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野生斑鳠亲鱼驯养技术研究

作者:吉山花瑶

野生斑点鱼驯化技术研究

刘青山

Mystus Guttatus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湄公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的一个属,分布在中国钱塘江、九龙河、阎江、珠江和沅江。它肉质细腻可口,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誉,是主要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素有珠江"四大名鱼"之称。

近年来,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过度捕捞等,河流中野生斑块资源量明显减少,因此斑块的人工养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对斑块的生长、人工繁殖和幼苗栽培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李红晶(2006)报道了斑块的生长、繁殖、食物和育种技术,杨家健、陈琴、姚国成等报道了斑块的人工繁殖技术和鱼类育种技术,但野生斑对驯化技术的研究很少,只有周爱国(2013)报道了野生亲鱼的驯化, 但他报道了外池塘山泉的养殖情况,很少报道水泥池塘中野生亲鱼的驯化。

本实验将在桥龚水电站进行鱼类增殖站,对现有室外水泥池进行改造,然后从田间采集回斑鱼进入改良水泥池驯化,研究不同的养殖环境、不同的交配规格、不同的雌雄匹配比例和不同的放养密度对亲鱼驯化率的影响。

野生斑鳠亲鱼驯养技术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测试材料

(1)测试时间。2018年1月15日至2019年8月15日。

(2)试验场。采用桥龚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室内育苗车间圆形水泥池和室外方形水泥池,室内幼苗养殖车间圆形水泥池用作野生亲鱼的临时杀菌处理池,规格直径1~2米,深度90厘米。实验主要在室外方形水泥池中进行,分为3米×7米和5米×10米,深度1.5米两个方形水池。池底和池壁按照实验设计方案铺设鹅卵石或瓷砖处理,在入口附近放置一些陶瓷祭坛或砖基30厘米高的隔墙,覆盖有石棉瓷砖或其他薄板,进入一些小"房屋"或人造洞穴, 用于隐藏鱼。陶瓷祭坛要求两端开口,口径大于30厘米,方便亲鱼进出,长度不小于80厘米,中径不小于60厘米;相比池底和池壁不做任何抛光处理,池底和池壁比较粗糙。采用河滨水厂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水产养殖水质要求。

(3)测试鱼的来源。2018年1月至3月及2019年1月至3月,邀请当地渔民采用钩钓方法,获取规格为0.6至5.5公斤/尾的野生亲鱼,并选择强壮、未受伤或轻度受伤的亲鱼200尾作为试验材料。

2. 方法

(1)鱼塘消毒。所有鱼塘在干燥池前用50至80mg / L高锰酸钾浸泡2至5小时,加入新水,强氯化5至10 mg / L整个池喷雾消毒处理,7至10天充满新水至池深80至150厘米备用。

(2)野生亲鱼进入养殖场进行临时处理。(1)将野外未受伤或受伤较少的亲鱼带回站后,先用过氧化氢或紫药水对受伤的亲鱼进行消毒,并将红霉素软膏涂在患处以防止伤口感染,然后用2%~3%的盐水浸泡5~10分钟, 调节水温(温差不大于3°C)后进入车间室内养殖池进行临时养殖(养殖池前亲鱼进田也进行消毒处理);()野外斑点,在室内临时投饲期间用10~20毫克/升的Enosa星液浸泡8小时, 不投饵,处理5~7天,伤口愈合,正常活动后转移到室外驯化试验饵料,小鱼虾规格在10厘米以下,放养密度0.1~0.5公斤/立方米,放养品种游游泳能力差,繁殖能力强的品种如罗非鱼, 虾虎鱼、河虾等。

(3)实验分组和放养。2018年1月至3月,在三个试点组和三个对照组中收集了80尾野生亲鱼并进行了测试。第一个测试组选择亲鱼6尾相对一致的尺寸(雌雄比例1:2),第二个测试组选择相对一致的亲鱼4尾大小(雌雄比例1:1),第三个测试组选择1尾鱼,第一对照组选择大小0.1 8~4公斤/尾的亲鱼24尾(雌雄比例1:2), 第二对照组选择相对一致的亲鱼26尾大小(雌性比例9:17),第三对照组选择相对一致的亲鱼19尾大小(雌雄比例9:10)。

2019年1-3月采集野生亲鱼120尾,每尾0.6~5.5公斤,分为4组试验组和4组对照组。第一试验组选取6条尺寸规格相对一致的亲鱼尾(雌雄比例1:2),第二试验组选取4条大小规格相对一致的亲鱼尾尾(雌雄比1:1),第三试验组选取2条尺寸规格相对一致的亲鱼尾尾(雌雄比例1:1)和2尾尾(雌雄比例1:1), 第三试验组选择2条大小规格相对一致的鱼尾,4条试验组选择1条鱼尾,第一对照组选择大小为0.6~4公斤/尾的亲鱼30尾(雌雄比例为1:2),第二对照组选择大小为0.8~5.5公斤/尾的亲鱼25尾(雌性)。

雄性为13:12),第三对照组选择了相对整齐的亲鱼27尾(雌雄比例14:13),第4对照组选择了相对整齐大小的亲鱼25尾(雌雄比例为8:17)。

(4)驯化池塘的大小。2018年试验组1、2组、3组和2019年试验组1、2组、3组、4组驯化池规格为3米×7米×1.5米,其他组驯化池规格为5米×10米×1.5米。

(5)放养前水质检测。放养前对水质进行检测,具体指标如下:水温25~30°C,pH 7.8,溶解氧8.0 mg/L,氨氮小于0.10 mg/L,亚硝酸盐小于0.01 mg/L,透明度大于30 cm。

(6)育种管理。在室内临时5~7天,体表伤口基本愈合,转移到室外培养。第二天,在鱼藏身处(陶瓷祭坛或小"房子")附近喂食少量沉积鲭鱼(粒径4~6毫米),根据鱼的进食情况增加或减少投饲量。护理组还在亲鱼活动频繁的地点喂食沉积鲭鱼(粒径4至6毫米),并且根据亲鱼的摄食情况增加或减少投饲量。另外1~2天要从喂食破碎的小鱼开始,增加动物蛋白的营养,而以前释放的活饵只作为动物饵料的储备,便于亲鱼在饵料短缺时进食。鱼群投喂完全正常后,定期向饵料中加入一些大蒜素、多维、三黄分散等,以增强斑块的抗病能力。驯化过程中,进水口已向底向亲鱼藏污方向延伸冲洗,保持换水5次/天左右,另外每两天打开底阀排水约10分钟,消除底部残留的饵料粪便等污垢,每15天用碘制剂进行消毒, 连续两天,浓度为0.5毫克/升。从放养之初,观察每天亲鱼活动、觅食情况,及时捞出死鱼,检查死因并做好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1. 测试结果

在驯化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死去的亲鱼腹部肌肉溃烂,触手磨损,尾柄被咬伤和溃烂。2018年8月15日和2019年8月15日,经过8个月的繁殖,鱼已经适应了养殖环境,能够正常进食和生长。试验组亲鱼体强壮,本体表光滑,触手齐全,成活率较高,试验组3组、4组比试验2组组成活动率高,试验1组组成活动率最低;

表1 测试生存统计百分比

野生斑鳠亲鱼驯养技术研究

2. 分析

从表1中不难看出,放养密度越大,规格越不整齐,存活率越低,我们发现雄鱼越多,亲鱼的伤亡就越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刚收集到站野斑的水泥池中,水泥池底部或池壁粗糙会被亲鱼腹皮和触手磨掉,造成感染 大鱼会攻击小鱼,导致小个体亲鱼被咬死或咬死;当密度高时,它们会互相咬合,对彼此造成伤害。另外,在没有藏身之处的情况下,亲鱼总是暴露在外界,一个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影响觅食,另一个很容易被其他鱼发现,使其摄食失败,这些都是驯服率低的原因。测试组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因此驯化活动率大大提高。

讨论和建议

1. 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养殖池铺设鹅卵石,或在池底和池壁铺设平铺法,可有效减少亲鱼的擦伤,繁殖密度低,养殖亲鱼相对整齐,保证了良好的水质条件和充足的饵料,并为亲鱼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多种措施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野生斑点驯化的成活率。

2. 建议

经过上述育种试验后,当在野外驯化时,我们建议如下。

(1)不赞成使用较大的鱼塘进行驯化,在野生鱼驯化阶段,每个驯养池塘面积为10~50米

2.还行,但池壁和池底必须光滑,水深要求1.5米以上。

(2)必须设置隐藏物品,如陶瓷祭坛或假山、巢等,最好保证每条尾鱼都有一个陶瓷祭坛或小洞穴,便于隐藏鱼类栖息地,更有利于亲鱼伏击猎物。

(3)尽量瘦,为亲鱼创造相对独立的环境,最好在每个鱼塘放养1~4条鱼,放养规格也必须一致,避免大鱼吃小鱼。

(4)在繁殖季节,雌鱼与雄鱼的比例保持在1:1左右,以免亲鱼相互攻击时造成伤害。

(5)保证饵料充足,控制水质环境也是提高斑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