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苏轼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升到宰相,苏澈真的太难

作者:陈慕讲历史

古代智者曾言,同仇敌忾如兄弟,共赴国难似父子。在危急关头,没有比亲情更为可靠的支柱。

因此,古代的高官显贵和皇室成员都倾向于提拔与自己有着亲缘关系的人。直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小型企业便是家族企业的典型例子。

那么,亲情究竟是否值得依赖呢?以苏轼为例,他的命运几乎都是由弟弟苏辙托举的。为了哥哥,苏辙甚至成为了宰相。

做苏轼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升到宰相,苏澈真的太难

共同成长

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无数杰出家族,他们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了独特的光辉。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家无疑是一颗璀璨之星,短时间内涌现出了三位文学巨匠。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便有三位成员,他们分别是父亲苏洵,以及兄弟苏轼和苏辙。

严格来说,苏洵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过着“混日子”的生活。

尽管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但由于长时间不在家,无法为两个儿子提供经济支持,也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幸运的是,苏家的母亲承担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使两兄弟后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洵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及时回归家庭,促使两个儿子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在家庭的培养下,苏家兄弟不仅文学成就斐然,还继承了那个时代文人的优良传统——考取功名。

或许是出于深厚的兄弟情谊,两人选择在同一年赴京赴考。正是在这一年,他们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实际上,他们参加科举的那一年,竞争格外激烈,因为这一届的考生实力非常强大,如曾巩、王韶等都是这一届的选手。

然而,对于苏轼和苏辙来说,这并非难题。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他们很快赢得了众多考官的欣赏,尤其是欧阳修。

欧阳修曾这样赞誉:“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本身并无可怕之处,真正令人忌惮的是欧阳修的影响力。

当时的欧阳修除了身为文人外,还担任了那一届科举的监考官(礼部),因此他对苏家兄弟的推崇很快传遍了朝野,其中包括了当时的宰相韩琦。

借助这一优势,苏家兄弟在科举中一举成名,仕途也迅速展开。

然而,没有人料到,此后苏家兄弟的命运将发生巨变。苏轼的命运跌宕起伏,而苏辙却一路高升,成为哥哥最坚实的“保护伞”。

做苏轼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升到宰相,苏澈真的太难

苏轼被贬的曲折经历

苏轼在仕途中共经历了三次被贬。

第一次被贬源于当时的政治理念之争。

苏轼任职期间,王安石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即当时的“新法”。

新法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缺陷。苏轼认为新法改革存在很大弊端,因此并未站在支持新法的一方。

诚然,苏轼并非反对新法的领导者,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颇高。当大家得知苏轼反对新法时,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对新法的推广造成了很大影响,让苏轼成为众矢之的。这些人将苏轼的诗词汇集起来,从中挑选出一些片段,将其作为苏轼反对朝廷的证据。乌台诗案由此诞生。

若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发表了不当言论,那么第二次被贬则有些“冤枉”。

这时,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由于苏家兄弟在民间和文学界影响力巨大,

他们再次被召回皇宫。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过去的政治立场,苏轼再次遭到打压,被贬到惠州。

苏轼第三次被贬也源于政治原因。这时,新法的支持者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堂权力,为了巩固自己团队的地位。

新法派决定对曾经支持旧法的人进行一次全面清洗。不出所料,苏轼这一次又成了“躺枪”的受害者。

在经历了第三次被贬之后,苏轼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人”。可以想象,整个宋朝很难找出比苏轼命运更为悲惨的官员。

纵观苏轼被贬的经历,他的个人遭遇确实令人扼腕。然而,对于苏轼本人来说,仅仅被贬已经是大难之中的万幸。

若非苏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苏轼或许早在乌台诗案时便已命丧黄泉。当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已被投入大牢,命悬一线。幸好关键时刻,苏辙及时出现。

做苏轼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升到宰相,苏澈真的太难

苏辙:苏轼的“遮风挡雨伞”

作为苏家的小弟,苏辙在文学上的地位相对于哥哥苏轼和父亲显得略逊一筹。然而,这并非因为苏辙缺乏天赋,而是他忙于处理其他事务。

有人说,苏辙的一生基本上在忙三件事:晋升、散财、救哥哥。

虽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成分,但历史记载表明,苏辙在这三方面确实投入了大量精力。

这还要从乌台诗案说起。当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面临死刑,此时朝廷内外,唯一能拯救他的人就是苏辙。

那么,苏辙如何救哥哥呢?

苏辙凭借其卓越的文学造诣,撰写了感人至深的《为兄轼下狱上书》,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抵消哥哥的罪行。

结果,苏辙被贬,苏轼得以逃脱牢狱之灾。

这便是苏轼名句“与君今世为兄弟,跟结来生未了因”的由来。

从那时起,苏辙立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晋升、赚钱。

苏辙对哥哥耿直的性格了解透彻,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父亲。

他预见到苏轼日后可能会再次犯错。这次用官职换回了哥哥的命,下一次该如何应对?因此,苏辙被贬后,立刻投入地方工作,努力取得政绩。

不久,随着新皇登基,苏家兄弟重回权力中心。这一次,两人的官职相差甚远。凭借在地方的政绩,苏辙成为了右谏,虽然看似职位不高,但这个职位有一个优势: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

借此优势,苏辙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晋升为户部侍郎。官员一旦获得皇帝信任,晋升速度会非常快。苏辙的仕途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成为户部侍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苏辙再次晋升为翰林学士,已然成为皇帝的“近臣”。

然而,这还远未结束。

后来,凭借皇帝的信任,苏辙在元祐六年再次晋升,经历副宰相的实习期后,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宰相,站在了宋朝的权力顶峰。

到这一步,苏辙终于可以无条件地保护自己的哥哥。尽管后来苏轼仍然遭受贬谪,但这只是官职上的变动,朝中人士再也无法威胁到苏轼的人身安全。

苏轼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从苏轼晚年的经历来看,苏辙不仅是他的“保护伞”,更是他的“金库”。

苏轼家人的生活、苏轼本人的生活以及苏轼四处游历的旅费,几乎全由苏辙一人承担。

幸运的是,宋朝官员的俸禄较高,所以苏辙有能力为哥哥操持一切。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苏轼能够留下如此多精彩的作品,与他的个人生活状况息息相关。

除了第一次乌台诗案外,苏轼一生几乎从未为金钱和生活所困扰,这都归功于他有一个好弟弟。因此,苏轼的生活状况远胜于封建时期的“富二代”。

毕竟,富二代还需看父亲的脸色,时刻担心自己会犯错。而苏轼则不同,作为哥哥,他不仅不需要看苏辙的脸色,还时常以哥哥的身份“调皮捣蛋”。

实际上,许多在艺术领域取得成就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保护伞”。例如唐诗中地位崇高的李白,他和苏轼一样频繁遭受贬谪,却仍然衣食无忧。

这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庞大的权力网。他的妻子是宰相的孙女,三品大臣贺知章,李隆基的妹妹都是他的亲密好友。李白也曾因参与政变而被投入大牢,全靠妻子营救才得以逃脱险境。这与苏轼的经历颇为相似。

结论: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门里有的人是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在仕途上,好兄弟间的协作才是最重要的。”

苏辙为了哥哥的安全,成为了宋朝的宰相。而苏轼在取得文学成就的同时,也为苏辙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毕竟,苏轼背后有着庞大的文人力量。

在清朝时期,同样有一对在官场上相互扶持的好兄弟,那就是和珅及其弟弟。和珅能够成功,除了他本人的能力外,还与他将弟弟安排进军队有密切关系。在阿桂将军去世后,和珅凭借弟弟的支持,最终站上了权力的巅峰。

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在于犯错时是否有人可以挽救你。无论是苏轼还是李白,他们在文学成就上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背后的“保护伞”。

这些“保护伞”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成就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支持,才使得历史上的这些文化巨匠能够熠熠生辉,传承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