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巡礼之二十三丨淡布隆跨海大桥成文莱现代化象征,“一带一路”倡议与文莱“2035宏愿”对接成果喜人

作者:王琦 78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淡布隆跨海大桥横亘在文莱湾上,钢铁拉索在阳光下泛着亮光,与周围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和蓝色的海水,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今年是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通车的三周年。这座大桥是连接文莱摩拉区和淡布隆区的跨海大通道,是文莱的交通枢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大桥承建方中国建筑方面获悉,跨海大桥一直是供民众免费使用的,自2020年3月开放以来,通车情况良好。

据悉,淡布隆跨海大桥全长约30公里,被誉为“文莱最卓越的国家现代化象征”,它不仅是文莱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还是世界上最长的全预制桥梁以及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文莱最具代表性的旗舰项目。

近年来中国与文莱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硕果累累。除淡布隆跨海大桥外,摩拉港、乌鲁都东水坝、特里塞-鲁木高速公路、大摩拉岛大桥等重点工程,都提高了文莱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中国驻文莱大使肖建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文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双方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与文莱“2035宏愿”对接,全面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可喜成效。

据中方统计,2022年,中文双边贸易额达30.8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谈到近年来中文两国的合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杜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文两国合作空间广、潜力大、前景好,当前中国与文莱的合作已经从集中在油气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扩展到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通信技术方面。

“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巡礼之二十三丨淡布隆跨海大桥成文莱现代化象征,“一带一路”倡议与文莱“2035宏愿”对接成果喜人

(耸立在海面上的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图片源自中国建筑)

文莱湾上的“新枢纽”

三年前,在淡布隆大桥启用前,美丽的小城淡布隆受交通条件限制,犹如被隔离的飞地。中建桥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春尚曾在淡布隆大桥项目建设期间任项目执行经理,“大桥通车之前淡布隆区与文莱摩拉区隔海相望,每天有大量民众,只能乘船走水路或穿越马来西亚国境往返两地。”

靳春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地民众乘船走水路效率较低,单程就需要2个小时,而且风险较高,时有事故发生;如果驾车绕道马来西亚,需要陆路通关,再加上边境检查、物品报关等手续,整个流程要4小时之多。”

不便的交通不仅降低了文莱本土与淡布隆区之间的人员流通、文化交流和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还影响到淡布隆区的整体发展。

淡布隆跨海大桥建成后,文莱被马来西亚分隔的两块国土连接在一起,免去了跨国通关的繁琐。而且,通行文莱摩拉、淡布隆两个大区之间的车程,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约15分钟。靳春尚向记者形容大桥建成时的场景,“当地民众对于跨海大桥建成通行很是高兴,记得刚宣布开放时,满满整个桥上都是往来的民众,十分享受在桥上通行。”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淡布隆跨海大桥最直接的价值在于便利当地人的生活,从更深远的角度来说,大桥的建设还增强了包括文莱在内的国家或地区对中资企业建设基础设施的信心。

从施工的角度来说,要建造淡布隆跨海大桥并非易事。靳春尚向记者表示,这座东南亚最长跨海大桥在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文莱资源匮乏,工程所需的绝大部分建筑材料和设备均需要进口,多番转运才能把材料运送至现场;其次是当地自然环境不利于施工,桥梁由海边滩涂穿过热带原始雨林,属未开发区域;第三,工程工期十分紧张,主体施工时间只有36个月;最关键的是本工程位于淡布隆环境保护区,文莱政府要求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面对各种外部挑战,承建方中国建筑因地制宜制定工程方案。靳春尚告诉记者,由于工程地处沼泽湿地,为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施工人员创造性地采用“钓鱼法”施工工艺,即所有的机械设备“零着陆”,不触碰沼泽地面,不破坏雨林植被。毫不夸张地说,这相当于“在桥上建桥”。当时,如此大规模的“钓鱼法”施工在世界上还属首次。

除了施工工艺创新,建设团队还得克服各项工序上的难点。靳春尚告诉记者,桥梁桩基、T梁架设等工序都在“移动钢平台”上完成,“各工序之间衔接紧密,如桩基施工出现耽搁,将导致架梁中断;如接缝施工耽误,将导致运输通道中断。各工序环环相扣,不能出现差错。”

历经重重困难,淡布隆跨海大桥项目终于顺利完工。竣工后,大桥两边仍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不时还能看到正在觅食的松鼠、巨蜥等动物,大桥的施工并没有影响周边环境。

“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巡礼之二十三丨淡布隆跨海大桥成文莱现代化象征,“一带一路”倡议与文莱“2035宏愿”对接成果喜人

(大桥两边仍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图片源自中国建筑)

基础设施建设搭载新希望

万众期待的跨海大桥开通给当地带来哪些变化?对此,当地民众的感受往往是最深的。

当地居民凯鲁尼萨曾向媒体表示,现在开车只需要15分钟就能到达市区,生活物资可以及时送到,拉动了淡布隆区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的发展。淡布隆区的汽车修理店老板表示,文莱人喜欢开车出行,但之前没有桥,靠水路往返于首都和淡布隆区的人们只能在两边码头各停放一辆车,十分麻烦且耽误时间,“大桥通车后,我们终于可以开车过海了!”

通行效率大幅度提升无疑是淡布隆跨海大桥建成后最直观的变化。此外,因应大桥建成,文莱政府也做出了一系列建设举措。靳春尚向记者表示,文莱政府先后改建和新建商业街,建成一所中学和新建一所大学,还将商业和教育资源与本土整合,兴建度假村酒店,利用生态环境特色吸引人们到此旅游观光。

在靳春尚看来,淡布隆跨海大桥为该国发展中的旅游业带来极大裨益,当中淡布隆国家公园(Ulu Temburong National Park)更是主要受惠方。占地近5万公顷的淡布隆国家公园是文莱第一个国家公园,被称为“文莱的绿色宝石”。文莱旅游局副局长萨利娜曾直言,淡布隆跨海大桥把原有路程缩短了70公里,大大便利了游客前往淡布隆国家公园,“大桥通车有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助力推动文莱经济实现多元化。”

除了跨海大桥,近年在中文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建成落地,当中就有中国文莱合资企业运营摩拉港。该项目提高了码头的操作效率及服务水平,提升了摩拉港的区域竞争力。数据显示,2022年,摩拉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5.73万吨,同比增长20.03%,营业收入较2017年实现翻番,成为文莱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公司承建或参建的乌鲁都东水坝、特里塞-鲁木高速公路、大摩拉岛大桥等重点工程,都大幅提升了文莱互联互通水平,为推动文莱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杜兰向记者说道。

周士新也表示,文莱对“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持开放态度,两国合作具有典型意义,无论是“文莱-广西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广西海世通渔业有限公司、恒逸文莱石化项目,还是中文合资公司摩拉港有限公司,都对其他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与“2035宏愿”对接

近年来,中文双方一直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文莱“2035宏愿”对接,发掘新的合作增长点。

2008年,文莱政府提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2035宏愿”,致力于将本国经济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转型。杜兰表示,文莱经济以石油天然气产业为支柱,非油气产业不发达,油气产业占经济总量66%,出口收入96%,但仅能解决全国5%的劳动力就业。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莱“2035宏愿”提出要实现经济持续和多元化发展,并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具有高质量基础设施,高素质人才的东盟区域贸易、加工和中转中心。

安邦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宏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文莱提出“2035宏愿”是希望摆脱过于依靠能源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提升工业能力和基础设施,并把旅游、科技作为他们日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加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陆续实施,相信中文双边的经贸合作和跨境投资会围绕相关主题进一步加强。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文两国经贸额达到30.8亿美元,同比增长7.5%,再创历史新高。这是中文贸易额继2021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后,乘势续破30亿美元大关,接连创下历史新高,中文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谈及两国的经贸表现,杜兰表示,过去中国和文莱的经贸合作主要以涉及油气开发的产业合作和油气下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中国对文莱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矿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纺织及其制品等,而中国从文莱进口商品主要为化工产品、矿产品、木材及木制品、活体动物及动物产品等。“中文贸易互补,韧性十足。中国是文莱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外资来源地。随着RCEP生效,两国货物贸易流通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文莱对华出口的农产品和水产品等将更快捷地进入中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成为文莱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周士新认为,中资企业为当地带来了不少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当地人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此外,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也丰富了文莱人的生活。”

肖建国则表示,中文投资合作成效喜人,传统领域合作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良好,新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合作方兴未艾。

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迎来十周年。中文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在受访专家看来,未来中文合作互补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文莱产业结构较单一,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投资与贸易。”周士新认为,在农食生产、承包劳务、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和体育教育等诸多领域,双方都存在着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魏宏旭也认为,由于文莱工业基础较弱,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国家,有现实的工业化需求,这也为中国在基建、工业领域资本“走出去”带来很多机会。随着两国开展贸易和投资机会增加,两国的人文交流也会更频繁,这有助于文莱开展服务贸易。他认为,两国在旅游业的合作发展上会有很大的潜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