彩,可惜十人九不知

1

· 首先:“男女授受不亲”以及其下一句的由来

这“男女授受不亲”其实是出自《孟子》: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就是说男女之间最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非必要不接触,这其实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一种礼法。

其实,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说出这样的话来,也纯属正常,毕竟男女有别,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过分暧昧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其他人的一些不适甚至是反感,比如前一阵网上曝光的年轻男女在地铁上搂搂抱抱的视频,就遭到了众人的抵制,纷纷留言:

太影响市容......这么等不及了吗......要撒狗粮回家去撒,这可是公共场所......

总之就是咱中华民族是比较“含蓄”的民族,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开放”,再说,孟子提倡男女授受不亲其实与“一见尼姑就倒霉”是如出一辙,是一种自我保护,尤其是女性,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如果没有“授受不亲”这种道德约束,最终必然会吃亏......试问到时候女孩家谁还敢单独出门?

所以说,对于这句话,就本质来讲,孟子说的没有错,然而,当时与孟子同一时期的一个叫做淳于髡(这个字读作:kūn,乃齐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极擅与人辩论的大学者)的大咖,在看了孟老的这句话后,便有些坐不住了,立刻跑去找他理论: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男女授受不亲,这是一种礼节吗?)

孟子闻言,淡然应道:

“礼也!”(当然是礼节!)

淳于髡当即便火了: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若是你嫂子掉水里了,你会伸手救她吗?)

淳于髡意思很简单: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吗,那你嫂子掉水里,你是救还是不救?

老话“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其实更精彩,可惜十人九不知

孟子肃然回道: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援之以手者,权也。”(嫂嫂掉水里了不救,跟豺狼有什么区别。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礼法,而救落水的嫂嫂,则是一种责任跟道义;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淳于髡略微思忖了一下,接着又问道: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今整个天下都已“掉”入了水中,你作为一个夫子,大学问家,只知道在这里讲经导学,却为何不去拯救黎民苍生?)

竟然由“嫂溺”衍生到了“天下溺”,这淳于髡果真不愧为诡辩届的高手啊......然而,孟子何许人也,只是稍微沉思了一会,便就从容应道: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人淹没在水深火热之中,得用‘道义’去救;嫂子溺水可以用手去拉她,全天下的人怎么用手去拉?)

孟子的意思其实很明了:个人的能力,只能做到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援之以手;而天下溺,则是需要君王以及全国人民一道努力才能达到的......

淳于髡闻言后,沉默了许久,方才回过神来:

“好一个援之以道,好一个子欲手援天下乎?淳于髡甘拜下风!”

言罢,竟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

——

于是乎,后来经过淳于髡与孟子的一问一答,这“男女授受不亲”便就与“嫂溺援之以手”成了一对“搭子”。

老话“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其实更精彩,可惜十人九不知

2

· 再者: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男女授受不亲”

在古代男女之间,最大的禁忌叫做:男女大防;说白了即:男女不同席,不同食,不杂座等等;反正就是限制男女之间正常沟通一些规矩与约束,防么,就是得处处提防着。

据说,这“男女授受不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受制于此,不是有这么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么:

说元代有一个寡妇,胸口上长了一个疮,都已经化脓了,却死活不肯去医治,究其原因竟然是大夫是男的,男女授受不亲么......结果,这寡妇不久后便就因病情恶化死掉了......

估计咱孟老若能活到那时候,看到这一情形,肯定都得气死。

其实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现代人,都不能单独,片面的去理解男女授受不亲,而是要理性的,深层次的灵活剖析与斟酌,最好是与它的下一句“嫂溺援之以手”一道去研究,如此才是真正的学通理透了。

举个假(借)阶(梯子)救火的例子您就明白了:

却说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叫成阳堪的人,有一天,家里屋顶突然着火了,着急之下这成阳堪就想找个梯子顺着爬上屋顶去救火,可是找了半天,就是没找着,于是便让儿子成阳肭去邻居奔水氏家去借梯子。

没成想,这成阳肭为了不失礼节,竟还特意换了一套正装,然后才迈着四方步,晃晃悠悠的来到了邻居家。

因为要借梯子,属于有求于人,这成阳肭见到奔水氏又是参拜,又是作揖,而后也不吱声,就这么默默的就坐下了。

奔水氏一瞧,还以为成阳肭是来做客的,就赶紧给他看茶,摆酒席,就这么的,一家人跟他茶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就问他今天到底是来干什么的,结果成阳肭这才说家里面着火了,是来借梯子的。

得知邻居的来意后,当时这奔水氏就火了:

“你TN的怎么不早说——”

然后搬起梯子就往成阳堪家跑,可结果还是晚了,这成家的屋子早就烧没了。

——

您说这成阳肭懂礼貌吗?

当然懂,而且非常懂,他“都”知道去邻居家借东西要客客气气,要穿戴整齐,要有礼有节,但是您说他这样做对吗?

答案显而易见——

他太迂腐了,十足的读死书,死读书......

就像男女授受不亲......其实也是这道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的确要注意“距离感”,但也要把握分寸,因为这个分寸,在“嫂溺”的危急的关头,还是需要灵活变通的,您觉得呢?

老话“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其实更精彩,可惜十人九不知

3

· 结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道理,尽守礼,则不如无礼,这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事事在变,人人在变,时时刻刻都在变,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循规蹈矩,而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人待物,如此,前面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老话“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其实更精彩,可惜十人九不知

谢谢观赏!

关注我,总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