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究

作者:河南经济报商丘新闻

河南省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 韩颂诗

内容摘要:

现代教学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理清学习脉络的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文章主要探讨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探究思路。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科学思维,但在我们科学课上,会出现研究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达上有缺陷,不能清楚、有条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小组活动时,有些学生并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如将思维导图引入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改变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一、思维导图的核心概念

思维导图是运用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直观有效地把各知识点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用图表现出来,契合了小学科学“逻辑性”“发散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通过可视化学习引领学生思维走向,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其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记忆能力。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同时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锻炼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思维导图的学习

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图文并重,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让思维变得更具个人特色和多面性。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策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在学习阶段初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快、更轻松。

刚开始时我们让学生先用笔画来完成,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个分类性的内容,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和多个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从众多知识中分离出“核心内容”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将“主题内容”画在或写在纸张的中央位置,并尽可能地通过颜色、图案以及文字的变化将主题突显出来。因为这一个主题内容是思维导图的灵魂,也是学生建构各自思维结构的基石。将次概念放在次要支干上,每一条分支上只选择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关键词或关键字要字体端正、言简意赅,但次概海内容要丰富,并用交又联结不同分支的次概念。因为是学习过的课程,要求学生选择次概念要标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时学习侧重点和体验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性和多面性可以体现在其制作出的不同思维导图中。让学生从认识主题和联结语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分辨不同层次的能力,让学生自我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中心、发散式科学思维模式。最后学生可以再添加一些颜色和图片,这样可以让思维导图变得更加生动、丰富,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三、思维导图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导图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为科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新的活力,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科学课上运用思维导图,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方式得到明显的改善,最主要的是学生不仅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而且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充分暴露了他们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而这一障碍体现了学生头脑中只有零散的知识,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认知结构。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使得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有必要培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或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把握,而且在微观上把握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层次,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岩石与矿产》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石头,通过在课堂上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颜色、花纹、颗粒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最后围绕这个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对各种多样的岩石的特点和类别的认识。

(二)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时,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掌握知讯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提高了复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在讲解《食物与能量》时,学生普遍对食物链、食物网及生态平衡这些概念不太理解,我在教学中把里面一些抽象性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教授,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也很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容易忘记。

(三)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中的颜色、线条、图像、关键词与连线,使我们的左右脑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全脑”思维,使大脑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思维导图放射性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使人脑中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系统化,从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开启大脑创造的无限潜能。

1.理清思路,展现思维的流畅性。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既加深了记忆、增强了理解,还使思维更具组织性、条理性和流畅性。

2.注重交流,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实践证明,制作思维导图时,经常和周围同学进行多方面交流的学生,其思维变通性较强:反之,和同学交流相对较少的则相对较弱。

3.通过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之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突发奇想这样,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思维导图训练就是通过思维训练,启迪学生的智慧。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其头脑中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 运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探究思路

猜想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有价值的猜想使科学探究活动更富有成效。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还能将知识间内在联系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有序地记录下来。教师能准确洞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变化过程。

总之,在科学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改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及改善人的行为表现。同时它也记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的思维。

[1]韦钰,[加]罗威尔.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英]托尼·巴赞;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编辑:陈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