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实与回忆交织,反英雄角色构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作者:港剧回忆录

“笑中含泪”,悲剧性艺术手法的运用,冯小刚电影

十多年来,冯氏电影的成功有目共睹,鲜明的个人特色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

冯小刚非常善于在简单的故事叙述中,通过对细节的精心设计、对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让影片内容更加饱满、让人物形象更加深刻,意图建立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引发大家对人生的的思考。

一、氛围上的以喜衬悲

现实与回忆交织,反英雄角色构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鲁迅曾经说过,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但喜剧发展到现代,我们看到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对立逐步消失,人们喜欢在喜剧中充分融入了悲剧因素。

熟悉冯小刚的人都知道,冯氏电影向来以贺岁喜剧片闻名,他曾说:“我是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一直充满游戏的感觉,这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感,又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快感。

所以,我在和编剧谈剧本的时候,一直考虑如何把生活中开的玩笑一股脑地扔进影片里面去。

但冯小刚的英明之处远不止于此,他更擅长透过这种喜剧的形式表达一种严肃而又悲伤的主题,悲喜交融,一方面缓解观众的情绪,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剧了主题的悲剧性及深刻性。

比如,影片《天下无贼》中就通过贼与傻根、贼与贼、贼与警察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一场悲与喜、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

傻根及他的六万块钱是故事展开的核心,惯偷夫妇王薄和王丽为保护傻根“天下无贼”的单纯与善良与贼团伙斗智斗勇,最后王薄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傻根与妻子王丽的安全,奠定了影片的悲剧性,也让人性的回归得到了升华。

整个过程带有浓厚的冯氏电影烙印,幽默的语言、反讽的手法让影片充斥着小市民幽默,常常让观众忍俊不禁,却也在背后折射出意味深长的哲理。

一直让贼惦记的傻根的朴实单纯又让形象充满了悲剧性,品性如此美好之人也要遭受来自社会的迫害,简直是全社会的悲哀,让人心疼;还有,惯偷夫妇之间的真情率真让人动容,甚至用生命洗刷以往的罪过,实现了人性的回归,给人带来彻头彻尾的感动。

爱与恨,是与非,善与恶,现实充满了太多的无奈,做好人又何尝是一件容易事。

再比如,影片《私人定制》在啼笑皆非中蕴含的深沉内涵。

有人说,《私人定制》是新时期的《甲方乙方》,我倒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专属”的无奈与痛楚,眼下有新的矛盾、新的冲突四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困顿、新的言不由衷。

例如,范伟扮演的司机师傅的“当官梦”和宋丹丹扮演的清洁工的“有钱梦”,都反应了当下人们的某种现实而又贪婪的心境。

现实与回忆交织,反英雄角色构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人人都痛恨官员的贪污腐化,大家都在标榜“如果我可以做官,我绝对不会贪污”,事实上,人贪婪的本性是一种天性,很多人到了那个位置便控制不好自己的欲望走向了深渊。

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好似永无止境,没钱的清洁工羡慕有钱人的生活,殊不知金钱的背后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压力,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潇洒。

电影的每个片段看起来都是一段笑料,实际上每一段又都是一个深沉的批判,人类的多重欲望造就了人生的悲剧,这样深沉的话题在冯小刚这里巧妙地通过以喜衬悲的方式普及给了大众。

二、视角上的平民大众化

法国文学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决定文艺学的“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

他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冯氏电影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人们的平民意识逐步增强,消费观念也开始发生彻底地转变,开始更为注重自我精神方面的体验与享受,期待大众文化中能够表现生活真实的面貌,体验人间真实的情感及对现实生活的格外关注。

冯小刚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了观众对大众文化的需求,更多地站在平民大众的视角来描述他们作为都市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冯小刚曾强调他是一个平民导演,他的电影不论在价值判断还是审美取向上,都呈现为一种平民视角。

在他的电影世界里,英雄、伟人、大侠均未出场,功勋、业绩、荣耀缺席,有的只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明显的平民追求。

《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李清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打工仔,要非说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国外打工仔,一样的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磕磕碰碰讨生活;

《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也是如此,事业生活均陷入瓶颈期的中年普通男人,和常人一样深陷婚外情的泥潭不能自拔,这样的情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现实与回忆交织,反英雄角色构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唐山大地震》中元妮、方登、方达震后心灵的救赎与重建是无数个灾后家庭的缩影,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不是潘金莲》是民间官场的真实写照,李雪莲的遭遇是很多女性遭遇的某种程度上的代表,我们都能在其中寻找到生活的影子……

冯小刚选材平实,贴近生活,在题材、事例和感情等各个方面与观众有着共鸣,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极易体味其中的感情,置身其中,自然而然的接受电影中的思想。

三、情感上的悲悯情怀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谈及到,冯小刚作为一名优秀的大众导演,其在主题选择、人物塑造、手法运用上全都带有浓厚的冯氏味道,这种独特的冯氏味道正是冯小刚强烈的悲悯情怀在不同影片中的精彩呈现。

冯小刚本人曾经说到,冯小刚在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没完没了》等体系列影片中,对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及遭遇充满了同情与悲悯。

生活环境的压抑、生存压力的繁重都是他关注的焦点,这些点都是触痛人们每根神经的要害,他深知大家背后的艰辛和不易,并通过影片给予大家以心灵的慰藉,是他悲悯情怀之更高境界的体现。

冯小刚将自己的悲悯情怀全部通过电影的完美呈现表达了出来,代表大众发声,抚慰大众身心疲惫的心灵与躯体,引导大众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人性的美好普渡众生,这才不枉他拥有一腔热血对大众充满的悲悯情怀。

比如,《一声叹息》中梁亚洲在强势又能干的妻子面前始终扮演着一个“受气”的角色,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沉重的家庭责任让他感到厌倦又疲累,短暂的快活过后是狂风暴雨般的争夺。

最后冯小刚让他认清了现实,理性回归了家庭,妻女陪伴在左右的幸福画面是冯小刚对梁亚洲的拯救,是冯小刚对他浓郁的悲悯之情。

同样,在《天下无贼》中,所有善良的人都在保护着傻根单纯美好的“梦想”——天下无贼,甚至最终用惯偷王薄的牺牲来维护了傻根的单纯与美好,这无不彰显出导演浓浓的悲悯情怀。

这份厚重的悲悯情怀在《一九四二》中也是深有体现,逃难中的老东家妻死子离,最终他万念俱灰,逆着逃难人流往家的方向奔去,要死也要死在离家近的地方成了他在当下艰难生存环境中的念想。

让人心中悲痛不已,冯小刚实在不忍让这么一位老人孤苦难熬至死,于是在返回的途中让他碰到了一位小女孩,小孩此时的出现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至此冯小刚的悲悯情怀得以升华。

冯小刚的悲悯情怀贯穿于他的每一部影片,既表现为他对平民生活的关注、对小人物形象的同情,还表现为对民族灾难的抚慰。

现实与回忆交织,反英雄角色构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作为一名出色的平民导演,冯小刚大多将镜头对准了市井大众,而以“大”人物为主角的电影并不多,仅有的几部也均以悲剧收场。

比如,《手机》中的严守一。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台名嘴,严守一不同于其他影片中的普通形象,他既有体面的工作还有不菲的收入,凭借一张巧嘴迎合了观众的同时,也吸引了诸多女性在生活中的青睐。一样的口齿伶俐、机智幽默,但导演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没了以往的善良、本真,更多地体现了他的心机、狡猾和对生活的玩味。

他用谎言和小聪明同时周旋于三位女性之间,在谎言被识破后,他失去了所有,最终不得不以悲剧收场。

再如,《夜宴》中的婉儿,对权势的贪恋,让她放弃了爱与善,陷入了权势的争夺,最终到达权力的最顶端却没有了往日的温暖,她失去了所有的爱与希望,这是最为可悲之处。

历代对于权势的争夺永无尽头,最终刺向婉后的背后的那把剑印证了权势争夺的悲惨下场。

不管是尊为婉后,还是贵为陛下,婉儿无疑都是一名“大”人物,在这部影片中,“大”人物用她的贪婪与狠毒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出人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