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智能硬件创业者的失败经历和感悟

            2013年1月我加入了一家做软硬件结合的创业企业,也正式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其实我是一个非典型创业者,因为我不是公司创始人,也非合伙人,但是由于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对整个事情的参与度,我觉得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并以失败画句号的创业历程。因为喜欢公司的发展方向,所以我很早就关注到了这家企业,在与公司几个创始人聊过几次后,我决定加盟进来。13年1月5号我女儿出生,在女儿出生后一周,我就加入了这家企业,为什么提到这个事情,是因为其实在我心里,我已经将自己即将做的事情看得像我的另外一个孩子。下面我就以流水帐的方式记录下我所经历的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做软硬件结合类产品时候遇到的问题。         
      在公司待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公司原先的产品有着很多的问题,诸如产品设计不合理,定位不清晰,同时系统稳定性差等等,在整改相关问题时,我被委派主持公司另外一个新项目,一个关于音频的软硬件结合的项目,在后面一年多的时间我将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到这个项目上了。正是在这个项目里,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硬件产品的孕育,出生,充满希望到最后公司走向困境,难以为继的整个过程。我按当初产品的整个经历来说明这个过程:      
  1. 概念的提出:最初概念是公司BOSS提出来的,他想在原先视频类产品的基础上,做一个音频类的产品,希望扩展原先的产品线。当拿到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很兴奋的,一方面是因为相对视频的红海,音频还是一个相对竞争不那么激烈的。二是因为我觉得音频类智能硬件的市场一点不亚于视频,而且当时小米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此类新兴市场的机会。      
  2. 竞品调研:有想法后,我还是做了比较充分的竞品调研。当时市场上的相同概念的产品非常少,不过一些国际品牌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了,而且国内一些大牌的资源方已经开始布局,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更明确的希望。调研下来的结论是这个方向是很好的方向,但什么时候爆发还有待市场检验。      
  3. 头脑风暴:在整理了这些资料后,我组织了公司内部的一次全员头脑风暴,也许头脑风暴并没有带来很多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是经过这次活动,让公司内部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概念,而且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今天回头来看当时讨论的那些内容,几乎每一条都非常有价值,如果这些想法实现的更好|,也许我们机会会更多一些。      
  4. 技术调研及demo:在经过一轮轮讨论,公司基本认同我提出来的产品方案,先做技术方案,再做产品。很快我就开始做前期的技术调研,并在别人的硬件基础上整理一个demo。有了demo让大家对产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信心也更多了。      
  5. 前期市场调研:我们做研发调研的时候,市场人员拿着demo走访了很多企业,厂商,也拿到了一些积极的产品反馈,这也就坚定了做音频类产品的决心。      
  6. 正式立项:4月下旬项目正式立项。一旦开始正式的研发工作,就发现这个事情并没有想象的简单,很多原先定的项目计划,基本都没法按时完成,我们发现我们进入了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领域,而且由于小公司,基本上什么东西都得靠自己,能拿到的技术支持很少。这里要提一下,我们从概念到进入立项开发的时间其实很短,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当时找到了一个可以借鉴的产品,前面的竞品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在这个基础上,为我们赢得了很多时间,特别是在硬件选型准备的时间。但是由于产品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思路,后面遇到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7. 产品开发: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坑,由于很多硬件上的关键技术我们接触不多,特别是原厂的支持不够,所以接二连三的问题冒出来,硬件不稳定,驱动不稳定,当然这些问题都一一克服了,但是这些事情还是极大的影响了进度。在这几个月,公司其他产品线也遭遇了非常大的困难,原先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公司甚至面临被投资人断供的可能性,公司自己没营收,完全靠投资人的钱,所以断供就意味着倒闭。不过公司BOSS还是挺过来了,投资人同意继续投资。      
  8. 上众筹平台:公司产品开发3个月左右后,公司决定上点名时间,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点名时间公布以后,里面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也同时为公司带来了新活力,一扫上一个产品的晦气。原因很简单,自从上了点名时间,我们开始被很多人关注,终端用户的积极热情让我们有了信心,同时投资人不断找上门来,其中不乏投资界的大牌要跟我们谈合作。在获得如此多积极反馈后,公司决定所有力量抽调这个项目上来,争取在打一个翻身仗,当时公司一片欣欣向荣,当然地底下还是很多问题没很好解决,使得产品开发进度并不尽如人意。      
  9. 工程版发货:自从点名时间曝光后,我们就有了如期发货的压力了,很多事情都被这个国庆左右发货的压力推着走,硬件电路,外壳,数据线,嵌入式软件,客户端软件,服务端开发,很多看起来容易的事情,在时间压力或上市产品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不过好在大家齐心协力,产品按期发货了,而且我们也算是少有的几个没有跳票的智能硬件产品。      
  10. 产品推广:自从工程版顺利发货后,我逐步就转移到市场相关的岗位了,不是擅长而是公司需要,其实在创业企业最大的好处可能就在于此,你能接触到在大企业你永远无法接触的岗位或者机会。我们当时希望2B2C的产品同时走,一方面推广我们的完整产品,另外一方面与音箱企业合作希望推销我们的技术方案。由于刚接触这个领域,我们的成果并不明显。我们写了软文,做了SEO的优化,做了微薄活动,做了公众号,参加了很多的展览,也主动找了很多厂家或厂家主动找上门来,说实话,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眼球,但是并没有带来太多实际的销量。      
  11. 遭遇困难:在经过一段鸡血状态期后,我们开始遭遇困难,一方面,我们的市场推广并不成功。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这个市场,其中包括一些巨头也加入了这个市场,巨头们硬件不赚钱的策略,让小公司就太难生存了。当然很多事情也是有两面性的,因为如果你利用好了一些变数,可能事情会有另外一个转机,而且巨头的进入也侧面说明这个市场是非常有前景的。      
  12. 企业失败:事情发展都是很快的,由于市场上一直没有积极的销售数字反馈,我们从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投资对象逐步失去光环,不赚钱甚至吆喝都赚不到的时候,公司要拿到融资几乎变得不可能,伴随着公司的财务状况的每况愈下,最初公司实行全员降薪支持公司,再到后面的公司连降薪工资都发不出来,最终的结果是公司几乎全员遣散。我也不例外,14年3月我离开了公司,公司几个原始创始人留守销售库存产品。      
          有一句话说,幸福都是雷同的,不幸却各有不同。其实对于创业也是如此,一家成功的创业故事都会是那些相同的因素:精简强力的团队,优秀的产品经理,强大的营销能力等等。这里我要总结的是我们的问题,至少是我看到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1. 创业公司一定要想方设法的减少试错的代价。行业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创业思路,但是试错的代价对谁都是高昂的,本来钱就不多,耗光了就死了。很多创业公司就这样交了学费,等到了真正要发力快速发展的时候却没有资金了。      
  2. 团队一定要精简,初创公司必须维持高效小团队,一般来说,成果不会与团队数量成正比,特别是科技类的企业。很多时候宁可砍功能,做的慢一点,也要控制人数,对于科技类公司人员成本是最大的成本,控制人数就是控制成本,而且人员多起来后带来的管理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3. 股份分配,最近徐小平发了一篇文章关于股权分配的文章,用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谊。股份分配对创业公司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起码要在体现出必要的诚意,这个是别人甩开膀子跟你干的理由。忽悠,谈理想是必须的,但是真实的给出直接利益也是不可少的,初创团队真正最吸引人的除了未来可能性外,还能有什么?      
  4. 别高估产品迭代的能力,目前是软件升级的代价就很大,更何况硬件了,指望固件迭代做产品是不现实的,如果真的产品迭代就必须做到用户无感知。      
  5. 专注核心功能,一针捅破天,只有把最核心的功能做到足够棒,后面才一切皆有可能,不然做再多功能也是枉然。产品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6. 一定要关注钱,没钱了什么都完蛋。除非融资能力超群,不然别希望投资人雪中送炭,他们更喜欢干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等快没资金或已经没资金的时候再想钱的事情,很难有戏。      
  7. 市场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花重力,花重金的来做的,我们最终以硬件销售作为核心的企业更是如此。      
  8. 营销能力,在今天任何企业都必须利用社交媒体来做营销。最近broadlink与小米之间的互掐,本来说不清楚到底谁对谁错,但是这场互掐,broadlink肯定是赚足了眼球,这对初创企业的价值非常大,一个悲情的角色,赢得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其实当时我们也有类似的机会,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眼光去挖掘这其中的营销价值。      
    上面所写不外乎还是几点:1.团队。 2.产品。 3.市场及营销。只是我所经历的,自己感受更加真实。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是绝大多数非“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初创企业都会面对这些问题,而他们都关系到产品的发展甚至企业的生死。      
     之所以记录并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是为了避免其他创业伙伴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很多道理谁都懂,只是做起来就难了,正因为难,所以成功就只眷顾那小部分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