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京商力荐|《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守护万里征途

作者:国医台
京商力荐|《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守护万里征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中国,不到半年就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年初,日军继续向华北进军,进犯热河,距热河仅二百多公里的北京城内,已是人心惶惶。

随着战事的蔓延,北京故宫博物院众多珍贵的文物在战火中面临着被日军城破洗劫的危险,为了安全起见,当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领导和众多专家决定选择重要文物进行大迁移,一万多箱故宫国宝中精选而出的文物被秘密运离北京,先至南京和上海,后再分南、中、北三路,历经14年光阴,辗转上万公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各路运送和隐藏文物的故宫文物典收者们想尽方法保护文物,最终上万箱的文物无一损毁遗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文物保护史奇迹。

《国宝的长征》通过展现战争岁月中故宫国宝转移过程中的典收者们砥砺前行的故事,追忆那段令人崇敬、感人至深的文化抗战史。

京商力荐|《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守护万里征途

国宝的长征

时长:25分钟×3集

画质:高清

类型:历史人文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发行

秦岭,陷泥泞,落激流,遇轰炸……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北大营;翌年进攻热河,窥伺华北。

1933年攻陷山海关,形势告急。中国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此后10多年,故宫的大批珍品文物在南下、西迁的大转移途中,历经了上万公里的漫漫长途,遇到接踵而至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故宫南路“迁徙”负责人庄尚严的儿子庄灵先生的评价不无道理,说它是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绝不为过。

京商力荐|《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守护万里征途

1932年秋,故宫人开始对转移文物的挑选,最终选定的珍品包括书画近9000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还有《四库全书》等各种文献。以故宫转移为题材的回忆录《承载》的作者章剑华介绍说,“当时,故宫人光打包就花了大半年时间,一共打出13427箱。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这一步骤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都微乎其微。”

章剑华说,如此精密的打包工程,主要出自故宫人自己的摸索和试验。“由于不放心,1.3万多箱文物,几乎都是由故宫里的文物专家、老职工,包括当时的领导亲自动手,每一件、每一箱都非常严密。”待故宫人经过反复地空中落下试验、确认无误后,才在箱子外面打上当时政府和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封条,封条上记载着封存的年月。就这样,从挑选“南迁品”到如此耗时地包装完成,故宫人共花了近一年时间。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1933年山海关失陷,日军直逼华北。

1933年2月5日晚间,北平全城戒严,故宫博物院的13491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

京商力荐|《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守护万里征途

1933年2月和3月,当文物通过铁路运至南方后,专家组临时决定,先把装书画的箱子运到上海保存。

1932年年末,正当故宫工作人员专注于文物南迁的时候,几位英国收藏家开始筹划在伦敦举办一次大型的中国艺术展览。

1934年,中国教育部同意了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的提议,并成立专门的审查委员会,挑出最好的艺术品供英方选用。伦敦中国艺术品展是中国珍宝第一次在国外大规模地展出,这次展览在其他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36年4月8日,出展的80箱文物从伦敦安全返回中国。这时,一场大灾难正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迫使这些珍宝不得不再次转移。于是,故宫管理委员会通过了一个方案,即分三路将文物(和政府一起)向西转移到重庆和四川地区。

1937年8月14日,曾经运往伦敦展出的那80只铁箱子,成了第一批被运出南京的文物中的一部分,这时还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前,这批文物勉强逃过了被毁的命运。

1938年到1947年间,这批文物被运到了贵州安顺附近的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在这里,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长达十几年的战火烽烟中,故宫文物颠沛流离,但无一损毁。

京商力荐|《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守护万里征途

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人文类重点题材三集纪录片《国宝的长征》通过影像和珍贵的历史资料,专家访谈,以及当年那段战争岁月亲历者的后人回忆,为今天的观众讲述当年中国学者们为了保护文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感人故事。

京商力荐|《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守护万里征途

国宝的长征

1.3万件国宝的完整回归背后是中国文物界和学者们的爱国热血,他们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为中国文化资产的保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纪录片《国宝的长征》用追溯历史的镜头,呈现了国宝回归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国宝的长征》共计3集,每集25分钟,由京商传媒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