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丈夫

作者:笑看花开悦

唐僧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的?我们经常看电视剧《西游记》,看到剧中的唐僧是一个文文弱弱,啰里啰嗦,胆小怕事的僧人,这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唐僧?但在现实生活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是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有着坚强意志的大丈夫。他是唐朝著名僧人,是一个翻译家,是中国佛经理论创始人。

玄奘是唐朝的著名高僧,他是洛阳人,他出生在洛阳城外三十多公里的陈河村,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隋唐的朝廷命官,家世显赫,他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县官,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家庭中玄奘从小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他五岁时母亲病世,十岁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也离开了人世,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故,无依无靠的玄奘只好跟着哥哥进入佛门,在白马寺学习研读佛经。

玄奘从小博览众书,天资聪明,随哥哥进入佛门后更是勤奋好学,对佛教和经书有独到见解,十三岁时被破格剃度出家,成为僧人。当时洛阳的佛教文化是全国佛教文化的基地,佛教氛围非常浓厚,玄奘在这里渐渐长大。玄奘孜孜不倦地研究佛法,几乎访遍了大唐内的所有高僧和大德,如饥似渴地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称为佛门的千里之驹。

佛教起始于印度,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翻译不准确,佛教的派别繁多,说法不一,玄奘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教经典中没有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能给玄奘满意的解释。这个迷茫和困惑一直在玄奘的心中,直到他遇见从印度来的高僧波颇,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印度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里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学经论,是当世佛学大师,他能解开玄奘心中的迷惑,为了寻找佛法的真谛,玄奘决定前往印度。

27岁的玄奘离开长安,开始了他十九年西行生涯。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前往印度,古代的交通之困难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玄奘行走在这艰难险阻的丝绸之路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西游记》中说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玄奘西行去印度的途中经历的磨难要比这多上百倍千倍。

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风动沙流,行人走过之后毫无踪迹,过往行人只能依照尸骨辩路,很容易迷路,玄奘就曾经迷路,又打翻水包,滴水不剩,在这大漠中又饿又渴,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迷迷糊糊走了五天五夜才找到水源,在这最困难的阶段,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坚强的意志支撑着他前行。途经茫茫大雪山,在翻越雪山时没有经验,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冰山高耸,空气稀薄,没有道路,雪崩随时都可能发生而掉入悬崖。西行路上环境恶劣,还有强盗横行,西域人的烧杀抢掠,一路上经过了一百多个国家,和每一个国家人周旋,稍不注意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可以说每走一处都胆颤心跳,小心翼翼。这一路走来需要多大的恒心和毅力,经过四年的艰难跋涉,玄奘凭着他远大的志向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终于走到了当时佛教的最高学院——印度的那烂陀寺院。

在那烂陀寺院,玄奘拜年过百岁的寺院主持戒贤大师为师,久不开讲的大师为他开卷讲经,给他解释迷惑,玄奘认真学习,字斟句酌,刻苦钻研,把经书从头到尾学了三遍。在印度,玄奘的学业日益精进,名誉大增,声名远扬,他成为印度的十大高僧之一,连他穿的草鞋都被奉为圣物,被供奉在神位。

玄奘最后成为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师,一个中国人在异地取得如此成就,堪称世界独一无二。

玄奘在印度取得如此成就,但他还是一心想着返回大唐,返回国土。他心心念念自己西行的目的是传播佛法,为众生解惑。他宁可放弃自己在印度获得的所有荣耀,也要回国,玄奘46岁时回到了阔别十九年的长安,结束了他的西行之路。

玄奘返回大唐,他带回了六百四十三部经书,七尊佛像,许多舍利子和花果种子,促进中国和西域中南亚的物质文化交流。他返回大唐后,翻译的经书达到三百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玄奘的一生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是一种精神,是玄奘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他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本人口述,由他徒弟辩机笔录而成,详尽地记述了他十九年西行历程,《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颜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央视频道的《玄奘之路》记录片也是根据这两本书真实地还原了玄奘西行经历和他的一生,这里的玄奘和我们在《西游记》看的唐僧完全不同,以上所写是我看了这个记录片所得,受益匪浅,启发很多。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丈夫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丈夫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