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镜之华

镜之华
镜之华

东汉六乳四神纹铜镜

镜之华

东汉四神博局纹铜镜

镜之华

西汉四乳草叶纹铜镜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梁志钦 曾贵真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铜镜,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可盈握掌中,可纳览天地。四方八位,神仙草木,龙凤灵狐,万象奔涌。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就有了铜镜的身影。战国镜、两汉镜和唐镜则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三座高峰。

铜镜,也是岭南文化变迁的载体。越人本没有镜,秦人来了,他们带着铜镜来了,后来,南越人便也学会了“照镜”。南越国时期的铜镜,为研究秦平南越之后岭南进入崭新发展阶段所引起的南越文化变迁、汉越文化融合,提供了实物佐证。

镜之华,本期共赏。

东汉六乳四神纹铜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2003年广州市执信中学工地M42出土)

东汉 直径15.5厘米、厚0.7厘米

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钮座下压一圆雕盘龙,角长而粗,侧头张嘴,曲颈盘身,四肢做奔腾状,尾部上扬。其外一周凸圈纹上布置28字铭文,“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旁”可辨,末七字不清。《神异志》载:“丹阳铜似金,可锻以作器。”铜镜铭文为汉代广告语,大意为此镜铜料产自丹阳,质量上乘,并能趋吉避凶。圈外六个柿蒂纹座乳丁间饰龙、龟、虎、蛇、鸟。之外一周段斜线纹。镜缘饰浅浮雕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东汉四神博局纹铜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1998年广州市梅花村65号工地M1出土)

东汉 直径18.7厘米

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钮座伸出的四叶纹与座外的方框四角相对。其外的凹面方框内十二个乳钉与十二个地支铭文间隔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个乳丁和博局纹将内区分为四方八极,分别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蟾蜍和仙人骑麒麟、仙人摘枣等纹饰。外区一周铭文:“此有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葆”。铭文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和祈盼。之外饰短斜线纹和锯齿纹各一周。流云纹镜缘。

博局纹镜是汉代流行时间最长的一个镜种,基本贯穿整个汉代,因纹饰形似六博棋棋盘而得名,其外圆内方的设计,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西汉四乳草叶纹铜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2001年广州市太和岗20号工地M5出土)

西汉 直径14厘米、厚0.4厘米

圆形,半球形钮,柿蒂纹钮座。钮座外的凹面方框间饰十二字篆体铭文:“日有憙,宜酒食,长贵富,乐未央”。铭文表达了汉代人民对平安喜乐、酒食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方框四个对角饰桃形花苞纹。大方框四角向外伸出两瓣一苞花枝纹,四外边正中各有一个圆座乳丁,乳丁均向外伸出一花苞,两侧草叶纹。内向十六连弧纹镜缘。

草叶纹镜主要流行于西汉前期和中期,草叶纹形似麦穗,表现出古人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本版文物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摄影关舜甫,文字说明莫慧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