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羊网评:人工智能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作者:新华社客户

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今年以来,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相继“出圈”,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书写了全新的时代背景。智能知识生产、数字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关注人工智能究竟对人民精神生活领域产生了什么新效应?

人工智能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人工智能赋能精神生活的实践本质是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将智能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效能。这一过程,也必然建立在两者内在关联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人工智能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与构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具有强关联性,人民需要的精神生活内容基于媒介技术生产与传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也以信息形式呈现出来。如今,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最新形态,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确证人民价值观念、坚定人民理想信念的各个环节,人工智能都发挥着重要助推作用。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创作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精准的议程设置有助于引导人民建立共同理想信念,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破解个别网民行为不端引发的风险。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要求,规范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其以合伦理的方式,助力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因为智能技术具有工具理性的特质,如果缺乏价值理性的规训,人工智能应用难免出现价值偏差,从而引发信息秩序的混乱。在构建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人工智能将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内蕴的价值观念和文明要求,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的技术赋能与双向互构。

人工智能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兴力量,人工智能在实践中展现出巨大优势。

一是内容生产的智能化与精准化。优质文化内容是文化资源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能够通过算法,学习与精确判断大数据隐含的舆情走势、心理意图等信息,并据此创作更具针对性、互动性的内容,“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人机协同”的写作与编辑提供智慧支持。

二是文化传播的全息化与生活化。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发展,导致虚拟与现实、劳动与休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世界与日常生活的边界也逐渐消失。基于当前信息环境,算法推送技术将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个体日常生活,让人们在阅读和娱乐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

三是文化资源的共享化与个性化。智能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文化服务供给,有助于人民共享文化资源,弥合数字鸿沟。智能技术亦可通过读取用户阅读信息的偏好,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建构适配不同群体的价值观教育场景,有效屏蔽错误观念与有害信息的干扰。

预防智能条件下的“精神贫困”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优质精神资源的共建与文化财富的共享。智能技术是精神财富增长的新动能,天然具有“创造”作用,但并不能自然实现“共享”功能。无约束地运用人工智能,容易造成“精神贫困”,不仅无益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更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追逐流量热点导致“价值贫困”。人工智能很容易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贫困问题,但却不能自动解决“价值的贫困”问题。写作机器人的生产能力固然远超人类,但除了我们需要的内容外,也会产出大量有娱乐无内涵、有信息无文化、有流量无价值的“三无产品”,没有价值观引导和表达的创作,看似是文化产能的飞跃,实则是文化产业的“虚假繁荣”。本质上还是以点击率、浏览量作为标准,追求热点和流量的资本逻辑的体现。不能否认,流量效应会提高关注度,但不承载明晰价值观的智能创作,可能会干扰主流话语的传播,并造成新的冗余。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驾驭人工智能这一新工具,有效维护文化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良性秩序。

二是习惯技术依赖导致“精神空虚”。人工智能作为内容创作的新工具,优势在信息收集、模型架构与分析的高效率,但有些工作不一定是效率至上的,如科研、写作、艺术创作等,这些由人类来完成显然更合适。一方面,过度应用智能技术代替人的工作,人之主动思考与创造的能力可能会退化;另一方面,习惯于方便快捷的智能搜索,习惯于接受“信息投喂”,人之主动选择和鉴别能力可能会弱化。最终人们懒于思考、不思进取、思想匮乏,更有甚者沉迷娱乐八卦、没有理想、精神家园荒芜。可以说,一旦人们习惯了技术依赖,失去信息主体性和信息责任感,文化资源越充裕,其精神生活就越贫困。

三是“数智鸿沟”扩大导致两极分化。由于技能与知识的差异,不同群体接触与运用人工智能机会可能不均等,其享有的信息红利也无法平等,值得警惕的是在此过程中衍生的经济社会结构性不平等。如果掌握了高端技术与知识的少数人,拥有文化数据的所有权和分配权,而大部分人因技能不足,无法享有同等权利,就在事实上造成了新的数智鸿沟,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群体知识、技术甚至认知的分化。所以,尽管人工智能是目前最先进的生产力,但不附加先决条件使用它,就无法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要规避智能技术的负面效应,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规制文化数据资源的生产、分配、使用与消费,让全体人民在共建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共享文化资源。(金羊网 文/窦畅宇)

(作者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

注:本文是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2022GZGJ1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邬嘉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