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埔军校后期为何成“逃跑学校”?除了不能打仗,还有这个原因

作者:小豆看经典

——“这些黄埔学生并不能打仗,这次三师被歼,军校学生受伤的很少,逃跑的也很多。”

——“他们有军校关系,逃回去也不要紧,打仗靠行伍,当官靠黄埔;当官的是当官的,挨炮的是挨炮的,发财的是发财的,各人都有一份,分得清清楚楚!”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即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因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最初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又简称黄埔军校。

从1924年创办直至1949年逃台,黄埔军校共招生23期,培养32万名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间招收的七期共1.3万余名学生,形成了国军的骨干——“黄埔系”。

半年“军官速成班”,注重思想教育

区别于传统的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开办之初的目的就很明确——专门为北伐培养军事人才。

1924年,感受到革命中人才重要性的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为革命训练一批兼具军事才能和进步思想的军官,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黄埔军校后期为何成“逃跑学校”?除了不能打仗,还有这个原因

黄埔军校

由于建立军校的初衷就是北伐战争,因此黄埔军校最初的课程比较简单,主要以“军官速成班”的形式呈现,前几期不分科目,学制也仅为半年。到第四期时,才开始分设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等5科,直到第七期,学制才延长为两年。

反观,保定军校的学制为两年,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5科,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还包括理化、数学、历史、地理,以及军制学、各兵科的典范令、各种外语等。术科则分操场、野外、劈刺、体操等,还有测量地形等。

不过,相比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政治类课程多达十几门,还有苏联教官讲授苏俄内战时期的经验——虽然军事教育水平不及保定军校,但黄埔军校的思想教育却远优于保定军校。

招生严格,语文数学、地理历史都要考

能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也是经过层层严格筛选。

根据校方要求,报名的考生应在18岁以上,25岁以内,旧制中学毕业或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身体方面,要求身高1.6米以上,营养状态良好,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据说,胡宗南体检时就因身高不足1.6米,身体又较弱,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落榜后的胡宗南在考场哭喊时,惊动了正在另外一个房间里的廖仲恺,被特许参加了接下来的考试,后来成了肩扛3颗金星的上将。

黄埔军校后期为何成“逃跑学校”?除了不能打仗,还有这个原因

黄埔军校书报阅览室

体检完成后,校方还会对所有考生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的科目包括数学、历史、作文、地理,面试包括考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的程度以及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综合评估考生是否为可塑之才。

据说,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时,很多人一层一层托关系走后门,各种推荐信堆满招生处,以至于军校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谢绝了各地的推荐信,希望各方考生以自己真实成绩考入军校。

1924年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完毕,从3000多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录取率仅为十分之一。6月16日,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给第一期学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1924年至1929年,黄埔军校共招收7期1.3万余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了日后闪耀在国共两党军队中的将星。

每况愈下:军官吃空额,学生饿肚子

1931年,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国军初级军官。也正是从此时开始,黄埔军校的管理水平每况愈下,至南京政府逃台前,军校学生已经开始饿肚子了。

根据规定,军校学生每天每人应领军米28两(16两秤),加上副食本可吃饱。但从校军需处发到总队部,经大队、中队层层克扣,再加上一批“白吃饭”的,到学生嘴里就少了许多。此外,还有伙夫从中渔利,按不成文的规定,锅底的锅巴归伙夫自行处理,于是,伙夫每次煮饭都故意把饭煮焦,再拿锅巴向当地老百姓换东西。

黄埔军校后期为何成“逃跑学校”?除了不能打仗,还有这个原因

黄埔军校食堂

学生的副食费也被层层盘剥。大队、中队里的一些杂项开支;给军官们加菜的钱(军官和学生分灶吃饭);学生外出的便服不合身,改制的手工费;晚上自习课点汽灯的灯油费等,统统都从学生的副食费中出。这些费用本来都有专款,但到军校后期却不知去向,以至于学生常常吃不饱饭,还因此闹出了“罢课”事件。

“吃空额”之风也由军队刮到军校。按照规定,黄埔军校军官的薪俸下发时由财务处扣除20%,而这笔被扣除的钱,军校就采取吃空缺的方法来弥补,暗中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队长可吃12个空缺;中队长可吃8个空缺;区队长可吃4个空缺。中队长、区队长、司务长等人都可以在军校食堂白吃饭不交钱,其他可以白吃饭的还包括伙夫、理发兵、洗衣兵、木匠等,而这些人几乎都是军官的亲属或朋友。

此外,军校学生每月的津贴费,总不能按时发给,压上三五天是常事。别看只晚了几天,实则大有文章: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有时一天涨几次,军官们用津贴费先买一批货,压几天出手,就有一笔油水到手,但却把学生坑苦了——本来按时发津贴可以买30个锅盔,但晚发几天就只能买10个了。

国军“吃空额、喝兵血”的恶习历来备受诟病,殊不知这些军校学生还未当军官就对此耳濡目染、了如指掌,以后照猫画虎,自然学的有模有样。

教育拉跨:打仗靠行伍,当官靠黄埔

管理跟不上,黄埔军校的教育也开始逐渐拉跨,军校学生充任基层军官时,开始成为鸡肋的代名词。

1941年,郭汝瑰调任暂五师师长,他调整干部时,一个营里只配备一个军校毕业的学生连长,而一个连中也只配一个军校毕业的学生排长。郭汝瑰的部下回忆,对于这种人事安排,郭汝瑰曾说:“战时假如学生连长不得力,营长可以亲自去把那个连带起来;若是学生军官多了,指挥官在作战时将难以控制部队应付复杂局面。”

黄埔军校后期为何成“逃跑学校”?除了不能打仗,还有这个原因

黄埔军校宿舍

郭汝瑰本人也是黄埔军校五期毕业,却对自己的“小师弟”们如此评价,此时黄埔军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可见一斑。

黄埔学生的光环和拉胯的水平也成为行伍出身的军官调侃的对象。194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曾报道了被俘国军的一次内部辩论,其中就提到军校系统排挤行伍出身的杂牌军官的情形。

在辩论中,被俘的国军第三师三旅九团团部司书沈汗说:“去年三师整编时,校官不准留用行伍,九团一营营长广东人王新,卓著战功,在三师15年,好容易熬到一个营长,也因此去职,他老婆病了,早已透支了五万元,走时身无分钱,当他流泪而去时,他说抗战胜利了,老百姓没有当亡国奴,是我们行伍当了亡国奴了!但是这些黄埔学生并不能打仗,这次三师被歼,军校学生受伤的很少,逃跑的也很多。”

听到这个话,川军41师112旅输送连连长说:“他们有军校关系,逃回去也不要紧,打仗靠老行伍,当官靠黄埔;在那边,当官的是当官的,挨炮的是挨炮的,发财的是发财的,各人都有一份,分得清清楚楚!”

一席话说的所有人哄堂大笑……

更多精彩内容:

淮海战役李弥为何切断无线电?他们没出去,我们出去了,就成功了

中将师长被贺龙活捉,部下在3里外为何不救?我死了他好当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