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长如何让孩子在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淘汰

作者:AI自智体

来源于:人工智能大势-第185期 真正的人工智能

家长如何让孩子在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淘汰

先要解释下什么是“准通用人工智能”,简单说,ChatGPT就是准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

所谓通用人工智能(AGI),以前常被称为强人工智能,即强大如人类的智能,否则就被称为弱人工智能。随着如AlphaGO之类的人工智能出现,人们发现其在某一方面的智能非常强大,但整体还是不如人类的智能,所以就觉得用强弱来区分似乎不太准确,于是就有了通用人工智能之说,即那些人工智能虽然很强大,但只是在某一方面,不能像人的智能一样,可以学习任何知识,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因此就将类似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称为“通用人工智能”。与之相对应,只在某一方面比较强的,则称为窄人工智能。

随着ChatGPT这种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我们发现它们虽然达不到人类的通用性,但是也在一定范围很通用,主要就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它们可以写文章、做摘要、翻译、做算术、写程序代码、数据分析……,而且很多能力都很强,能够帮助甚至替代人类做很多事,因此再把它们称作窄人工智能或弱人工智能似乎又不合适了。

所以笔者创新了一个名词——准通用人工智能(Pre-AGI或PAGI)。

之所以要加上这个“准”字,一是因为它们还不够通用,比如还不能学会踢足球、开汽车……;二是它们虽然语言文字方面已经很强了,但是仍然没有理解能力,没有真正的推理能力,仍然常常会犯三岁小孩都会犯的低级错误,也就是出现业界称为的“幻觉”。

但不管怎么说,ChatGPT的厉害我们是都已领教了,由于不仅在科技上表现出高水平,在市场上也有着非常不俗的表现,从而引得企业和资本蜂拥进入这一领域,想必今后一段时间大模型还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可想而知其能力也会更进一步,甚至是较大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多、更好地帮助和替代人类的工作。

这就回到今天要谈的主题上来了,由于很多重复性的、琐碎的、低端的文案工作都被人工智能做了,如果你只会做这类工作,那就很可能会在未来被淘汰,于是不少家长现在就开始焦虑了,自己的孩子如何才能在未来不被淘汰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很明显,很多专家也都说过了,由于准通用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高端能力里面,创意和创造力方面它们与人类是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在未来被淘汰,那么尽可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应该是非常好的选择。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或者媒体都喜欢谈具体什么工作不容易被淘汰,可是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那个工作也许不是你孩子所擅长的,就因为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而强迫去做,恐怕也很难有好的结果。

而创造性不同,这也是个通用的能力,可以说无论你做什么工作,这都是用得着的,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个好的选择。

但这同时这又是个难题了,具体的工作好办,因为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去学就好了,可这个创造性该如何培养呢?尤其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自己可能就是缺乏创造性的人,那就更难了。

这里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第一,创造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往往就是将看上去没多大联系的两样或几样普通东西,以一般人想不到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一个全新的东西。

比如手机,其实就是将电话机和对讲机结合起来,这两种东西其实在当时已经是很普通的东西了。当然这里的结合也采用了不一般的方法,那就是通过蜂窝基站联网。众所周知,手机和对讲机一样,因为机器体积小,功率不够,信号不能传很远,于是在地面建很多基站,通过接力把信号传到遥远的地方。而微波信号通过基站接力传播,也是很平常的技术,但就是这几样普通东西的结合,就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创新。

要能把看上去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知识面广非常重要,当你了解的东西很多时,尤其是对跨领域知识的了解,往往就会在某种契机下自然地在脑海中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所以,这里的建议就是,尽可能让孩子有较广的知识面,尽量多学习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

所谓知识面广,其实就是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阅读各种书籍当然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可能有的孩子不是很喜欢读书,那也有很多其它方法,比如玩各种游戏和玩具、多出去旅游、参加各种活动、学习某种体育运动或乐器、看各种电影等等。

说到玩具,不要认为只是一般常见的那些玩具,比如洋娃娃、汽车、枪之类的,那种长知识、长见识的尤为重要,比如天文望远镜、3D打印机等,这些现在都有适合十来岁孩子的。

说到电影,尤其是那种开脑洞的科幻电影,一定要多看,比如《流浪地球》,同样,如果孩子喜欢看书,那就尽量引导他们看一些科幻或玄幻小说,而不是只看经典名著。

这里就要对家长提出要求了,这些都要从孩子很小时开始培养,因此需要家长带着他们去做,比如科幻电影,可能有些家长不太喜欢看,但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有创造力,那就最好能多和孩子一起去看。更好的做法是,也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不但看,还能与孩子进行相关讨论。

这里讨论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要搞得很严肃,像在单位上搞工作汇报似的,比如:你看了这部电影后有什么感想啊?这不仅会让孩子失去与你讨论的兴趣,甚至失去以后再和你看这类电影的兴趣。如果孩子主动说起电影,那我们自然应该积极与其讨论;如果他们没有主动说起,我们可以积极去引导,比如提起话头说“这部电影里的xxx场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或者“这里面有个地方我觉得不是太好”等等,反正就是要引导孩子有兴趣进入谈话,说什么都不要紧。

第二,一定要尽量少打压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当然,确实涉及道德、法律和危险的需要分别对待。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遍创造力会逐渐消失,与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打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人人都懂,但是一遇到实际事情可能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往往只会“就事论事”。比如我就常看到类似情景,小孩子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水坑,于是就去踩,大人此时多半会去制止,但我也看到过有家长的做法不同,就让孩子去踩,什么也不说,站在旁边面带微笑地看着,小朋友在水坑里踩得水花四溅、不亦乐乎

笔者对孩子一般也是采用后者的方式,记得有一次,儿子大概4岁的时候,站在一个小沙堆的顶端,想从上面冲下来,他用眼神征求同意,笔者知道他冲下来时很可能摔跤,但并没有制止,结果果然是摔跤了,手掌还擦破了,但笔者只说了句“没关系”,也并没有对他有任何责备。

第三,包容失败。踩水坑、摔跤这种事,很多家长可能还能接受,但当进入青少年时期,甚至踏入社会开始工作,要能接受和包容他们的失败,恐怕就不太容易了。但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也应多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多去闯和尝试,刷不同的经历和经验值,包括创业等。一开始这些尝试往往都可能会失败,但家长应该尽可能包容他们的失败,因为创新都是失败率很高的,不敢于失败则不太可能有很好的创造力。

笔者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IT企业工作,一年多后有同学邀他在B站上做视频创业,之后又做游戏直播、做淘宝等,虽然都失败了,但笔者每次都是支持他去进行这些尝试,并包容他的失败,不会去责备他,而是鼓励他从失败中迅速走出来,投入到下一段人生中去。现在他又回到IT企业工作,但曾经那些经历和失败不会白费,相信会对他以后的人生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敢于尝试和敢于失败的精神会成为他保持创造力的源泉。

最后,讲一下另一个在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会很有用的人类特质,和创造力有类似之处,这个特质就是“品位”。高品位也是人工智能难以做到的,如果一个人有高品位,并能应用于工作当中,尤其是和创造力结合起来,那么也是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的。

而品位这个东西更是要从小培养,等需要的时候再培养那已然来不及了,因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特质是需要经过长期熏陶,不是短时间能立竿见影的。

至于如何培养高品位,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就是多见识高档的东西,能使用就更好,比如像苹果电脑,见多了、用多了就会知道什么是好的东西,这些东西究竟好在哪里,虽然不一定能说出来,但他能体会到,然后就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去体现出来,于是工作成果也就会有高品位了。这里所谓的成果并不限于专门的设计工作,包括做一个PPT、写一篇文章等等,因此品位也是个几乎任何工作都可能用得着的,而且生活当中也都有用。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使用高档东西需要有经济条件支持,确实如此,如果完全没有经济条件,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假如有一定经济条件就可以尽量去做。笔者认识的一些家长中就有比较节约的,即使经济条件不错,但也不太愿意给孩子买比较贵的东西,包括家庭或自己用的,比如车子等,而是差不多够用就行了。

曾经有句话很流行,“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但笔者认为儿子也应该要富养。

不能说以后吃苦耐劳就不重要了,但创造力、高品位可能更重要,因为吃苦耐劳的活儿都由人工智能去干了。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下,人工智能并不是完全做不到创造力和高品位,就像笔者在文章《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实践》中说的,笔者一直在用人工智能写诗,人工智能会给笔者带来很多创意,人工智能绘画也很多了,高水平的也很多,那自然也是高品位的,那是不是说我们人有没有创造力和高品位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人工智能学习了比单个人多得多的知识,因此它们会进行非常广泛的联系,也就可能弄出我们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但因为它们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力,比如即使写出了有创意的文字,它们也不知道,也就是说最后还是要由人来决定,甚至需要人来为它们修改、完善,所以,如果你没有创造力和高品位,你就无法鉴别它们生成的作品,也就难以应用人工智能去完成有创意和高品位的作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