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找为解放西安做出贡献的铁路人追踪 李平章同事和张炎后人找到了 他们又讲了很多故事……

作者:华商报
寻找为解放西安做出贡献的铁路人追踪 李平章同事和张炎后人找到了 他们又讲了很多故事……

"从三桥到西安的解放军列车使用我们工厂的机车,报告说,在它前面行驶的压力列车应该被称为压力车。李平章师傅开着压力车去解放军,我很了解他......"

"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他人会记得我父亲对西安解放的贡献。感谢《中国经营报》,感谢刘世刚先生对党史的研究......"

9月13日,《中国经营报》A04版《为西安解放作出贡献的几位铁道人,你们在哪里?这份报告引起了公众对西安解放历史细节的关注。最近,有两位老人给《中国经营报》打了电话:李平章的年度最佳同事,现年89岁的傅绍明先生,以及78岁的张大伟先生,张大伟先生是西安解放时西安火车站站长张燕的次子。

开着"轮车"到解放军的李平章大师写道:

指挥官让他坐在前面,并派其他四名解放军士兵在后面按压。

关于解放西安,解放军从三桥乘火车到西安,当年开着"轮车"到解放军的李平章大师有一篇回忆文章。近日,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83岁客座研究员刘世刚先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提供了一篇题为《我送解放军进西安》的文章,署名李平章。

据文中载,1949年5月20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批部队抵达三桥站。李平章看到几台解放军压路机抬着滚路去铁路,一个解放军问旁观者:"我们要去西安,哪个同志熟悉滚路,送我们好吗?""我愿意带他们去,所以我上了车道,直奔西安。解放军司令员叫我坐在前面,让一个同志和我并排坐,保护我,就派四名解放军士兵在后面按压。过山车到大弯(靠近村的火墙),南北各有一个村庄,解放军跳下车,北3北,南2去侦察,特留一个同志保护他。大约20分钟后,部队乘火车到达。这时,从火车的东北方向突然涌现出一队旗手。火车上的解放军吹响了哨子,联系了他们,他们没有回应,原来是撤退的敌人。解放军立即开枪停下,国民党击败的士兵像潮水一样撤退,解放军一方撞上跳了一些人,赢得了追击。不久,敌人被一挺轻机枪和几条子弹带俘虏。这时,去侦察的五个人也冲了回来。他们对火车司机说,你回去,我们不会坐的。然后他转向李平章说:"麻烦你,同志!我害怕你。你也和他们一起回去!......

李平章的同事傅少明先生,现在已经快89岁了,他回忆道:

"滚轮列车"应该是轨道压力机,机车是工厂的转运头

1932年底出生的傅少明先生,如今已年近89岁,说话的气势依然风度翩翩。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西安解放时,他已经十六岁多了,是三桥汽车修理厂最年轻的员工,当时的老工人现在基本找不到了。

"当时工厂里有400人,但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那天,工厂里几乎没有人。副厂长是我的叔叔和爷爷,名叫傅汉轩,那天在工厂里。厂长叫朱银轩,当天不在厂,他也是国立西北工学院(注:西北工业大学前身)的老师,还担任过西京机械厂准备部主任。我在工厂工作了两年,当学徒,钳工,后来做行政工作,到朱厂长当秘书。由于这些原因,和副主任都比较熟悉。三桥站以北是我们的工厂,只有一堵墙隔开。我当时住在工厂里,从工人们上下班的南门到我住的地方,快走只需要五六分钟,所以我对这一天非常清楚。"

"那是非常紧张的一天,我出来看看情况,一出来就看到两名解放军士兵。他们手里拿着枪,跑得非常快。一个士兵问我这里有没有手机?当我答应时,我带他去办公室打电话。另一名士兵拿着枪走了过来,发现了放在工厂大门附近的压力卡车。他问我这是什么车。我说这是一个媒体。他可能没有听清楚,但他说那是一辆轮滑车。"

"因为解放军首先看到厂南门贾尼曼贾士夫,然后解放军想用厂压车和机车,都是通过贾世甫来找我,然后我跑过去对副厂长说。副局长很开心地说:没问题,但是跑出去把车开回去。"

"这辆轨道压力车现在已经不见了,它是一种使用铁轨行驶的车辆。当时,汽车很少,冲压车主要是工厂领导到西安,咸阳开会。印刷机有四个轮子,前面有一排椅子,最多可容纳五个人。背部必须由四个人施加压力,他们只能靠人力旅行。当时,副厂长同意了,但工厂里没有人,没有足够的人力怎么办?"

"李平章师傅是轮班工人,记者车也是他们几个人的责任。上一篇报道说,李平章当时十八九岁,其实李师傅应该30岁左右。当时,解放军不得不使用压力车,从工厂大门到铁轨都有一二十米,这个距离需要推动。李平章师傅在把压力车推出去的时候,亲眼看到了。由于缺乏人力,有几名解放军士兵帮助推动。"

"从三桥到西安的运送解放军的列车所使用的机车,其实就是我们工厂用来换乘列车的机车。不过,火车一般需要两个人,除了王师傅,肯定还需要一个炉子,炉子谁也不清楚。"

傅少明先生说,在看到《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后,他一直在询问王师傅和李平章师傅的情况,希望能找到他们的后代。傅汉璇解放西安时五十多岁,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退休。曾就职于三桥整车厂,现为中国车西安整车有限公司,1993年退休。

解放前西安火车站站长张衍的次子张大伟回忆道:

"我父亲四次担任县政协委员

我是家乡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

9月15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了张衍次子张大伟先生。张大伟先生说,他仍然住在家乡闽南市花州区高塘乡北村,但在西安也有住房。父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大的姐姐,他最小的,今年78岁。"我们父亲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磨灭的。现在还有人记得我老父亲为西安解放所做的贡献,让我们特别感慨。感谢《中国经营报》,感谢刘世刚先生......"这时,他忍不住抽泣起来。

"我父亲解放前是西安火车站的站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火车站的第一站长,"张说。1958年,他回到家乡,担任四届华县政协委员(注:2016年1月22日,花县,更名为花州区),但没有担任县政协领导职务,工作了几十年,写了县书,准备建卫化起义纪念馆做了很多事情, 裕华起义纪念馆的第一任馆长经常来找我父亲。我父亲会说英语和日语,会说几种外语。父亲70多岁时,华县高堂中学缺英语老师,聘请父亲当了几年的英语老师。2005年我父亲去世时,追悼会召开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西安铁路局都来了。"

"在我父亲的后代中,我和父亲一起回到了老家。改革开放后,我从事自营职业,1982年担任县协会理事长,高唐协会会长,干了二十多年。哥哥也是在国内老农户,一边做农机,一边跑运。我姐姐在西安结婚,在西街的一家公司当会计师,被公司录用了几年。下一代人,有教师,有长途客运,有在公司上班,也有兼职工人。我的两个孙女中有一个在西安当老师,一个在一家通信公司工作,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多亏了党,多亏了政府,我们全家过得非常好。《中国经营报》记者甄邋遢(照片由傅少明先生和张大伟先生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