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作者:历史洞鉴室

引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似乎很热衷于在作品里“夹带”点难以言说的“京片子”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能在他笔下绽放出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光彩,让人们能透过文字,体会到一股淳朴而坚韧的力量。

不论是《骆驼祥子》中跑遍了四九城每一处街巷,却永远找不到自己归宿的祥子,还是《茶馆》中一身“侠肝义胆”、专打抱不平,却始终没法从时代洪流中感受到“爱”的常四爷,都是社会底层苦苦挣扎之人最真实的写照。

不过比起这些,还是《四世同堂》这个描述抗战年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的故事,更能触动人们心底的那根弦;因为那个国家抉择与个人抉择交织在一起的年代,最能展现普通人在大时代进程中的无奈与坚持。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四世同堂》这个故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别从《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阶段,讲述了老北京人在被北平沦陷后的身心困境。

上篇《彷徨》以七七事变后日本人突然打进北京为开端,讲述了原本平静的小羊圈胡同的风云变幻:被日本人害的家破人亡的钱家,出卖女儿色相逢迎日本人的冠家,走上了不同道路的祁家兄弟……无不在变故突降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中篇《偷生》讲述了日本人倾轧下,陷入缺粮缺煤困境的小羊圈胡同。这时,有人选择了趋炎附势,有人选择了拒不合作,也有人在反抗中牺牲了自己;胡同中的每个人都在苟且偷生中寻找着活下来的方法,跟活下去的意义。

下篇《饥荒》描绘了疯狂战争中极度穷困、混乱的北平生活,只能领到掺土共和面的人们不得不在饥饿与疫病的摧残下做出死亡或抗争的抉择;好在一番艰苦斗争过后,人们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三段故事沿时间线层层递进,呈现了市井百姓在北平沦陷后的苦难与抗争。

《四世同堂》:硝烟战火中的胡同和监狱

《四世同堂》的故事是从一个确有其地的地方——“小羊圈胡同”开始的。

老舍说:

“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象一个葫芦。”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异常真实,因为这个既不宽敞明亮,又与四九城方正布局格格不入的小胡同本就是北京城中真实存在的地方,甚至就在西城护国寺附近,与老舍自幼生活的故乡重叠到了一处。

北平沦陷后,这个形似轮船却又狭小异常的地方同样没能逃过战火的洗礼,但这里终究是不一样的;即便是从平民沦为了难民,祁老眼中“不朽”的北平城跟自家“永世不朽”的房子中最终在“世界人的心中已经是死去”,但居住其中的灵魂却并未随之泯灭。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也许就像雨果所说的那样,“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居住在这片狭小天地中,坚信即便是天大的事,只要熬过三个月也必然会过去的四代人就经历了这种从生活到生存,再从生存重新回归生活的转变。

这种将家国现状浓缩到一处,将苦难与爱恨情仇先汇聚到一点上再展开描述的写作手法,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们一下子活了起来,也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最苦涩、最绝望的一面。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老舍在小说开头中写道,小羊圈胡同中的居民之所以喜爱这里,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是独属于祁家的一方“小天地”,是家中十余口人安稳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地方;似乎只要住在这里,就没什么槛儿是过不去的,因为祁家已然“四世同堂”,这里的风水一定很好。

《四世同堂》这个故事的内核就在灾难来临时,胡同中四代人所做出的不同抉择;老舍看似在说胡同的“风水”好,在说这片平和安逸的“乐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实际上却是在说,正是因为出现了“站起来”反抗的人,胡同生活才能延续下去,心灵才能在此得到慰藉。

因为每个从小羊圈胡同中走出来的人,都象征着这个时代里为幸福而苦苦奔波的人。

毕竟硝烟战火中,最经不起考验的就是人心,最能绽放光芒的就是人性。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小羊圈胡同之外,老舍着墨最多的一处场景就是监狱了;大概是因为日寇铁蹄下的监牢始终扮演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点”的角色,所以《四世同堂》的监狱中远不止苦难一种元素,还有更多人性反思的光辉。

一如关押祁瑞宣的那间由学校改造的临时监狱,就被描述成了一座被苦心经营、精心改造过的,专门用来展现“杀人艺术”的“异化”的地狱;对每个被关其中的中国人来说,这里折磨着他们的肉体,迫害着他们的灵魂,用残酷的镇压,碾碎了他们身上最后的枷锁,让一无所有的人不得不走上决绝的抗争之路。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丁聪四世同堂插画

从某种程度来说,充斥着残酷血腥元素的监狱,更像是老舍为不曾经历过苦难的“小羊圈人”准备的一场灵魂洗礼——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钱老爷一样,怀有一颗同北平城共存亡的心的。

即便是自知不反抗就绝无活路的祁瑞宣,也曾纠结于明知打不过,是否还要号召更多人为国家而牺牲的抉择。

《四世同堂》:生存与毁灭中的人性悲歌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简单来说,《四世同堂》讲的其实是一个战火纷飞年代里,老北京人挣扎于生存跟毁灭之间的故事——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下,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每个抉择背后都涌动着人性的善或者恶。

绝大多数时候,这种选择都意味着人们从默默容忍走向了决然反抗。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对这群在小羊圈胡同中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辈来说,忍往往是灾难来临时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像一生信奉“忍字”哲学的马老太太,就反复告诫孙子不要惹事——比起战斗力惊人的日本兵,他们所能做的,也唯有忍忍而已。

因为无法逆转时代的洪流,也拦不住夺走了泸定桥上石狮子的日军,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被迫接受现实的同时不住说服自己,希望用一个忍字来度过不知会持续多久的苦难。

传统价值观告诉他们忍一忍一切都会过去,就像八国联军侵华时没过多久就恢复了平静的北京城一样;即便这种苦难可能会留下永久的印记,让人们被迫承受“后遗症”带来的种种困扰。

然而,无辜良善之人的接连死去却在告诉人们,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丁聪四世同堂插画

事实上,随着开车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钱仲石打开了那个“潘多拉魔盒”,小羊圈胡同中的人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他们就像沦陷年代里无法摆脱被奴役命运的千千万万国人一样,经历了家破人亡的痛苦,明白了忍让只会招致无谓的牺牲。

老舍说:

“生活在丧失了主权的土地上,死的是他们的近邻!”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推己及人之下,又有几人能不为之动容?既然不论是老人、青年亦或孩子,都同样难逃死亡的宿命,为什么不奋起一搏,与坎坷无涯的苦难命运肃然为敌?

尤其是出现了第一个“站起来”的人之后,上行下效之下,“小羊圈人”的反抗之魂也被点燃了——一生刚强正直,见惯了人世冷暖的李四爷挥出了自己的拳头;一直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但受限于家庭责任不敢甩手离开的祁瑞宣也毅然走上了反抗道路。

此时,人们不是不怕了,只是找到了愿意为之牺牲的信仰。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至于那些来不及做出反抗,就被淹没在了时代旋涡中的人们,则用死亡激起了幸存者身上的血性,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承载了千万人无限的爱国之心。

死亡的教化意义,在祁天佑投河这段故事中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祁天佑被迫穿上“我是奸商”的衣服游街时,麻木的看客们还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于他们而言,“只要眼睛有东西可看,他们便看,跟着看,一点不觉得厌烦。他们只要看见了热闹,便忘了耻辱,是非,更提不到愤怒了。”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麻木,既体现出了底层百姓对苦难的无能为力,更揭示了他们犹自迷茫的内心,因为除了沦为看客,他们似乎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了。

而这群麻木致死的同胞,也让祁天佑再看不到任何坚持下去的意义。

这个兀自扛下压力许久的青年,终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他决定前往另一个世界净化自己的耻辱,用自由、干净、快乐的河水洗净胸前的红字。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老舍的叙述方式很巧妙,很容易让人想起小说《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只不过白兰身上的红字,尚称得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祁天佑身上的红字却是时代强加在每个炎黄子孙身上的,必须用血来洗礼,用死亡来抗争的奴役枷锁。

换言之,祁天佑之死不只是重压下的走投无路,更是时代中的人性悲歌。

“四世同堂”:传承的精神力量

正所谓“国破家亡”,当居住千百年的土地被外敌入侵占领,只能在困厄中

苦苦挣扎的人们又怎么可能保住自己的小家呢?

同样的,当四世同堂的理想已然不可能实现,为什么不能像大仲马所说的那样,“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老舍告诉人们,出生在小羊圈胡同中的人也许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当国家有难时,他们同样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就像身为汉奸夫妇之女的高弟,就从未站在过汉奸母亲冠晓荷这边。即便母亲的身份地位让冠家人的日子好过了不少,但优渥的家庭条件却没让高弟走上父母的老路。

她心地善良,胸怀正义感与爱国之心,是家族中最离经叛道的存在;她一心仰慕着钱仲石,会为他的英勇就义伤感不已;最终,这个与原生家庭决裂的女孩走上了不惧牺牲的抗战道路,并与抗日英雄钱默吟并肩作战,直到战争胜利。

从自卑平凡到巾帼英雄,高弟身上涌现出了新时代女性骨子里不逊于男子的一面;她没接受过正统新式教育,不是最“纯正”的爱国主义者,但她在血与火中完成了精神的蜕变,真正成长为了足以比肩所有男子的英雄;因为她所传承的,正是每个炎黄子孙身上流淌的不屈血脉。

读《四世同堂》,感受老舍笔下的家国情怀

另一个能证明“四世同堂”内涵逐渐发生改变的,则是祁家几代人的经历了;为保住“四世同堂”这个虚假的幻梦,不断安抚后辈情绪,生怕他们会在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的祁老,终究会在儿子被日本人逼死后改变漠不关己的态度;会在重孙女小妞子因饥饿而死时冲出去质问住在三号房的日本人。

也许他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保住这个家,保住那个持续了几十年的虚假美梦,但又有谁能否认,祁老理想中的“四世同堂”不是一个崭新的、独属于中国人的美好期盼呢?

小到一个祁家,大到整个北京城,再到整个中国,心怀家和万事兴“美梦”的又岂止一两人而已?

小结:

身为一个民主斗士,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无疑是他爱国情怀的印证和缩影;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带领着这群时代洪流中的迷失者,引领他们走上一条痛苦觉醒的道路,让世人看到北平沦陷后最真实的苦难与挣扎。

他将柴米油盐中浸透硝烟战火,让灵魂得到淬炼,他一手打破了四世同堂的美梦,却又重塑了一种更崇高的家国情怀观。

参考资料:

[1]老舍,老舍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柳金平,小说《四世同堂》赏析及文学叙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3.11期刊

[3]李东芳,《四世同堂》中恶的价值反思.中国文化研究.2021.3.12.期刊

[4]周起洪,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内涵.作家天地.2020.10.8.期刊

[5]谭杨,论《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知识文库.2019.12.8.特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