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作者:羌医田兴望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随着做医生年限的增加,谈不上见多识广但是我也为医生这个行业有了更多思索,有些时候,医生自己的健康问题可能比患者更多。因为自己是医生,看见了太多的病痛,麻木了。因为自己是医生,面临的是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自己的身体和岗位连在一起无暇顾及。因为自己是医生,在别人眼里认为医生自己会保健,没啥问题。因为是医生整天面对医疗设备却没有时间为自己体检,别人还真不理解.........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在医疗这个行业,作息不规律,压力责任越来越大,很多医生已经忘记了去关怀一下自己的身体。当看见在自己旁边的同仁骤然发病时,而且那么突然,接二连三的同仁毫无征兆的离去,我心里受到巨大的冲击,生命之花有时很顽强,就像白杨树,三千年屹立不倒,但有时候却那么脆弱,不堪一击,犹如柳絮,吹之即散,转瞬即逝。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我对一句话很深刻“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生与死就在一瞬间,我的脑海受到巨大震撼,我们年轻,我们有时尽情的挥霍自己的身体,折磨自己五脏六腑,总觉得疾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很多不良习惯犹如一颗颗埋下的定时炸弹,忍辱负重的身体在难以承受时会毫无保留的爆发,将再牛的人,再不可一世的人瞬间击倒。名人如此,凡人也如此。也许我们后悔了,也许我们明白了,但是晚了。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死虽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健康其实大部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早就有权威认定,人的寿命长短与社会,生活、教育、环境等息息相关,而与我们认为重要的医学关系却不大。这足以说明健康其实更多在于自己的调养与认识。疾病都是有因果的,迟早会为自己的不良习惯买单。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现在当医生难,当一名好医生更难,当一名医术精湛品行兼优的好医生难上加难。有些时候,自己眩晕的厉害,要强忍住,还要做出一副神清气爽的样子,有时晚上熬夜了,白天又强打精神上班。医生面对的是很多病人很难保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心情,事多了,人多了,难免会有意外。反过来,病人也难,因为没有人愿意生病,生病是身体、身心的巨大折磨,总是期望医生的关怀重视并且医术高明,但总是觉得与自己希望天差地别......,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其实。医生也是一个谋生的职业,也要食人间烟火。但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疾病的变化远不是医生所能完全解决的,医疗的空白还很多,疑难杂病层出不穷,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我们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息息相关的医学发展总是难以满足人们的希望。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癌症、免疫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艾滋病,我们总能随口说出难以治愈的疾病。病人患病了,这是不幸的事,迫切需要的是治愈疾病,这种心情我们完全能够理解,我们也深深痛恨这些没有攻克令我们束手无策肆无忌惮的不治之症,理解,同情之余,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恪守自己职责,对得起自己良心。更多的是病人的理解与信任。医生特鲁多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学的真理,现在不能只看见医学技术发达先进,而忽视了医学的局限性。患者对医学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出现意外,很容易导致医患冲突。不少患者认为医生应该技术精湛,无所不能,希望医生彻底解决病痛,其实医生没有这个能力。医生能做的通常有三件事:减轻痛苦、适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

医生病人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更应该是朋友。因为“医”和“患”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在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治愈是医生和病人最大心愿,但是毕竟不是每个病都会治愈,但是医生应该具有的是帮助、安慰,这是所能做的,也是很多医生欠缺的。生命是宝贵的,健康是无价的,在对生命、职业的思索之余,我也明白了很多..........

羌医发自肺腑的随笔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