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作者:裴严辞

大陆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包含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内容。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传说是在春秋时代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置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祭扫坟墓,吃冷食,因为禁火生灶,人们就会事先做好熟食以备禁火期间使用,故称寒食。

清明过后的几天是阴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节,人们会在上巳这天踏青郊游,上巳和清明两者的日期相差无几。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唐朝时以寒食节为主,由于清明距寒食很近,人们便将扫墓延至清明。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到了民国时期,直接把三个节日合成一个日期。人们沿袭传统的风俗,在清明节期间祭祀先祖、踏青郊游。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一直延续至今。

1.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清明节”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这个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的108天,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阳气。“清明”的本质就是“清新明洁”。

之后,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时间接近,宋元以后,清明直接取代了寒食的主要位置,到了民国,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三者合一,成为我们今天的“清明节”。

2.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万物复苏、春和景明的好时节

0.1.扫墓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据载,古代有“墓而不坟”的习俗,就是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将墓园打扫干净,修整坟墓周边的杂草,培上新土,其次是祭祀,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然后行叩头祭拜之礼,以寄托哀思。

02.踏青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踏青也称踏春、探春或寻春,是清明节一项重要活动。清明节这天,人们祭祀完祖先之后,为转换心情便会到野外郊游踏青,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

03.插柳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在民间,相传柳条有驱邪辟邪的功能,在清明的前一天,孩童们会根据大人的指示去野外折柳条,到了第二天清明,大人们会早早起来将柳条插在门缝上。我的家乡,不仅有插柳条的习俗,还有碰鸡蛋,挨家挨户会按照人口每人煮上三四个鸡蛋,小孩子捧着鸡蛋出去,遇到小伙伴几人就相互碰鸡蛋,谁的鸡蛋裂了,谁就输了,然后输者把自己裂开的鸡蛋吃掉。

04.荡秋千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说起荡秋千,我就想起朝鲜族姑娘们踏上踏板,荡的高高的,裙子飘飘,宛若仙女,他们真是把荡秋千玩明白了。

关于秋千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一是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秋千”,认为“秋千”是先民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寻找食物时,发明的一种生活技能。另一种说法是将“秋千”的产生归于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山戎,认为它是山戎军事训练的一个项目。还有一种说法,唐宋时,有人认为“秋千”一词是源于汉武帝。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武帝祈求千秋之夜,后宫之中便将“千秋”颠倒为“秋千”。不管是何种来源,秋千都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

05.放风筝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一句诗满足了我儿时对风筝的所有遐想。

古人认为将疾病写下来扎在风筝上,放飞到空中,然后把线剪断,能够让灾难和疾病随风筝一起飞走。

3.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不仅是缅怀故人,也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之意。它的节日精神是“将生死并置”。

从先秦发展到近代,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包括扫墓、祭祀、寒食、踏青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死者的沟通。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先秦和秦汉时代,“视死如生”是人们的普遍观念,一般人都相信,人死了后还继续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地下或另一个世界。

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面前,我们可能不由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我这一生该怎样过?

就像有的人所说,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在于提升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总而言之,经过时代演变、历史的变迁,现在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和植树,可无论如何变化都包含着古代传统文化因子,今后希望我们的清明节,不止清明节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祝大家假期玩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