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作者:凤凰WEEKLY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温/陈翔 编辑/于飞

科林·路德·鲍威尔于2021年10月18日因新冠肺炎并发症去世,享年84岁。他已经接种了疫苗,但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旦感染了新的牙冠,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他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第一位黑人主席,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务卿,也是迄今为止在新王冠上去世的最著名的美国人。

鲍威尔的一生可以在他的自传的前言中概述,该自传已经印刷了超过一百万册:"这本书是一个来自收入有限的黑人移民家庭的贫穷男孩的故事。他小时候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在纽约南布朗克斯长大,后来成为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故事讲述了我的辛勤工作和好运,大部分时间都很顺利,但也有艰难的时期......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爱家庭,爱朋友,爱军队,爱国家。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美国。"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1954年秋天,鲍威尔穿着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制服。

这位美国传奇人物也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关系。关于他的去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0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鲍威尔国务卿是美国高级外交官,我们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表示诚挚的哀悼。"

<首次访华>h1班","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3":抓住"一个独特的机会,亲身了解中国"</h1>

在执掌国务院之前,鲍威尔曾在1973年和1983年中国大陆,这是一个罕见的消息来源。

1973年7月,美国代表团对中国大陆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访问。五名具有军事地位的白宫研究人员与该团一起前往,其中一人是鲍威尔。他被选为1972-1973年白宫年度研究员,1,500名申请人中有17名。决赛选手的年龄在23至35岁之间,35岁的鲍威尔年龄最大。

在约翰逊总统的领导下开始的白宫研究员计划被视为促进有前途的年轻人的驱动力,由商界和学术界领袖提名,并禁止政府雇员申请,但军官除外。激烈的竞争以美国军方、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四大军事类别展开,也围绕提名展开竞争。对于军方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希望年轻而有前途的军官能够体验到文职权力的上升阶梯,并为未来军事领导人建立高水平的政治关系奠定基础。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鲍威尔,越南,1963年。

鲍威尔的申请非常完美,拥有优秀的毕业生,一堆功绩,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军官通常选择在军队之外学习国际政治),更重要的是,他的肤色。军方选择他作为对社会军队在种族平等事业中努力的有力证明。

但起初,鲍威尔并不情愿,这意味着他两年没有指挥,偏离了传统的军队晋升道路。事后看来,新道路是一条捷径。

通过研究员计划,他提高了对国内问题和政府如何运作的理解,并很高兴地发现他可以帮助军方和白宫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他与未来的高层政治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在过去几年中,军队与其运作的社会之间存在裂痕。我与这些年轻的未来美国领导人的关系可能有助于缩小差距。他雄心勃勃地说。

在将近九个月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必须在白宫和内阁办公室的名单上选择一个职位。鲍威尔采访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发现不合适,最终选择了管理和预算办公室。1973年2月,在该机构的人事变动后,他有幸成为副局长的特别助理。工作的第二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高层政治家。

1973年初,白宫研究人员有幸访问了苏联。他很幸运,有几名现役美国军官在铁幕下旅行,既去了苏联,也去过红色中国。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1972年秋天,尼克松总统会见了白宫研究员科林·鲍威尔。

包括鲍威尔在内的美国人于7月23日抵达广州,中国大陆他们已经进入香港。"源源不断的自行车在干净、无垢的街道上从我们身边溜走。令我惊讶的是,达鲁斯的一座城市仍然如此干净和安静。鲍威尔事后回忆道。

后来,美国客人前往首都北京,参观了紫禁城和长城。在北京农村的一家不起眼的医院里,美国人看到一名妇女在针灸麻醉下接受了20分钟的甲状腺手术。鲍威尔比参观紫禁城长城印象深刻得多,他指出,病人在手术后站起来,喝了一杯柠檬水就离开了。

然后美国人来到工业小镇沈阳,参观了一家机械厂。在他看来,工厂的工作制度就像一夜工作,工人干部每周工作六天,不休假,月薪相当于52美元。当然,他并不知道当时的工厂正在为工人提供包括生、病、死在内的福利制度。鲍威尔喃喃地说:"尽管条件如此糟糕,以至于美国工人将罢工,但这些人似乎很满意。"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1990年12月12日,国防部长迪克·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将军在南卡罗来纳州默特尔比奇与第354战术战斗机联队成员在沙特阿拉伯空军基地交谈。这是一架A-10攻击机部队

到处都有美国人随便拉一个当地人问"生活怎么样",得到一个清晰的笑容,回答说:"非常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比较铁幕下的两国,鲍威尔觉得中苏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没有可疑。我们的中文导游似乎不像他的苏联战友那样害怕。他们没有继续搜查我们的行李,他们没有限制我们的行动,或者他们阻止我们拍照。"

这次旅行很热,有空调,但每顿饭都很丰盛,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都用当地生产的酒招待,白宫代表团对这次旅行感到满意,这象征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最后一步。时任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副兼副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在给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James Schlesinger)的一封信中赞扬了军事人员参加代表团的重要性,称鲍威尔和其他军官抓住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独特机会","美国从他们为更好地了解彼此所做的贡献中受益"。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5">再次访问中国抵抗苏联:"让他们意识到美国不是敌对的"</h1>

1983年9月,里根时代的国防部长卡斯珀·温伯格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北京,开始了1980年代特殊的军事蜜月期。作为少将,鲍威尔是温伯格的高级军事助手,两人关系密切,自然陪同部长访问北京。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鲍威尔在2001年访华期间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合影。

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签署了科技、贸易、石油勘探、水电等方面的合作协议,贸易额飙升至每年50亿美元。当时的卡特政府,特别是国务卿赛勒斯·万斯(Cyrus Vance),不鼓励启动美中军事合作,认为与北京开放密切的军事合作将刺激莫斯科,并破坏卡特总统正在进行的美苏缓和。

一次偶然的机会,历史改变了方向,苏联于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美苏缓和被宣布破产。里根以对苏联的强硬态度而闻名,于1981年1月接替卡特成为总统。美国社会投票决定重新武装,不仅是为了遏制苏联在1970年代的侵略攻势,也是为了打败苏联,赢得冷战的最终胜利。

此时,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与中国接壤的阿富汗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军队与抵抗力量陷入僵局;苏联支持的越南于1978年底入侵柬埔寨,将中国支持的红色高棉政权赶出了这座城市;越南的卡姆兰湾成为苏联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苏联军舰和战机偶尔会来中国玩边球;苏联的盟友印度偶尔会在中印边境采取小动作。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2003年2月5日,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拿出一瓶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作为伊拉克参与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证据。

第一位访问北京的美国国防部长是卡特政府的哈罗德·布朗(Harold Brown),他在军事训练和后勤等低级别、有限的项目上合作,但没有就核心武器销售达成协议。这一次,温伯格将加强中美军事合作,为向北京出售武器开辟道路。此外,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为中国总理访美,里根访华做一个停留。

温伯格的随行人员似乎在几年后出现在阵容中。例如,负责太平洋关系的助理国防部长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曾在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的领导下担任副国务卿;美国国务院亚太助理国务卿保罗·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以及布什、克林顿和奥巴马,他们都是布什时代的国防部副部长,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鹰派的沃尔福威茨学说。温伯格在谈到鲍威尔时说:"他是我多年来合作过的最好的军官和最好的人之一。

在离开之前,温伯格找到了他在哈佛时代的同学、记者白淑德。怀特黑德曾因与苏联过于亲近和伪造消息而在美国声名狼藉,但随着中美关系破冰,这一消息再次浮出水面。"中国非常现实,他们知道苏联对他们构成真正的威胁,而我们没有,"他告诉温伯格。因此,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说服力,你最终可以与他们建立双边军事关系。"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2004年10月25日,鲍威尔前往王府井新东安市场购买北京特产

相隔十年,鲍威尔再次踏上这片土地。1983年9月25日,温伯格和他的团队乘坐约翰逊总统率领的空军一号从东京飞往北京。这架飞机上装载着数量惊人的简报集,美国人员在从华盛顿到东京的漫长旅程中需要阅读这些简报集。抵达北京后,温伯格一行受到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张爱平的接见。

"他看起来有点矜持,似乎不确定他在多大程度上热情。在他的回忆录《为和平而战》中,温伯格形容张说:"我们的主人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热情,最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友谊......他对我的真诚热情和体贴关怀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可忽视的。"

鲍威尔再次访问紫禁城,他的主人温伯格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温伯格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并不陌生,他是一位中国美食爱好者,曾光顾过旧金山的精美中餐馆。接下来的两天,中美两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两旁摆满了绿色的桌子,两旁排列着整齐排列的中美军官。9月27日,鲍威尔等人参观了北京郊区一个步兵师的射击演习,准确率很高,很明显,解放军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现代化。

温伯格一直期待着去长城,当他来到球场时,他所表现出的兴奋感动了随行的中国人。"长城实际上比它的外观陡峭得多。按照军事工程的要求建造的长城,是世界的奇迹。温伯格感叹道。此时,鲍威尔已经是第二次访问长城了。

在与邓小平会面后,美国客人乘坐中国飞机飞往西安。在参观秦始皇陵吃晚饭后,温伯格发表了团队精心制作的祝酒词,称解放军应该像在长城上那样保护中国免受来自北方的威胁。这些言论受到中方的热烈欢迎,鲍威尔见证了其中的兴奋。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2004年10月25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会见了来访的鲍威尔。

"在那之后,无论是在私下里还是在公开场合,他们都向我保证,他们知道真正的威胁来自哪里,它确实来自北方,当然是苏联,而不是东方,他们意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只是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友好关系。温伯格回忆道。

然后,美国人参观了生产运输机和轰炸机的西安飞机厂,发现其运行速度不到实际运行能力的一半。然后,他们飞往上海,这是他们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站,主要是参观海军基地,在那里他们进入了一艘过时的苏联潜艇,这是解放军潜艇部队的主力部队。9月29日,鲍威尔等人在上海登上飞机,告别中国。

1984年6月,张爱平回美国。此时,张爱平在美国最熟悉的朋友是温伯格,鲍威尔再次陪同部长会见中国客人。在这次旅行中,美国同意出口用于战斗机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陶瓷反坦克导弹,霍克防空导弹,火箭靶场炸弹,穿甲弹和高爆炸药。中国出售了十几架仿照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歼-7,以及装备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Red Eagle Squadron)进行训练演习的备件。

<担任国务卿期间三次访华,>已成为中美关系的"定局者"</h1>

鲍威尔于1989年10月至1993年9月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位置与国防部一起,是1947年国家安全法的产物。它是美国最高的合法兵役,担任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首席军事顾问。

鲍威尔在这一任期内迎来了海湾战争,一场辉煌的胜利让美军自越南战争以来,军队在人民心中的威望达到了二战胜利的顶峰。鲍威尔,一位魅力四射的黑人将军,吸引了全国的目光,成为胜利、爱国激情和全球霸权的最好象征。

1993年9月30日,鲍威尔出席了他的退役仪式,结束了他35年的军事生涯。新任命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和他的妻子希拉里出席了退休仪式,布什夫妇也是如此。克林顿当时说:"我心里对他的生命和生命,对每个美国军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强烈的责任感。接下来,他与资深传记作家约瑟夫·波斯科(Joseph Posco)合作撰写了自传,兰登图书公司(Langdon Books)迫不及待地想提前600万美元购买版权。传记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印刷了一百万册,他忙于捐赠和签名,从版税和演讲中赚了一大笔钱。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鲍威尔

作为一名资深的军事政治家,鲍威尔在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中都很受欢迎,他们一度希望他成为副总统候选人,但最终宣布了他的候选人资格。当乔治·W·布什的儿子乔治·W·布什于2001年1月成为总统时,他邀请鲍威尔担任国务卿,他欣然同意。鲍威尔在这个总统内阁中有太多的熟人。

在布什政府的四年任期内,鲍威尔的名字几乎与所有重大国际事件有关,他在四年任期内三次访问中国,使他成为美中关系最重要的执行者和见证人之一。

上任后不久,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遭遇了他的第一次重大外交危机,即2001年4月1日中美之间的崩溃。两天后,乔治·W·布什公开要求中国归还这架飞机并释放机组人员,坚持要求美国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正式道歉。

随着对抗升级,鲍威尔率先向中国道歉,打破了美国制造的僵局。4月4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解放军海军航空队飞行员失踪表示遗憾。后来,他以个人身份写信给中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副总理钱其琛,在信中写道:"我想借此机会告诉你们,布什总统非常关心在中国失踪的飞行员。他和我,以及所有美国人,都表达了我们对飞行员家人和亲人的关心和祈祷。"

2001年7月28日,鲍威尔作为国务卿首次访华。南海坠机事件使中美关系陷入低潮,鲍威尔扮演着中美关系"修复者"的角色。他的北京之行不仅宣告了两国关系正常,也为乔治·W·布什总统的秋季访问做好了准备。

访问前,他继续公开舆论,美国政府不是中国的敌人,希望改善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将会见江泽民主席、朱(金字旁容)基总理和钱其琛副总理。

鲍威尔的中国缘分:见证中国20多年变迁,数次强调不支持“台独”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鲍威尔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时的标准

此前,负责外交事务多年的钱其琛于3月21日在华盛顿会见了鲍威尔。协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双方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并表示将为此共同努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开创了中国经济的新纪元。

"今天,我从车站到会场来回走了好几次......透过窗户,我看到很多在建的建筑,北京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鲍威尔访华期间,在记者招待会上真诚地说:"每次看到不同的东西,今天看到的,和1973年来北京时看到的完全不同,1983年也有很多变化。我想这是因为中国加入了国际社会,致力于经济发展成果。"

2003年2月23日,鲍威尔再次访华,这是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务卿的首次访问。"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造福所有中国人,不仅仅是那些在城市里的人,还有那些生活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他说,在访问之前向中国媒体释放善意。因此,我们两个有着不同政治制度和信仰的国家完全有可能合作,缩小我们的分歧,相互支持。我们不认为中国是敌人。"

20个月后,2004年10月24日,鲍威尔在担任国务卿期间第三次访问中国。此行带给北京的最大"礼物",就是他反台独立场的明确表达。在接受CNN和凤凰卫视的独家采访时,他说他"不支持'台独',希望双方最终走向和平统一"。"台湾不是独立的,它不享有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这仍然是我们的政策,我们坚定不移的政策。鲍威尔的言论打击了陈水扁政府的嚣张气焰。

同年11月13日,鲍威尔在接受CNN采访时重申了他对中美关系的评价。关系,称这是30多年来两国"关系的最佳时机"。他说,美国想做的是与中国接触,以"谨慎"而不是"恐惧"的情绪观察其发展,目的是与中国一起前进,而不是"遏制"它。

鲍威尔生命中唯一致命的失败发生在2003年2月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当时他拿出一瓶装满白色粉末的试管,并以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证据而闻名。这起假事件后来被昵称为"洗衣粉事件"。

成功或失败来自其圆滑的性格。他来自社会底层,懂得观察颜色,特别善于改变声音,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特质既是他在军队和政府中取得成功的必要基础,也是为什么他在成为国务卿时未能坚持最初的温伯格式的战争观并抵制不必要的冲突(如伊拉克战争)而最终摧毁了自己的声誉。更糟糕的是,恐怕他在奥巴马甚至特朗普时代玩弄了身份政治。你知道,他在自传中表达的老派共和党人的想法是,他重视个人的努力,从不问出身或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