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启斌:认知与印刻效应

作者:宋启斌

幼儿身心发育有敏感期,敏感期不同,相应的一定能力有快速发展的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加强,会用更少的努力产生更多的能力。忽略这些潜在的敏感时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才能错过以后实现这些能力的机会。

有趣的是,首先发现儿童发育敏感期的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动物学家。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斯(Heinroth)在他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刚从破碎的壳中醒来的大雁,本能地一见钟情地跟随着它们的母亲。如果它一见钟情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动物,如狗、猫或玩具鹅,它会自动跟随。更重要的是,一旦鹅对一个物体形成了后续反应,它将来将无法跟随另一个物体,换句话说:它承认第一个物体,忽略第二个物体。

宋启斌:认知与印刻效应

这种现象,后来被洛伦茨称为"印记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也适用于婴儿。洛伦茨一生的主要科学贡献是研究动物的习性和行为,并发现人类习性和行为与动物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儿童发育敏感期的发现源于他进行的一项动物依恋实验,其中主人公是一群刚从壳中出来的小鸭子。

洛伦兹发现,在新落壳的小鸭子面前,像小鸭子一样挥舞着手臂,摇摇晃晃地走着,小鸭子会把他当成自己的母亲,像小时候一样跟着他。即使在性成熟时,他们也向人类求爱,而不是向自己求爱,显然他们已经将自己视为人类。小鸡和小狗也有这种"母亲效应"。这个印记期作为敏感期发生,此时形成的印记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留下来,一旦形成就无法纠正和恢复,它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幼小动物的印记过程受到阻碍和打断,它们和它们的母亲将不会相互认识。

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是奥地利动物学家,习惯学家,比较心理学家和作家,因在"印记效应"方面的工作于1973年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印记也存在于儿童早期发育中。印度的"狼童"卡马拉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卡玛拉从小就和野兽一起生活,因此错过了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机,失去了语言技能。8岁时,她重返人类社会,尽管教养小心翼翼,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她的语言能力总是难以恢复。研究表明,1.5-2.5年是听觉语言的敏感期,或者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视觉语言的时期,或者说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研究孤儿院儿童的微笑反应时,科学家发现,这些婴儿在2个月之前很少微笑,几乎所有他们看到的人都在3-5个月期间微笑,到6个月时,微笑只表达给熟悉的人,然后开始害怕出生。这种微笑是奶宝宝与大人建立社会互动的印记行为。

婴儿出生后大约一个半月,眼睛可以看到。如果他在电视环境中,他的脑海中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记。这样,宝宝对母亲的声音变得没有反应,即使母亲告诉他她所看到的,他也会无动于衷。如果母亲在婴儿期对孩子的陪伴较少,他们就不会对母亲这种"形象"过于敏感,未来母亲的感受相对较弱,会出现不安全感、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宋启斌:认知与印刻效应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大脑就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信息来自同一个起点,但中间道路(大脑回路)不止一个。一旦一些大脑回路被建立并重复使用,它们就会变得更加"习惯"在以后使用它们。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来看,改变一个人现有的认知并不容易。纠正一个人的误解实际上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大脑回路,并不断重复使用它来增加其使用频率,以提高其行为和决策的替代水平,排名越高,选择就越好,消除旧的模式。

因此,孩子小时候,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亲子陪伴和亲子陪伴和养育方式,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认知和行为或思维习惯,会形成什么样的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未来会创造什么样的生活。这叫"三岁大,七岁老"。

学者蒋光宇先生指出,"印记效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了一个深刻的真理:父母在儿童心理健康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在婴儿心理健康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轻心,不注意自己的言语和教导,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和健康,甚至错过人生。因为,一个孩子的心理不合格,就可能成为"次要"、"浪费"、"危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