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造子宫”量产婴儿:人类准备好了吗?

作者:南方周末

今年初,分子生物学家兼电影制片人Hashem Al-Ghaili宣传其“人造子宫”Ectolife构想:75个最先进的生物舱室,每舱400个“人造子宫”,一套设施每年可孕育30000名婴儿。

Ectolife将使低精子数、流产、分娩之痛等生育问题成为过去,并借助 CRISPR-Cas 9基因编辑科技,通过300多个基因来编辑婴儿身体特征:定制宝宝的睛色、发色、肤色、身高、体力、智力水平……成为可期的未来。

“人造子宫”科技进展

该科技得到马斯克鼎力支持,马斯克始终担忧:如果放任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社会经济总体大衰退并非危言耸听。1950年,每个女性一生平均生育4.7个孩子,2017年时,这一数值锐减至2.4个,并继续逐年下降。欧洲、北美、东亚,纷纷进入超低生育率时代,世代更替率降至1.6-1.1,按此速率估算,发达社会人群将在十几代人、几百年后绝种。

马斯克遂联络了币圈大佬、区块链平台“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以及Hashem Al-Ghaili等,开始了《银翼杀手》般的头脑风暴和科研创新。现在科技界有了“Musks(马斯克们)”之称:一群以马斯克为首、掌握着几千亿美元资本、敢于冒险挑战的“疯狂”知本/资本双家们,希望改造人类社会、掌握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Ectolife取得进展同时,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子宫”研发团队,其研发的设备现用于抢救(原先难以救活的)早产儿。该大学教授、荷兰Máxima医疗中心产科专家Guid Oei表示:“(现在)只是人类子宫的‘体外版’。我们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相关试验,以便投入临床使用。”

2017年,费城儿童医院Alan Flake团队的“人造子宫”动物试验,成功地将羊胚胎在体外设备里培育了4周(最终因“动物协议”限制而终止试验)。

2021年,以色列科学家们,首次用“人造子宫”将5天大的小鼠胚胎培育了6天,成功培育出近百只健康小鼠,相当于达到了人类的胎儿阶段。

中国的“人造子宫”研究起步较晚。中科院动物所顾奇研究员、王红梅研究员与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研究员团队联合攻关,耗时近5年研发“仿生子宫”,已成功将囊胚(E3.5)在体外发育至早期器官发生阶段(E8.5),相关成果已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

目前,科研界专家们认为:其技术已可以进行人类胚胎临床试验。但目前,所有国家的政府基于人类伦理、道德、法律、科学风险等缘故,都尚未批准“人造子宫”进行人体试验。

伦理震撼

“人造子宫”科技尚未成型,在人群中就已引起骚动:支持反对各执一词。

“进步主义”者认为:“人造子宫”科技将实现男女之间真正的社会平等,开创整个人类觉醒和个体解放的全新历史时代。

反对者认为:这项科技将会导致性别差异消亡,使传统家庭观念、社会道德彻底瓦解。不少声音表示,体外繁殖科技会败坏(造物主)所赋予的男性和女性在生物学上的根本意义。

不过,反对者似乎只能搬出上帝和文艺手段,来影响政府,暂时延缓“人造子宫”的研发。而近现代历史证明:上帝、道德、文艺的谴责,都有可能延缓,却无法阻止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从火药到原子弹、从蒸汽机车到宇宙飞船,反反复复证明了上述规律。

“人造子宫”科技或是人类迈向“星际文明”的必由之路。在漫长的星际航行后,星际拓殖者不但要繁育后代,而且需在外星获得动物蛋白质食物,却不可能将整座城市和澳洲牧场搬上太空,进行“流浪地球”。可预期的未来科幻,是通过冷藏人类和动物的受精卵,经过漫长星际航行后,在外太阳系甚至“柯伊伯带”建立星际基地,并通过“人造子宫”培养新新人类,以及繁殖各类动物,创造新生物圈。

而“星际文明”注定只有极少数未来人类顶级精英才能涉足,哪怕有数百万宇航员拓殖太空,对未来上百亿地球人类而言,也不过是几万分之一。而“星际文明”必然会反向影响到我们的母星,地球人类当然也会利用这项科技。对各国政府而言,“人造子宫”能彻底解决“生育困局”。经基因改造、机器孕育的“定制人”,在体能、智力、避免遗传疾患等方面,理论上将比自然孕育的人具有更大优势。

譬如:人类的眼睛,在结构上有许多弱点,导致人的视觉不能达到理想程度。事实上,章鱼的眼睛结构比人类的更合理,鹰眼在远程视觉和动目标显示方面优势明显,猫狗的夜视能力也很令人羡慕。传统的自然孕育人类,不可能拥有上述科幻能力。但经过基因改造然后植入“人造子宫”制造出来的人,很可能拥有梦幻般的视觉。

骨骼、肌肉、造血系统、心肺功能、免疫系统,也能通过基因优化与改造,甚至消除二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患、精神疾患等高遗传概率基因缺陷。

那么,相较我们这些自然孕育的人,由“人造子宫”制造出来的人将具有更大先天优势,几乎成了“X战警”那类变种人。他们会不会淘汰自然孕育的人呢?如果真有淘汰趋势,那是生物进化,还是人间悲剧?

还有,“人造子宫”会不会带来母子亲情的疏离?人类各族群文化,自古就普遍强调母子情深。从孕育初期开始,胎儿每次脉动都联结着母亲的心跳、婴儿每次吮吸母亲的乳汁、母亲每次真情的爱抚摩挲……建立起来的血乳交融的情感,使孩子对母亲拥有更深的潜意识层面依恋,这是科技和机器能替代的么?

未经母亲孕育,而由机器生产的孩子,能否与父母建立起血肉相连、难以割舍的情感,或仅能形成领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的关系呢?目前尚难以确定。

基因科技的发展,与“人造子宫”应用,会使人类繁衍完全摆脱婚姻、家庭,甚至父母因素。譬如:日本九州大学生物学教授林克彦团队的单性繁衍科技,若与“人造子宫”相结合,将使唯单亲子嗣(只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单亲母亲或单亲父亲)成为常态。

人类社会耗时上万年,从史前石器时代开始建立的,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将被瓦解,人类整体和个体,将不得不开始“父母双全、唯有单亲、机器制造人、人机合一、生化改造人……”多种人类形态并存的社会,人类的心灵、思想、社会体制,真的准备好了吗?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