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谁来拯救凤临阁?

作者:夏雪风雨

五百年老字号,三百万人在叹息!凤临阁顾客“清零”三年许,是谁的错?谁又能拯救它?

谁来拯救凤临阁?

在古城大同,凤临阁酒楼虽不及云冈石窟驰名中外,但也是古城一景,与华严寺、九龙壁、代王府齐名。它坐落于千年古刹华严寺东侧,雄立历史文脉鼓楼东西街文化轴西端,主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部曲栏回廊,移步异景,汇聚了中国古代诸多样式和风格。同时精选了大同历史名胜景点和传说故事,精美绝伦的雕刻、雕塑,将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风格的“凤临阁文化”。

谁来拯救凤临阁?

凤临阁,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代正德年间,大同煤龙镇(今煤峪口)李家父母过世,留下兄妹二人,哥叫李龙,妹叫凤姐。兄妹二人变卖家产,在城内九楼巷里开了一家酒楼,取名“久盛楼”。由于勤于经营,生意越来越红火。那时的正德皇帝,生性贪玩,曾两次到大同微服私访。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他来到久盛楼吃酒,看到凤姐花容月貌,楚楚动人,招待热情,惹得正德魂不守舍,便以言语相戏,而凤姐正色以拒,怒斥这位客官无礼。正德皇帝无奈之下,只好露出赤金蟒服和佩玉,并道出实情。在皇权的威胁下,凤姐便以身相许。后凤姐随正德皇帝起驾回京途中,因沿途劳累,身染重病,在居庸关下与世长辞。临终还声泪俱下地规劝正德皇帝以朝政为重,从速返京。正德皇帝厚葬凤姐于居庸关西,坟丘白沙白草,凤姐每天在哪里望着京城,那石头被称作望京石。现在居庸关下还有被称为北京“关沟十八景”之一的“白凤冢”遗迹。

谁来拯救凤临阁?

为了纪念这位美丽而深明大义的女子,久盛楼改名为“凤临阁”,经历代修葺扩建,前为普座,后为二层楼阁,均有穿廊。楼上绘着“游龙戏凤”的壁画,招来四方宾客,一直是古城大同颇有特色的名望酒楼。

凤临阁酒楼以“百花烧麦”和“金凤卧雪”等招牌菜,名扬京津冀蒙等地区。众多游客到大同,都是冲着观赏云冈石窟、品尝“百花烧麦”“金凤卧雪”而动的心思,看后吃完,总觉得意犹未尽,不虚此行。

谁来拯救凤临阁?

烧麦美食起源于大同,传说明朝代王建立代王府之后,御膳房开始制作烧麦。刚出笼的烧麦,边口雪白,如同梨花开瓣。透过面皮,可以看到肉馅,皮薄肉嫩,味道十分鲜美,品质花样也逐渐增多。什么菜叶烧麦、水晶烧麦、翡翠烧麦、金丝虾烧麦等等,而所有饭店制作的烧麦,数凤临阁烧麦最为上佳。百花烧麦的面皮工艺,已经探到了同行业的天花板,在中国面食大会这档节目中,百花烧麦的技艺,精湛高超,美轮美奂,令观众啧啧称奇……

谁来拯救凤临阁?

1900年8月,慈禧偕光绪帝,为避八国联军战乱西逃来到大同,驻跸四日,特命凤临阁酒楼制作御膳,然后用食盒送到总镇署,供慈禧和光绪享用。厨师们不敢怠慢,精心制作了九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里,包着鸡、鸭、鱼、牛、羊、猪等9种不同口味的肉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9种花形,馅料浇入相应的花形果汁,味道鲜而不腻。慈禧边吃边赞不绝口,并题字“凤临烧麦”。从此,凤临阁的“百花烧麦”有了“天下第一笼”的美誉。

话说慈禧太后吃过香喷喷的“百花烧麦”,一眼瞥见一只金黄色的整鸡醉卧食盒,周围布满煮熟剥皮后的鸡蛋,带着惊奇的感觉,不顾帝王的形象,撕开夹起就吃,那味道不是一般的独特,那香酥不是一般的可口,忙问侍从这道菜叫什么?侍从连忙跑出来问总镇府官员。本来这道菜名叫“凤爬窝”,可官员意识到,慈禧身为太后,是朝中之凤,菜名中的“爬窝”二字,无论怎样理解都有落魄之意。于是官员们绞尽脑汁,在金黄色的鸡和乳白色的蛋上做文章,终于想出一个“金凤卧雪”的名字来,一直流传至今。

谁来拯救凤临阁?

多少年来,凤临阁酒楼除了“百花烧麦”和“金凤卧雪”等招牌菜,其它菜肴也道道不俗,制作工艺相当精致,色、形、味皆佳,加上酒楼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盛盘器皿风格迥异,尽管价格不菲,但游人络绎不绝。

可是,一场新冠疫情羁绊住四方宾客的脚步,凤临阁酒楼于2020年无奈地摘下了牌匾,至今仍未“康复”。

大同是北方美食之城,从来不缺美食酒楼饭店,而论年代悠久,说故事动人,品菜肴特色上乘,觅皇家权贵之足迹,非凤临阁莫属!

凤临阁酒楼是古城大同的一张名片,名片不能轻易丢失。如今新冠疫情基本过去了,经济慢慢复苏了,来古城旅游的宾客越来越多,可望着凤临阁酒楼,止步于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哪位有识有能之士,来拯救凤临阁呢?我们迫不及待地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