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叙利亚重返阿盟 中东和解迎来高潮

作者: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蔺紫鸥 肖天祎

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发表声明称,阿盟当天在开罗举行的外长级特别会议上决定同意恢复叙利亚的阿盟成员国资格。与会阿拉伯国家外长同意,有必要继续加强努力,“帮助叙利亚摆脱危机”。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叙利亚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成功“破冰”得益于当下中东地区大环境转暖,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成为地区国家普遍诉求。

叙12年后重返阿盟“朋友圈”

7日举行的阿盟外长级特别会议上重申了“根据阿盟宪章及其原则,维护叙利亚主权、领土完整、稳定和区域完整性的承诺”。会议还同意成立一个由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和阿盟秘书长组成的部长级委员会,继续“与叙利亚政府直接对话,以达成全面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方案”。

阿盟秘书长盖特当天表示,该决定将允许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参加本月19日即将在沙特召开的阿盟峰会。但同时他也说明,恢复叙利亚的阿盟成员国资格并不意味着各成员国必须恢复同叙利亚的外交关系,是否复交取决于各国自身意愿。解决叙利亚问题依然任重道远,但这是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

叙利亚外交部当天就此发表声明称,叙利亚认为以对话和联合行动来应对阿拉伯国家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这符合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利益,也有利于实现阿拉伯地区的安全、稳定及繁荣。

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后,阿盟中止了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多个阿拉伯国家关闭驻叙大使馆。叙利亚也一直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政治与经济形势一度陷入低谷。近年来,随着叙国内和地区局势演变,叙政府同阿拉伯世界关系逐渐回暖,多国重开驻叙使馆或与叙接壤的边境口岸,支持叙回归“阿拉伯怀抱”的呼声渐高。

去年3月,叙总统巴沙尔访问阿联酋,这是其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首次访问阿拉伯国家。今年2月初,叙利亚、土耳其边境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多个阿拉伯国家迅速展开对叙人道援助。5月1日,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埃及和叙利亚外交部长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会谈,强调将解决叙利亚危机列为优先事项。3日,伊朗总统莱希时隔12年访问叙利亚,两国签署了长期贸易、石油等相关协议。在地区大国的推动下,叙利亚重回阿拉伯大家庭成为大势所趋。

“叙利亚重返阿盟标志着近期中东‘和解潮’达到高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叙利亚危机是当前阿拉伯世界矛盾最为集中的焦点问题,因涉及教派纷争、地区大国、域外大国而被称为“小型世界大战”。如今实现“软着陆”,不仅为阿拉伯国家及国际社会支持叙经济重建铺平道路,更意味着中东地区以往冲突不断的局面转向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发展新阶段。

中东“外交之春”带来新机遇

沙伊和解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借用阿拉伯谚语“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赞叹“求和平,哪怕远在中国”。沙伊和解不仅树立了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的典范,得到阿拉伯国家人民普遍支持,更带动了中东地区和解对话的潮流。

此后,仅4月12日一天之内,突尼斯与叙利亚复交,巴林与卡塔尔复交,叙利亚、伊朗两国代表团于同日访问沙特,饱受冲突动荡之苦的中东“忽如一夜春风来”,热点问题不断降温熄火。停火、复交、和解、发展成为新一轮中东变局的关键词,也为解决叙利亚危机带来新机遇。

沙特、伊朗两国曾长期在叙利亚危机中处于对立面,因此,沙伊历史性和解对叙利亚与阿拉伯世界“破冰”产生了直接影响。4月,沙特外交大臣时隔12年首次访问叙首都大马士革,与叙总统巴沙尔会面,并恢复了两国间的领事服务和民航航班。田文林认为,这体现了中东地区在政治上的“共振效应”,地区大国的政治转变将在地区内引发连锁反应。长期以来,沙特、土耳其等地区大国逐渐认识到,孤立某国、鼓动政权更替等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其衍生出的恐怖主义、难民等问题终将反噬地区其他国家。包容接纳、促进和解成为地区主流,中东“和解潮”正是地区大国外交政策集体转向的具体体现。

此外,中东“和解潮”还反映了阿拉伯国家不愿沦为大国权力斗争的附庸,外交战略自主性不断上升,而美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进一步下降。盖特在阿盟声明当日表示,预计不少美西方国家都不会对这一决定感到高兴,但这是阿拉伯国家独立自主的决定。彭博社分析指出,阿盟“无视美国”的决定反映了华盛顿在石油输出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减弱。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表示,如今阿拉伯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的破坏性角色,其本质就是利用地区国家间的矛盾实现自己的利益。靠西方国家的手段实现所谓“民主”是行不通的,中东各国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解决地区问题的出路只有发展,内求自强稳定、外求团结合作已成为各国共识。

全球安全倡议夯实和平根基

面对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全球挑战,和平共处的外交新范式正在取代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成为中东地区国家的普遍共识。中国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成功斡旋沙伊和解,有力促进了中东和平与稳定,也让世界看到了全球安全倡议不仅可信,而且可行。中方始终支持阿拉伯国家团结自强,积极推动叙利亚重返阿盟。上个月,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访问叙利亚;近日,中方派出工作组访问相关阿拉伯国家,就叙重返阿盟问题深入沟通;在阿盟发表声明当日,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王镝正在卡塔尔访问,而卡塔尔正是少数反对叙重返阿盟的中东国家。根据外交部消息,叙利亚外长米格达德也将于近日访华。

《以色列时报》称,随着沙伊这对“宿敌”在中国斡旋之下实现历史性的握手言和,中东多国相继达成和解或关系缓和,高层访问进入频繁期,国家间关系明显好转,一个多极化的中东正在形成。

埃及国家规划院地区问题专家希柏认为,沙伊和解温暖了中东各国民众的内心,标志着地区平衡和政治互动进入新阶段,而中国的斡旋及全球安全倡议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近期中东“和解潮”证明各国间通过对话合作可以使冲突降温。

田文林认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与中东国家的需求不谋而合。沙伊和解是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生动实践,而随着地区主要矛盾得以解决,受其影响的叙利亚危机也相应得到缓解,这再次证明全球安全倡议对解决中东问题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冲突都是有效的,提供了体现中国智慧的多赢方案。

刘中民表示,分裂冲突是制约中东地区发展的根源,中东“和解潮”让地区十几年来不断深化的分歧和争端看到了触底反弹的希望。没有和平就没有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全球安全倡议为中东各国摒弃零和思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注入催化剂,将进一步推进阿拉伯世界的联合自强。

(光明日报北京5月9日电)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0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