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尾巴会跳舞--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a (Vigors, 1831)

作者:虹羽博谈

视频加载中...

在宁波奉化河边看到鸟妈妈带两只幼崽学飞。通体黑色,尾巴腹面红色,亚成体尾巴腹面白色。查了资料,这鸟是红尾水鸲。

《中国动物志》种记录其拉丁名是Rhyacornis fuliginosus (Vigors, 1831),其实是Rhyacornis fuliginosa (Vigors, 1831)的异名。

参见https://www.catalogueoflife.org/data/taxon/78VXX

尾巴会跳舞--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a (Vigors, 1831)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 R.f.fuliginosus 采自陕西的标本)

雄性成鸟(繁殖羽):全身为暗灰蓝色;额基及眼先黑色;耳羽和喉部及上胸羽色较

暗;腹部羽色稍淡,肛周淡橙黄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暗灰蓝色;尾羽及尾的上、下覆羽均为栗红色,尾的尖端略黑。

雌性成鸟:上体灰褐沾蓝;头顶褐色稍浓;额基沾黄;眼环棕黄色;飞羽和翅上覆羽暗褐色,飞羽外翈具淡棕色羽缘,内侧次级飞羽和覆羽具白色或黄色羽端,构成翅上两道白色点斑;尾羽白色,羽端及羽缘暗褐色,中央尾羽的褐色部分约为羽长的4/5,向外褐色部分递减,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为白色,仅外翈边缘和羽端尚呈极窄的暗褐色;尾的上、下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褐色鳞状斑或不规则的白色、褐色细斑;颏部褐黄色,并延伸至颊和眼先等处;腹部中央浅淡近白。

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跗蹠黑褐色,雌鸟跗蹠较雄鸟色淡为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21.95 129.3 10.5 73.4 53.6 22.4

(19—27.5) (121—137) (9--11.5) (72--76) (50—59) (21—25)

♀♀(10) 18.25 123.4 10.3 69.9 50.6 22.7

(16--20) (118—120) (9—11) (69--72) (49—52) (2l—25)

参考文献:

郑作新、龙泽虞、卢汰春, 1995.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39 页,67 图,4 图版

数据源: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缘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纯白;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

生物学

此种水鸲平时单独或成对活动于山泉溪涧中或山区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边的岩石间、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间。飞行时靠近水面,边飞边发出“吱!吱! 的叫声。雌雄鸟常成对在水面上追逐嬉游,它们相距甚近,常相互呼应,在溪流一大段水域中仅一对红尾水鸲存在。它们好斗,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常驱逐闯入者,它们有繁殖领域的习性。在栖息于岸边的岩石上时,常不停地上下抖动尾羽,伺机捕食水上飞行的昆虫,见有昆虫飞过时就突然飞起,掠捕猎物后即飞回原地;有时亦快跑捕食在地上爬行的昆虫,跑动时尾羽向下张开,拖在体后。它们在黄昏时还觅食,直到很晚。

郑作新等(1963)、郑作新等(1973)、李桂垣等(1985)、吴至康等(1986),先后曾剖检鸟胃200多个,内含物多数为昆虫,少量为植物果实、嫩叶及草籽等;所食昆虫大都为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晴蜒目、直翅目等成虫和幼虫;此外也吃少量蜘蛛等。据颜重威(1987),于4月初在台湾溪流岩石上看到幼鸟,可见有些鸟于2月间已开始产卵。

繁殖期大约在3—7月间,有些个体一年内可繁殖两窝。据上述文献记载,此鸟一般繁殖地约在海拔500—3 600米之间。巢呈碗状或杯状,多筑于河岸、溪流边、稻田壁坎上的凹陷处、天然洞、岩石裂缝间或树洞等处,隐蔽甚好,不易被发现。常以苔藓、蕨类、细树根、草根。、草茎、枯叶、地衣等为筑巢材料,巢内常垫以棕丝、细草茎,也有垫以羊毛的。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980),1973年5月19日曾在云南独龙江边采得一巢。巢筑于石间缝隙,形似小碗,外径130×120、内径70×70、深45毫米;巢外层以苔藓为材, 内层以细草丝筑成,结构紧密。巢内产有3卵,呈淡黄色,有黑褐色斑点;卵径22×11毫米。吴至康等(1986)于1981年6月11日,在贵J州绥阳县干河沟(海拔l 400米)小溪旁稻田壁坎上的凹陷处采得一巢,巢呈杯状,巢的外径120、内径57、宽76、深47毫米;巢由苔藓草根和草茎构成,巢内垫小棕丝。巢内有卵1枚。蔡其侃(1987)于1974一1979年夏季,在北京百花山张家铺(海拔约800—1 000米处)山间溪流旁悬岩石缝中,看到亲鸟捕猎食物,哺育3只栖息于悬崖灌丛枝上刚离巢的幼鸟。巢洞口距地面约5米。巢材为细枯枝、苔藓、枯草、羊毛绒、残羽等;巢的内径60、外径130、深30、高70毫米。每窝产卵 约3—5枚,有产卵仅l枚的,也有产卵6枚的,但一般产多同为4枚。卵呈长卵圆形;卵色黄白或灰白,也有呈蓝绿色的,其上满布褐色点斑或淡赭红色大小不等的点斑。5月上旬幼鸟离巢;离巢后常跟随在亲鸟后面,常见亲鸟还哺育它们。

海拔范围

此鸟一般繁殖地约在海拔500—3 600米之间。吴至康等(1986)于1981年6月11日,在贵J州绥阳县干河沟(海拔l 400米)小溪旁稻田壁坎上的凹陷处采得一巢,巢呈杯状,巢的外径120、内径57、宽76、深47毫米;巢由苔藓草根和草茎构成,巢内垫小棕丝。巢内有卵1枚。蔡其侃(1987)于1974一1979年夏季,在北京百花山张家铺(海拔约800—1 000米处)山间溪流旁悬岩石缝中,看到亲鸟捕猎食物,哺育3只栖息于悬崖灌丛枝上刚离巢的幼鸟。

繁殖特征

繁殖期大约在3—7月间,有些个体一年内可繁殖两窝。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越南等。

国内分布

本种在国内分布广泛,见于内蒙古东南部林西,宁夏南部,甘肃西北部天堂寺、西部兰州,青海,河北北部,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西部,四川北部马尔康、松潘、西部康定至巴塘、西南部木里、中部雅安、峨眉、东部万源、万县,贵州,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向西至云南西部,西藏南部聂拉木、亚东、波密、错那、墨脱、察隅,向南达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福建,广东,海南,东抵台湾省。

分类讨论

Chaimarrornis fuliginosa tenuirostris 是 Stresemann于 1923年为采自广东韶关的标本所订的新亚种名称。Vaurie(1 959)亦将采自陕西的标本订为 R.f.tenuirostris 。依据是翅长78—85,嘴峰长度为15一15.5毫米,而R.f. fuliginosus 亚种的翅长仅为74—80,嘴峰1 4一15毫米。我们没有广东韶关的标本,但我们有采自广东九连山,湖南宜章、八面山、资兴等地的雄性标本7只,这些地区距韶关都较近。它们的翅长71—77,其中多数个体翅长74或75,嘴峰11一12。我们采自陕西10只雄性标本,翅长72—76,嘴峰9一11.5;lO只雌性标本翅长69—72,嘴峰9一11。以上各地区标本的量度以及采自西藏,四川,云南,海南,湖北,河北等地标本的量度大致相似,均较Vaurie所列的量度为小。Vaurie 所列关于 R.f.tenuirostris 在翅长和嘴峰量度上的分类特征,与实地采得标本的量度显然不符,作为亚种特征的唯一依据不能成立,所以我们认为将R.f.tenuirostris作为 R.f.fuliginosus 的同物异名,较为恰当。

亚种分化 本种2个亚种,大陆均有分布。R. f.fuliginosus 分布较广,R.f.affinis 仅见于大陆台湾。由于我们欠缺 R.f.affinis 的实物标本,所以分类特征较难于把握,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