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向《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书评

作者:乱翻书C

角谷美智子,英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

《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在《纽约时报》文化新闻部任职34年,2017年宣布退休,这在国外出版界引起极大震动,西方媒体评论道:”美国文坛即将翻开新篇章。“

1998年,由于“她就图书和当代文学所写的充满热情和富于才智的文章”,角谷美智子赢得了职业生涯中的最高荣誉——普利策评论奖。

由后浪出版的《角谷的藏书架——100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后简称为《角谷的藏书架》)是角谷女士的首部书评集,是对她最爱的经典名著的书评及评论。

向《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书评

《角谷的藏书架》精装典藏版,内文采用四色印刷,搭配了《纽约时报》御用插画师专门绘制的30幅精美藏书票插图,随书更是附赠了不同形式的藏书票,真正可以称之为:“送给所有“爱书人”的一份礼物。

可能是因为要发表在报纸上,版面和字数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她的书评大多在1000~1500字左右,文字极为精炼。阅读这本书,不但对作者推荐的书籍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也是书籍类博主学习书评写作方法的好教材。

作者写的书评,除了“9.11”事件外,就是经常对特朗普当总统这件事吐槽。因此她几乎不牵扯热点事件,也不需要在引文部分通过勾连热点事件来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和现在网上书评的框架结构完全不同。

向《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书评

关于林肯的书籍的书评

所有的书评,作者既不拆书,也不会告诉你该如何读这本书。不是作者不会写,而是作者认为怎么读,有什么体会,都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她不需要列出书中的要点,更不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来分析这本书。而是直接就告诉读者,这本书优秀在哪里,这本书如何影响了人类,以及这本书有何启示意义。

作者挑选的书,都极有批判性和前瞻性,对美国的发展、政治以及社会问题都做出了真实和准确的体现。作者更关注的是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审视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中最根本的人的问题。这就让书评更有可信度以及更有深度。

从读书如何获得滋养的角度来看,作者从来不灌鸡汤,更不会讲大道理,也不会说读这本书能“解除焦虑”、“得到快乐”或“如何更加幸福”,反而告诉读者,这些书籍是如何反应了社会现实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艰难抉择。这对读者如何理解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指导意义。

向《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书评

乔治.奥威尔《1984》书评

作者的写作能力很强,文笔也很好,这点从她能经常写出长句就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在长句中能使用并列、排比、递进的手法,是很高明的技巧,而长短句结合的写作方式,能使语言产生节奏之美和艺术之美。这需要对语言有比较强的逻辑和结构把控能力,而且要关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和组合。

由此可见,写出精彩的句子,是不断精进的过程果,不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是没有这样的功力的。

在《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评论中,她写到:“他(作者)拼贴式的叙述、优雅严谨的行文,以及对风景的描绘——展现的不仅是地球上的一组坐标,也是一个作者想象中的世界——这些特性帮助拓展了旅行写作的边界,并使这一文学类型重焕生机。”

从这个长句中,大量使用连词以及破折号来层层递进,这个句子不但极其精炼的概括了作者写作手法的优美和巧妙,也让阅读体验非常舒畅,这是口语化写作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效果。

向《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书评

角谷评论的这些书籍,包括文学戏剧、小说、政治历史、诗歌、回忆录、演讲稿,甚至科技文献等多种体裁,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能对书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提炼,提出疑问,甚至对我们现在的社会现状都有警示意义。

如《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1962年出版)的书评中,角谷通过长句对这本书的价值进行了归纳,并预言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人类不再关心是否真实,而更关注”是否方便“,并对‘逼真性’取代‘事实’非常担忧。而当今,AI的发展,不就做到了作者所担忧的事情吗?

作者是这样评论的:“正如‘形象’正在取代‘理念’一样,‘可信度’的概念正在取代‘真相’的概念。人们关心的不是某件事是否属实,而是‘相信这件事是否方便’。随着逼真性逐渐取代真实成为一种量度,‘社会回报艺术’成了‘让事物看起来真实的艺术’”。
向《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书评

对于读书类博主来说,如果只能写认知类书籍或者工具类书籍,将人生的各种变化、困难或者抉择都概括成”做到这三点,你将....“,是很难得到提高的,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可信度。

因此阅读这本《角谷的藏书架》,是拓展眼界,向顶级书评家学习读书、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最佳途径。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