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作者:蔡斯 说

视频加载...

今年是9月18日事件90周年。在民族危在旦夕的时代,陈黄光、马思聪、星海等多位岭南音乐家,用华丽的抗日战争歌曲唤醒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铸就了中国孩子必胜的信仰,依然激励着中国孩子的精神。

在广州佩正中学,有一座建于1925年的红砖小楼,二楼的乐团排练厅不时传出悠扬的音乐。"起来!"上升!一起战斗!"激情澎湃的著名爱国歌曲《奋起救国》曾经从这里传到街头,成为"九一八"事件,激励着全体人民奋起抗争。据报道,《奋起救国》是第一首有影响力的抗日歌曲。

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北正中学的校史博物馆比北正学校的历史还要古老。

《奋起救国》写于培正中学

从南门进入北正中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别致的三层小海底。这座建筑比培正的学校历史还要古老,现在是北正中学历史博物馆,其中陈黄光,星海,马思聪和何安东等着名"裴正人"的照片和雕像正在展出。工作人员搬出一大堆历史资料,记者们细读,回望90年前那个饱受苦难却慷慨的时代。

1921年,时任培正中学校长的黄启明在海外募集资金时,购买了20件乐器,组建了学校的银乐队,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著名的广州学校乐团。乐团的指挥原名曾超轩,后来由罗伟健、星海接任。1928年,何安东从星海手中接过指挥棒,大大扩充了培正中学的银乐队。

在纪念文章中,银乐队成员严子恩写道,他安东到北正中学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就掀起了一股抗日浪潮。作为热爱祖国的音乐家,何安东写了一首反日歌曲,用粤语写成,简短而有力,并在音乐课上教给他的学生。更出名的是,这首歌由培正中学的中文老师陈黄光作曲,贺安东作曲。"

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何安东雕像

陈黄光192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陈黄光在培正中学担任汉语教师。陈黄光利用当教师的时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革命活动。他和同学们一起,带同学们到三元、沙等地参观,给他们讲平英团的故事,揭露沙基大屠杀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陈黄光还在《裴政文学》、《新兴文艺》、《绿浪》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译本,约10万字,都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原党委书记、裴正中学副校长朱素兰根据历史资料,还原了歌曲《奋起救国》的由来和结尾。"九一八"事件震惊中外,陈黄光义愤填膺,立即写下了《起来救国》,贺安东之歌。在作曲后,何安东立即创作了银乐队各种乐器的乐谱。经过反复的演奏修改,这首歌被上海声乐团打成唱片,从此《起来救国》在上海和广东等地广受欢迎,并演唱到东南亚。

培正中学45周年校庆,同学们从学校出发,一路走到西邑口,一路演奏音乐,银乐队演奏《奋起救国》,围观者一起唱歌,现场让人热血沸腾。"这首歌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我们家的老人都能唱,我们可以看到'起来救国'在当时的影响是伟大的。"朱素兰说。有的学生回忆说,在学校、市场、处处都有"人民士兵,联合起来战斗"的歌声。歌词的一些意思,虽然年轻学生知道的不多,但都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来,民族灾难,"火与怒,血无处不在""神舟近在咫尺的土地沉没",我们都应该"一起奋力拼搏",以"为自由和光明而战"。

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在培正中学的学校历史博物馆,陈黄光、星海、马思聪、何安东等著名"裴正人"的照片和雕像展出。

词曲作者陈黄光31岁遇害

1933年,陈黄光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委员,负责中国南方的情报收集。1934年11月26日,他在一所中学就读时被捕。1935年1月24日,31岁的共产党员陈黄光在黄色花岗岩斜坡上响起几声枪响后死亡。他有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温柔的妻子和孩子要养活,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保守的保守,他毫不犹豫地上了法庭。几天后,陈黄光的同事到刑场取尸,看到这样的场景:陈黄光的身体血迹斑斑,还戴着镣铐和手铐,10根指甲被剥光。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自己人生的雄心壮志:"我为希望而生,我为希望而死。希望永远是希望,我会追求死亡。"他一生都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

在一篇纪念陈黄光逝世50周年的文章中,培正校友何少轩写道:"陈先生的牺牲,在校园里,像一块石头进了静谧的池子,激起了一股浪潮。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对共产主义是什么知之甚少。但从陈先生那里,我们觉得共产党人是可爱的好人。"据当时的同学们说,陈黄光被捕后,裴正师生们都很着急,去过监狱的美国英语老师罗夫回来后说,陈先生很感激母校师生的关心,说他帮不了别人,不用再去看望他了。陈先生遇险不忘给北正中学师生开脱罪责,意向很细腻,至今回学至今仍感触动人心。何少轩写道。

1938年广州沦陷后,何安东随岭南大学移居香港,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久之后,日本占领了香港,何安东因写了大量爱国抗日歌曲而被日本人监禁并差点被杀。后来,为了回应正义的呼吁,日本人释放了何厚铧,并将他驱逐出香港。出于对日本人的深深仇恨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何安东拒绝了日本当局教授和编写音乐教科书的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安东当选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会长,受到音乐界的尊敬。

从培正中学毕业的学生被称为"红蓝童"。红蓝精神是培正中学的学校精神,即爱国爱校、不懈奋斗、奉献社会的传统。校训"向右走"是红蓝精神的概括和升华,善良是生命的基础,是世界的基础。

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陈黄光等名师的照片挂在培正中学学校历史博物馆一代导师的墙上。

大量救援歌曲呼吁人民坚决抵抗日本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表示,918事件后,多首反日救援歌曲诞生,其中两首直接反映"九一八"事件的歌曲,其中两首还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首是上海民族音乐学院音乐学院在9月18日事件后写的《抗敌之歌》, 黄琦毕业于耶鲁大学作曲系,这首歌代表了当时音乐水平比较高;"1818年9月18日",这首歌唱出了东北人民的悲痛。

1935年,国内"抗日救歌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翟斌斌介绍,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歌唱运动,很多城市都有歌唱团体,唱了大量的抗日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意愿和信念。当时,上海、武汉、桂林是抗日救赎歌大赛的中心城市。今年以来,电影《风云之子》的主题曲广为流传。他说,一位名叫罗伯逊的美国歌手在电波上演唱了《叛军之歌》,传递了中华民族反抗世界的精神。

翟斌斌分析,这些歌曲在歌名、歌词上,都明显强调要奋起反抗,保存画面,从旋律音色来看,这些歌曲大多采用四两两四拍,以贯彻歌曲的风格为主,力强,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敌人拯救国家的决心。"翟斌斌说。

岭南音乐家当年创作抗日救援歌曲,贡献卓著。除了陈黄光和何安东,时任广州音乐学院副院长的陈红,创作了《冲锋队》、《前线》、《咆哮》、《走出领地》、《单从歌名就可以看出坚定的反日态度》。当时,马思聪是广州音乐学院私人院长,他还写了很多抗日战争歌曲,比如歌曲集《雨后》,除了《不死,是永生》《自由》《控诉》等。

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广州培正中学银乐队全体成员在红砖小楼(原星海,1928年)"青年会"前的照片

在众多创作反日歌曲的岭南音乐家中,星海无疑是最杰出的人之一。1935年,星海从法国回国参加抗日救灾歌会,他写了大量的此时创作的反日歌曲,如《救国军之歌》《到敌后》《在太行山上》等。1939年,星海在延安度过了六天六夜,组建了黄河合唱团。翟彬彬介绍"这部作品是宏伟的,中华民族多年来被外国侵略所表达的愤怒,也把中华民族的反日情绪推向了极致,更重要的是,《黄河合唱团》向中国人展示了人民抗日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心。"直到现在,每年,《黄河合唱团》都会在世界各地上演,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黄河合唱团",它仍然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激发了中国孩子们的斗志。

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培正中学历史博物馆一代导师的照片墙

温/广州日报 新华城 记者:刘晓星、林霞红

图/广州日报 新华城记者:庄小龙

视频统筹:麦爱文、何超

视频剪辑:张伟,实习生刘伟书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学习力量、中央视频、共青团中央哔哔英里官方编号

广州日报 新华城 编辑: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