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前言

孟姜女故事以史传、方志、碑刻、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诗词、宋元戏文、话本、北杂剧、明清传奇、变文、宝卷、弹词、鼓词、子弟书、道情、风物、民俗传说、绘画、面具、雕塑、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等形式进行传播。为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每一种叙事方式,笔者按照叙事特点,将其归纳为五大种,分别对每种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探究其叙事动力、叙事效果、叙事话语、叙事结构等。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一、孟姜女传说的主要叙事形态概述

关于孟姜女故事起源的研究,肇始于1924年,顾颉刚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揭开了孟姜女传说研究的序幕,时至今日,仍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按照顾颉刚的考证,孟姜女故事已流传近2600年,其原型是《左传》中的“杞梁之妻”,这个考证可以说是没有疑义。”虽然孟姜女和杞梁妻“何其相类若此”,但因流传久远、材料纷繁复杂、变化巨大,将孟姜女视为杞梁妻的观点争议不断。清代的顾炎武、钱曾就质疑贯休将杞梁妻拒郊吊和哭夫崩城混为一谈;近代以来,以路工为代表的学者反对顾氏观点,理由是“杞梁妻”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身份经历不同,杞梁是为齐国战死的武士,后者是修长城而死的儒生;表现的主题不同,杞梁妻突出“知礼守制”,孟姜女歌颂爱情、反抗徭役暴政。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在没有最新材料发现的情况下,笔者赞同顾颉刚的观点。首先,民间传说的发展总是先有个基本形态,然后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传播地域,加之文人别有意味的附会和艺人的即兴说唱演绎,在跨越时空的传播中“别于本源”也在情理之中。

口传文学因口耳相传而不稳定,辅之每个讲述者都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以及想象的情节融入其中,客观上也造成故事内容的变化。再次,杞梁妻“哭之哀”的行动序列也一直延续下来,只是产生的效果有“哭变国俗”、“崩城”、“崩山”之别;且“哭崩”为孟姜女故事中的“哭倒长城”提供了素材。最后,杞梁妻赴淄水而亡的结局是后来孟姜女投湖(海)自尽、守节殉夫情节的源头。事实上,古人也默认了这种“牵强附会”。《忠节堂辨》云:“„„自庄公袭莒至秦始皇筑长城时相隔已三百余载,经传历历可考。乃世人因孟姜亦有哭倒长城一事,遂牵连附会而。”嘉庆帝诗《姜女祠》说:“秦筑长城设远防,杞梁从役本齐疆。事虽附会义堪尚,肆志老民二世亡。”鉴于此,杞梁妻的故事演变成多姿多彩的孟姜女传说是有道理的。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春秋时期,普遍重视礼仪,故事发生在更为讲究礼仪制度的齐国,杞梁妻深知礼节、笃守礼法的行为受到史官赏识而进入史书。杞梁妻言辞恳切的拒绝违礼行为,表现了她的守“道”精神,这也是其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此时,还没有出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要素。此时,还没有出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要素。到了二百年后的战国中期,这个故事依然在被传颂。《礼记•檀弓》记载:(鲁)哀公使人吊蒉尚,遇诸道,辟于路,画宫而受吊焉。曾子曰:‚蒉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礼也。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这里面我们能获知三点信息:杞梁妻恪守礼仪的故事流传了二百多年,受到儒者的重视,曾子感叹大夫蒉尚不如妇人懂礼焉。增加了“哭之哀”的悲情色彩,“哭”成了该故事在战国时期的突出之处。顾颉刚强调“这是很重要的一变,古今无数孟姜女的故事都是这‘哭之哀’的三个字上转出来的”。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事实证明,自战国开始,“哭”成为孟姜女故事的关键点,以后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哭,只是哭夫效果有“崩城”与“崩山”之别;并且“哭”字确定了故事基调。杞梁妻是一个能于哀痛中保持理性的女子,她主动“迎其柩于路”而非遇于郊外,在极度哀伤中保持理性,这为其后来千里寻夫,铺下了情节的基础。

杞梁妇形象变成“善哭”的妇人,“善”字既说杞梁妻哭的程度,也表明哀哭的内容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四回先是按照历史记载重述了杞梁妻拒绝齐庄公郊吊,并记史臣诗曰:忠勇千秋想杞梁,颓城悲恸亦非常。至今齐国成风俗,嫠妇哀哀学孟姜。夫亡而妻哭,是人之常情,但寡妇们纷纷效仿孟姜女的哀哭,其“哭”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伤之情的表达了,一定有打动人心的边哭边诉的内容,而其“诉”的内容肯定反映了“嫠妇”的心声,人们才去效仿,方形成一国之风俗。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那么杞梁妻“善哭变国俗”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战国时期,持久的诸侯兼并战争,使社会激烈动荡,“黔首之苦不可加矣”,无数人在战争中死亡,活着的人承受着生离死别的苦难,而底层百姓则在如怨如诉的哭泣中表达了对不义战争的反抗。另一方面,哭不仅是表达悲伤的策略,也成为感动人心的方法。

至此,孟姜女的故事中心由强调遵守礼法的“严辞郊吊”转为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悲歌哀哭”,并改变了国俗。崩城:汉朝西汉前期,杞梁妻的文人吟咏、记载增多。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在《韩诗外传》中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枚乘的《杂诗》“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王褒的《洞箫赋》“钟期、牙、旷怅然而愕立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列女传》把杞梁妻塑造成贞节烈女形象,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哭夫于城”、“城为之崩”和“殉夫而死”(独存无亲,赴淄水而亡)的情节,使孟姜女故事的三个核心情节具备了。可能是夫妻情深,夫妻同命,丈夫战死后自己也不愿苟活于世。杞梁夫妻笃厚的情感自汉代至今未曾改变,后代的各种形式中也多突出他们夫妻恩爱,成为“七世夫妻”传说的想象依据。弱女子的“哭”之所以能崩城,皆因“天人感应”,至真至深之情感天动地,以致“孝悌之至,精气相动”。

此时,经过刘向的塑造,故事从哭夫悲歌变为感应“崩城”。“自东汉末以至六朝末,这四百余年中,这件故事的中心——崩城——没有什么改变”,那么,哭崩的是哪座城呢?有的说是杞城,有的说是莒城。反对者驳斥恸哭崩城说,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质疑道:“哭能崩城,复能坏山乎?”在崩城基础上想象山崩,魏晋南北朝时遂开始出现“崩山”之说,曹植《精微篇》曰:“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吴声歌曲《懊侬歌》中有“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袁绍结合沙场征战的经历,指出“每读其书,谓为信然,于今况之,乃知妄作”;顾炎武等人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崩山、崩城之类天人感应的事不可靠。

故事发展至此,崩城说虽然还没有与长城发生联系,但“杞梁妻哭夫崩城”化为典故,被文人儒士歌咏、民间百姓传唱,杞梁妻的形象也由单薄逐步丰富,由恪礼守制转移到感天崩城。虽然夸大想象有违实际,但民间传说意义不在于是否真实,而是能否契合人心,只要呼应了百姓的情感便能被广为传播。

综观先秦至六朝,杞梁妻的故事雏形基本定型,即使没有出现“孟姜女”的名字,但故事的哭夫、崩城、殉节三个核心要素已经具备,只不过距离孟姜女故事还有一些距离,因为此时孟姜女仍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还不可能出现秦始皇修长城的情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刘向笔下的杞梁妻已由《左传》中的历史人物,变成了备受推崇的文学形象了,这就为日后的“想象”叙事,提供了广阔空间。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二、形成期:隋唐

横亘在杞梁妻与孟姜女之间的最大梗阻是秦始皇和长城,让两个身处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打乱了时空限制,产生交集,这是屡遭质疑的因由所在。隋唐五代何以将杞梁妻与秦始皇捆绑传播的原因与隋、秦两朝相似性有关。隋炀帝和秦始皇皆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兵役、徭役繁重,隋、秦皆短暂而亡„„历史惨状的再现,也是隋唐之际以秦始皇筑长城为背景的哭倒万里长城得以流传的动力。“孟姜女”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的敦煌变文曲子词中,经任二北修订后定名为《捣练子》,指出孟姜女就是杞梁妻:

孟姜女,杞梁妻(一作犯梁妻,一作犯梁清。)一去烟(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云纷纷。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一作律)早归还。

隋唐五代,孟姜女故事基本形成并定型,它的突出特点有:首先出现了杞梁妻——孟仲姿——孟姜女的融合,“孟姜女,杞梁妻”明明白白说孟姜女就是杞梁妻。其次,具备了孟姜女传说的比较稳定的情节:丈夫服役修城潜逃——裸浴相逢后花园——新婚离别——夫死尸埋长城——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验夫骨。再次,孟姜女的形象逐步确定为贤德忠贞之人,新婚别离后千里寻夫送寒衣,最后寻得尸骸。姜女故事在唐代的发展至为关键,把春秋时期死于战争的杞梁变成了秦朝时期死于修筑长城的杞梁,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并且,孟姜女传说与宗教相连,借助俗曲、变文的演绎,扩大了传播范围。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三、重写期:近代至当下

从内容层面来看,重写作品有的仍旧是以“千里寻夫”、“哭倒长城”为主要线索讲述故事,像张恨水的小说;有的把孟姜女寻夫仅作为并列线索之一,着意于其他内容的讲述,如荆歌的《千古之爱》;还有的假托孟姜女传说的框架借以表现新内容,叙事中心完全脱离了孟姜女原型,如《孟姜女突围》。

从思想主旨审视,近代以来的重写作品传递的主题由古代的守节、贞烈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歌颂不朽的爱情。孟姜女和范杞良前世有缘、今生结为夫妻、来世再续缘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史兰芽版的电视剧《孟姜女》、吴兰馨版的《九尾狐与仙鹤》,着重渲染了孟姜女和万喜良之间的凄美爱情,爱情成为孟姜女克服艰难险阻,拒绝一切诱惑的原动力。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其次,对人性的批判和对生命存在的哲学追寻。《碧奴》是个孤独的战士,坚定地行走在送寒衣的路上,无论她走到哪里,却始终受到人们不怀好意地对待,包括嫉妒、诽谤、调戏、殴打、嫌弃、欺骗、咒骂、侮辱、捆绑。小说中没有人同情碧奴,人人都是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施暴者,人性之恶在混乱的世道里被激发。碧奴执着地行走在路上,潜在的意味是对生存的一次哲学探索,她经历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苦难阐释了“人生就是苦难”的哲学命题,即“生命,整个儿地根本的就是痛苦,它是和痛苦分不开的”,“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碧奴去大燕岭“寻找”丈夫是对爱的寻找、人生之路的寻找和对摆脱痛苦方法的寻找,寻找成了存在本身。

再次,消解原有的崇高伟大的题旨。融合现代思想,采用现代创作技巧解构了孟姜女母题的崇高性。熊佛西在《长城之城》中把孟姜女塑造成复仇女神,燃烧的熊熊烈火摧毁了长城庙宇,这种反抗精神却在对“恶有恶报”的轮回恐惧中顷刻消失。谭毅和一行的八幕剧《孟姜女》也是宣扬复仇主题,只不过孟姜女的复仇对象也包括破坏了新婚生活的丈夫——范杞梁。为了复仇,孟姜女轻易地委身于刺客,最终在绝望中撞城墙而亡。卢小雅在《孟姜女突围》中则直接喊出“我要解构孟姜女”,范喜良沦为好色之徒,孟姜女是推翻秦朝统治的“英雄”。其他的网络版孟姜女作品中,孟姜女本身成为欲望的化身或者江湖侠客,混乱不堪。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重写期的孟姜女实现了民间——神坛——民间的转换。从突出贞节淑女——神仙下凡受难重返天庭——自我异化的“眼泪女神”——复仇女侠——“欲女”,形象五花八门。

纵观孟姜女传说演变历程,从春秋时“不受郊吊”到战国“悲歌哀哭”,到汉代“哭夫崩城”,再到唐代千里送寒衣,最后融合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形象由知礼贵妇一步步演变成民间至死不屈的烈女子。传说的发生地也随着文化中心的转移而变迁。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的文化最发达,所以此故事流传于齐鲁大地。

西汉定都长安,故事向西迁移,才有了哭崩长城的传说。随后,长城向东延至辽左,《同贤记》中便有了杞梁为燕人之说;长城西至临洮,《敦煌曲子词》中出现了孟姜寻夫之说。北宋定都汴梁(河南开封),传说又从西部来到中部,雍丘县建立了范郎庙。湖南受到陕西的影响,出现了澧州的孟姜山。明清时江南成为文化中心,“在三百年中竟有支配全国的力量”,松江一带成为五大流传区域之一,逐渐向广东、广西、福建传播;由于明清两朝以燕京为国都,山海关的孟姜女传说便成为自明朝万历至现在四百余年中势力最为强劲的一脉。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结语

孟姜女传说的史述主要包含史传(文人个体的散文书写也具有文献价值,可纳入史传的范畴)、各类地方志、碑刻三类内容。诗歌叙事固然是文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孟姜女诗歌数量庞大且主要集中在明代、清代,而明清时期孟姜女故事已经全面繁荣,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空间,每一种文史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同为文史材料的共性,不同形式彼此互证,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