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作者:历史微鉴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我们在这十年间选择登月而非其他事情, 不是因为他们简单,而是因为他们很难”

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夕的这段演讲内容,象征着美国登月计划的开始,也代表着美苏太空竞赛走向高潮

虽然最终完成载人登月的美国赢下了太空竞赛,然而在尘埃落定的今天,当我们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竞赛往事时,却能发现一些诡异之处

美苏两国的“天才对决”

美国能在1969年登月成功,离不开一位纳粹德国的“战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德国汇聚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火箭研究人才

二战结束的同时,美苏两国在审判战犯之余,私底下也都窝藏了大量的德国科学家

这些在二战期间没有离开德国的科学家多数具有军方背景,某种意义上来说,将其称为战犯也并无不妥

然而为了能让自身的科学技术优于对方,几大强国对于那些看得上的人才,便统统选择网开一面

这批“战犯”中,便有V2导弹之父、天才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冯·布劳恩

在被绑架到美国之后,这位天才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美国人的信任

其实对于美国人而言,纳粹科学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为自己所用,而在于不被苏联所用,冯·布劳恩就这样度过了郁闷的十年

然而令美国人没想到的是,苏联不仅从二战的创伤中快速恢复过来,还首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将第一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照这么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苏联航天器就将占领美国的天空

最终,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将冯·布劳恩的团队请到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希望他们能帮助美国挽回一些面子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总统时期的艾森豪威尔

不过苏联方面之所以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先机,则同样与一位天才有关

这位苏联天才名为科罗廖夫,与冯·布劳恩不同,科罗廖夫是土生土长的苏联科学家,不过他的成长之路,倒也和苏联瓜分纳粹德国遗产脱不开联系

在二战结束后,科罗廖夫作为苏联方面的技术人员,被要求前往东德搜刮德国遗留的V2导弹,并在当地招募德国技术人员

靠着这支团队,科罗廖夫在短短十五年时间内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在1961年4月12日将加加林送上了太空

加加林的成功就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打在了自诩为“人类灯塔”的美国人的脸上,自曼哈顿计划以来美国人从未想象过自己会在科学技术上被人超越

于是,接班艾森豪威尔的肯尼迪才会在1962年通过片头那次著名的演讲,发誓美国将会在太空竞赛中扳回一局

最终,美苏之间的登月竞赛,在冯·布劳恩与科罗廖夫这对天才的对决中拉开了序幕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科罗廖夫与加加林

美国抢先一步载人登月

虽然今天的我们都知道,美国人最终抢在苏联人前面完成了载人登月,然而回到1962年,就连肯尼迪自己都不相信美国能赢下这次竞赛

毕竟他们已经连续把好几个“第一”让给了苏联,而且苏联人早在美国喊口号之前,就已经抢先开启了登月计划

在科罗廖夫的带领下,苏联抢在了美国前面完成了第一次月背拍摄、第一次探测器硬着陆

看上去美国会毫不意外地再一次输掉,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1月,因积劳成疾,科罗廖夫与世长辞,他与冯·布劳恩的对决提前分出了胜负

而没了科罗廖夫这位领军人物,苏联航天部门立即失去了方向,在另一边,冯·布劳恩的团队却以“极其顺利”的节奏继续着他们的登月计划

1969年11月,冯·布劳恩用他最得意的作品土星五号重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阿波罗11号送到了月球上

这一壮举不仅意味着美国人替已故的肯尼迪,兑现了他在七年前许下的诺言,也暗示苏联美国人最终赢下了太空竞赛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土星五号运载火箭

在冷战的紧张局势下,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时间质疑登月的真实性,特别是苏联作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如果美国在登月中弄虚作假,那么苏联人有足够的动机第一个跳出来揭穿他

然而等到冷战结束以后,许多重新浮现的事实让人们不由得再去重新考虑一下,登月中曾出现过的那些“阴谋论”

无比“困难”的计划

以“表演”角度来看,阿波罗计划可谓是一场完美的演出,美国不仅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还在之后三年间连续六次完成了同样的航行

并且阿波罗13号还导演了一次完美的“事故”,离地32万公里的宇宙飞船突发爆炸,而两位宇航员居然成功生还

这近乎完美的表现,在当初都被作为美国科技领先世界的证明而永载史册,苏联官方的沉默,则是对所有阴谋论最好的回应

但是阿波罗计划的壮举似乎也在传达这样的消息“登月虽然难,但是是可以做到的,并且是可以多次做到的”

这个观点,激励着那些虽然没有美国财力雄厚,但却可以使用更先进电子技术的国家复现登月壮举

阿波罗计划之后,中国、日本、欧洲航天局乃至印度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登月计划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印度探月工程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后来者,都没有在探月工程中取得值得注意的进步,而中国人在亲自进行了嫦娥计划后,才终于意识到“载人登月,远比想象中要难”

当我们回到阿波罗计划的年代,还能发现在美国完成登月的同一瞬间,苏联便搁置了全部的登月计划,自1969年以后,苏联对月球的探索,便只停留在利用已有技术进行无人登月

并且在1976年以后苏联甚至放弃了无人探测,转而将精力全部投放在空间站等更具价值的项目上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美国在登月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伪造,譬如仅仅将宇航员运送到月球轨道,而将无人的月球车投放到月球表面作为日后的证据;或者将无人的登陆舱直接发射到月球表面,而涉及宇航员的影像资料则全都在某处秘密拍摄?

同样,苏联之所以不对美国进行“打假”,其原因或许也在于苏联也认识到了载人登月极其困难,而且在科罗廖夫去世以后,苏联与其同美国进行这场必输的竞赛,不如配合美国“演戏”,以换取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阿波罗计划中的登月舱

这种现代观点是否可信,我们不如从美苏太空竞赛的动机一窥究竟

冷战太空竞赛本质

从客观的角度看,冷战期间美苏太空竞赛的根本动机,实际上就是冷战的本质,美苏双方都在通过完成一个共同的“有益于全人类的任务”,来证明自身的体制优于对方

之所以要以这种和平的方式,而非以战争来一较高下,除了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双方都意识到核战争没有赢家之外,还因为他们都以普世的意识形态立足

如果用战争手段对对方进行毁灭,即使能赢下战争,那最终的胜利者,也会被其国民认为:这个政权与二战中失败的三个纳粹国家并不不同,这实际上反而是对自己从根本上的否定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两国都在军事价值尚不明确的太空领域,投入难以计数的资源

可是另一方面,美苏两国作为太空竞赛的唯二玩家,都要承担航天任务带来的巨大花销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六十年代的美元可直接兑换为黄金

在美国进行登月计划期间,NASA的总预算有近3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196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

而同期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想要赢得登月竞赛,即使苏联资金利用效率高于美国,其所要投入的资金也不可能少于同期苏联生产总值的10%

这样天量的资金,对于还需要补贴自己东欧盟国的苏联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在美国单方面宣布登月成功之后,苏联比起给美国“找茬”,则更愿意借坡下驴,退出这场已经无法赢下的太空竞赛

来自NASA的数据,也同样佐证了这一观点,1966年是阿波罗计划最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NASA获得的经费高达59亿美元

而随着阿波罗计划的收场,美国人并没有趁热打铁,巩固他们在太空探索领域上的优势,反而逐步削减经费减少财政负担

等到里根开启“星球大战”计划之后,NASA的经费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然而随着美元贬值,实际投入已经远不可与六十年代相比

因此确实可以说戛然而止的登月计划不仅让苏联得到了解脱,也让美国得到了解脱

冷战太空竞赛是面子工程?为何中国探月反令阿波罗计划疑点重重

开启星球大战计划的里根

在阿波罗计划结束后,NASA一直以独孤求败的眼光,俯视着所有的后来者

不过随着中国的奋起直追,嫦娥计划有望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再一次将人类送到月球表面

在中国探月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的登月飞行器,不仅发现了美国登月时留下的痕迹,也同样发现了许多美国人并未发现的、在月球上或许很普遍的物质与现象

而中国的新发现不止来自于月球,也同样来自于过程当中,当我们真正走上探月之路时,才发现这条道路远比想象的要艰辛

中国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美国在半个世纪之前完成的登月壮举,究竟是不是不掺杂一丝虚假的人类伟大进步

而NASA为了回应这种观点,也宣布展开“重返月球”计划抢在中国之前登陆月球

至于最终成果如何,还请我们拭目以待

诉说古今历史,微鉴深层脉络,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https://www.nasa.gov/

https://www.usaspending.gov/

范海虹,《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外层空间竞争(1945-1969)》

张弛,《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

宋河舟,《曼哈顿计划与阿波罗计划的组织实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