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会心理学 David G. Myers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 我们人类首先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
  •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
  • 我们构建了我们的社会现实
    • 我们总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解释行为,对其归因,以使其变得秩序井然,具有可预见性,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观察时总是带着信念与价值观的有色眼镜。
  • 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危险
    • 思维更多情况是在我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思维、记忆和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作的:一个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另一个无意识的、自动的。
    • 在多数情景中,"快捷省力"的直觉型判断方式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另一些情景中,当准确性变得很重要时——正如我们担心某件事,合理使用我们的资源时——我们最好用批判性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
  •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外部的社会力量塑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所说所想都在向他人学习。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好评。
    • 我们的文化有助于定义我们的语境:
      • 你喜欢苗条还是丰满的身材,取决于你生活的地方和生活的年代
      • 你把社会公正定义为平等(所有人的所得应相同)还是公平(多劳多得),取决于你的社会意识形态倾向。
      • 你是侃侃而谈还是沉默寡言,不修边幅还是一板一眼,部分源于你的文化和种族
      • 你是更关注自己——个人需要、愿望和道德,还是更关注你的家庭、宗教和公共团体,这取决于你受现代西方个人主义影响的态度。
  • 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内在的影响力也很重要,我们并非被动的墙头草。
    • 内在态度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政治态度左右我们的投票行为。
    • 性格倾向也会影响行为。面对同样的情景,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当因政治问题而被监禁数年而重获自由时,有人满腹怨恨,有人一笑泯恩仇。
  • 社会行为有其生物性基础
    • 人类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产物。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共同造就了我们。
    • 我们遗传而来的天性会促使我们做出那些曾经有助于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行为。
    • 如果每一个心理时间(思想、情感、行为)都同样伴有一个生理反应,那么我们就可以探究社会行为背后的神经生物基础。
  • 社会心理学可以点亮你的生活,让那些指引你所思所想的微秒力量暴露在眼前。我们还会看到,它帮助我们直到如何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赢得朋友,如何影响他人,如何化干戈为玉帛。
  • 科学并非简单地对自然加以描述和解释,它是自然与我们的自我之间互相影响的产物;它对自然的描述基于我们向自然提问的方式。——海森堡
  • 现在科学家和哲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科学并非全然客观的。科学家并非仅仅是阅读自然这本书。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分类来解释自然。同样,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是通过自己的先入之见来观察这个世界。

    指导我们行为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我们构建的社会现实。
  • 价值观会影响我们对最好的生活方式的看法。心理咨询方面的意见同样反映了咨询师的个人价值观。
  •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似乎显而易见的结论,因此它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实验表明,只有在事实揭晓之后结果才显得"显而易见"。这种后见之明偏差(我早就知道了现象)常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 焦点效应:过分高估他人显眼的行为和外表。
  •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 透明度错觉: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 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忆,也会影响对其他人的反应。而他人也有利于我们进行自我塑造

自我概念:我是谁

  • 自我图式: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我们的自我图式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比如身体强壮、聪明等。
  • 可能自我: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包括梦想成为的样子,比如富有、苗条等;也包括害怕成为的样子,比如失业,没有人爱。
  •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行为。当我们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时,我们可以很好的回忆它(自我参照效应)。自我概念包括两个因素:(1)指导我们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特殊加工的自我图式。(2)我们梦想或害怕成为的可能自我
  • 社会自我的影响
    • 我们扮演的角色:
    • 社会比较:我们周围的人会帮我们建立富有或贫穷、聪明或愚蠢的标准:我们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
    • 其他人的评价: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不错。如果我们称赞某个小孩很有才华、刻苦学习或者乐于助人,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把这些观点融入其自我概念和行为中去。
    • 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 如果生长在西方文化下,别人会告诉你,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做的决策、购买的商品、甚至刺青和身体穿孔来"表现自己"。当被问及语言的作用时,美国学生更可能提及它的自我表达功能;而韩国学生却注重语言如何促进与他人的交流。美国学生也会更倾向于把它们的选择视作表现自己的方式,并且会更加积极的评价自己的选择。
  • 与个人文化不同,在相互依赖的文化中,社会生活的目标不是提升自我或独立做出选择,而是协调并支持所处的群体。
  • 文化也会塑造自我。某些人,特别是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里,假定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我。还有一些人,主要存在于亚洲和第三世界文化中,假定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自我。这些不同观念有助于解释社会行为的文化差异。
  •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尊更多的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在集体主义中,高兴伴随积极的社会交往而来——亲密感、友好和尊敬。在个人主义文化中,高兴通常伴随着解脱的情绪——效能感、出众和骄傲。

  • 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觉它好像永远不会走;当它消失以后,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有过;当它回来时,他们感觉好像它从未消失。
  • 我们的自我认识存在有趣的缺陷

    。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行动。当观察者也无法发现我们行为的有力影响作用时,我们也会忽视它。这些控制我们行为的内部的微妙过程可能与我们对它有意识的、清楚的解释不同。我们也往往会错误地预测自己的情绪。我们会低估心理免疫系统的力量,并且因此倾向于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我们的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所决定,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所做的比较,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如何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 自尊动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 尽管一般来讲高自尊优于低自尊,但是研究者发现,很多社会破坏者的自尊都高于平均水平。一个高自尊的人如果遭到社会的排斥而感到威胁或沮丧时,他就具有潜在的攻击性。

自我控制

  • 努力做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注意力。
  • 尽管自我的力量可以暂时被耗尽,但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在接受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后,如果你想象自己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成功,那么你在任务中的表现胜过那些想象自己是失败者的人。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 自我效能:我们感觉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 自我效能感会随着辛苦付出换来的成就而增强。
  • 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

  • 自我控制:相信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控制的,而不是环境控制的。这会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绩,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心理更健康。

    • 研究表明,促进个人控制可以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 自我决定
    • 那些认为自己由自主选择权的人们,生活有更强的满足感。在人们拥有更多自由的国家里,感到满足的公民也更多。
  • 习得性无助:当动物或者人经历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时,他们习得了无助和被动。
    • 抑郁或者压抑的人变得被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抑郁的人丧失了意志,被动顺从,甚至死气沉沉。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自我控制"肌肉"来获益。学会在某一生活领域如何发挥意志力时,也就更容易抵制其他领域的诱惑力。
  • 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知觉到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
  • 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认为,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 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了更多后悔的机会。
  • 成功推动了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增长。
    • 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