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想法随写:推动与拉动 and 百思得解 and 学会扭转被动局面 and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推动与拉动

上周和一位以前的领导打电话。他现在就职于bat之一。提到以前的工作倾向于推动,而来到bat,工作重心变动了拉动。大平台提供了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不过,首先你得是个人才,要去深入市场,挖掘用户需求,推敲打磨。当你的想法得到上层管理层的认可后,公司就会给你足够的产研资源。

细品一下,推动与拉动,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同。就像一驾人力车,你推着它,它就向前走。但是方向,你也许控制不住。而引领方向,就得靠拉动。

拿一个企业来说,公司的决策者,就是制定战略目标指引发展方向的。然后,中高层管理者,要根据战略方向,确定中短期阶段性的项目。而基层管理者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带领团队,推动一个一个的项目落地。

回归老本行,对于我们的技术组织,成员技术水平不一,初、中、高通常以类似于5:3:2的比例来配置。那么,对于组织的负责人来说,就要依据各成员的技术能力和态度,来区别对待。能力强态度好的人,自然是多多益善。不过,这样的人,常常是可遇不可求。尽管如此,还是要进行分析归类。那些能力强态度好的成员,你可以放心安排任务,定期关注一下进度,稍加推动可能就ok了。对于那些能力偏差的成员,就要采用拉动的策略了。给其分配的任务要足够明确,就是尤其要遵从SMART原则,同时,不断跟进任务的执行过程,多指导,多纠偏。且不可让其做一些技术调研、方案设计这样的工作。

想法随写:推动与拉动 and 百思得解 and 学会扭转被动局面 and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百思得解

百思不得其解?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呀!

不是找不到答案,而可能是自己缺乏思考,甚至没有百思。

如何做到优秀?KSA三点,技术/knowledge+技巧/skills+态度/attribute。技术需要通过努力学习。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如果还能不断思考更好的处理方式和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就会形成自己的技巧。

btw,早上上班路上,忽然想,百思得解是个多好的词语呀。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如果前几年的互联网1.0和2.0时代,注册一个bestjack域名(音译:百思得解)也许还可以挣一笔钱呢。。

§  学会做事:扭转被动局面

商户做资金下发时,银行返回付款失败,付款单改成失败后,风控系统在释放占用额度时却失败了。一步步排查原因,发现原来是风控系统里的交易表中,商户订单号字段的长度不够导致了这个bug。看似简单的问题,排查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整个过程中商户还在不断的催促问运营要反馈。

当然,如果直接把我们系统的这个bug反馈给商户,显得我们太不专业太不靠谱了。于是,修改反馈的话术:我司风控系统对接收的数据的长度限制比较严格,那笔交易的订单长度是31位,超出风控系统可接受的长度,导致额度控制出现问题。对此,我们已经紧急处理,经过风控运营同事评估之后,将商户订单号长度进行适当扩容,提高对客体验。

之所以能够这么做,还是要感谢以前的老领导李总。他在职时,每当系统出现问题,不管是对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的高官,还是对外部的客户,他总能扭转被动的局面,甚至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记得有一次,客户在差旅系统订完机票,到了机场后,却收到我们系统的航班延误的通知。通常,这种航班延误的通知,至少应该在在出行前一天通知到客户。一个普通用户还好,一个高官用户,或多个用户,可就不好搞定了。李总和运营给出的说法是:上游航司系统故障,不过我司会承担所有后果,包括经济赔付。最后,因为处理的比较巧妙,公司并未为此事惹上麻烦。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论是小bug或大故障。

而且,往往很多问题并不那么容易找到原因。尤其是当我们掌握的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比如生产的数据我们没有查询权限,redis存储的数据难以确认,消息中间件的运行情况我们无法查看,依赖的上下游系统对于我们是个黑盒,等等。

不仅如此,当一个系统的业务链条比较复杂的时候,单从系统内部来排查问题,也是会存在很多可能性因素的。

所以,好的选手,不仅在于可以写出好的代码,还能善于排查问题修复问题,即,拥有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具体来讲,就是要打破思维,同时,能够自我否认,不局限于某一个点,而是放眼整体,来从各个环节进行怀疑。就是先下结论,罗列出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然后呢,有了存疑,就要小心求证,通过认真、谨慎地分析日志或数据,客观证明这些环节是否有问题。

反例的情况,

如果只拘泥于某个点,可能排查来排查去,都找不到原因。实际上,原因可能隐藏在别处。

如果只是大胆假设,然后就主观的下定结论,不去一探究竟。可能都没找到真正的原因。那么,同样的问题还会再来光顾的。

想法随写:推动与拉动 and 百思得解 and 学会扭转被动局面 and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收到”的重要性

我们拿即时聊天工具比如微信来说,对方告知我们某些信息,我们至少应该礼貌性的回复一个“收到”。“收到”就代表一种信息反馈。当然,信息的反馈远不止于“收到”这么简单。

不管如何,信息总是不对称的。一个项目,我把我这块做完了,需要你继续做,我告知你,你没有反馈。若干时间后,才发现,我告知你时,你并没留意,还在傻傻的等我。。

这就是信息断档,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不是屡屡出现?如果事情的影响范围小,那还有弥补的机会。而一旦事情影响严重了,那岂不是因小失大呀。我们对重要事故的复盘,十之八九得到的结论是源于团队对细节的疏忽。细节决定成败,绝非空谈!

因此,工作中,养成及时反馈的习惯吧,你好,他也好!

§  如何打破信息不对称

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开发组里,有的同学知道开发分支,有的同学知道dubbo管理端,有的同学知道配置中心,有的同学知道vue建在哪个项目,有的同学知道需求文档地址,有的同学电脑里保存了设计文档。

需求开发完要提测了,测试同学才知道要介入测试。还有时间编写测试用例吗?被动呀!

尽管有微信、qq、钉钉,大家可以很方便的沟通。不过,正是如此,信息似乎却被打乱了。

你有没有发现,你创建完代码的开发分支后,开始的3天里,你在群里发了好几遍?因为你在发消息的时候,只是问的人在关注。其他成员并没留意。当其他成员忙完手头的任务需要来coding了,他们又来@你问开发分支。

我们谈论孩子的幸福,会用衣来张口饭来伸手来形容。其实,之于每个人,骨子里的惰性皆是如此,有其他人可以问的话,谁都愿意直接去问。

总说效率,我们的效率就是在每天的这种低效抑或无效的沟通中,一步步降低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种乱糟糟的情况呢?

俩字————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实现共享。————借助于工具。比如公司局域网内部的wiki、confluence。如果没有,那就求助于互联网上公开的共享空间,禅道、worktile、云笔记。办公协作软件很多,只要不用再一遍遍的重复传递,都可以借助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