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晓李沁《人生之路》改编得不够好看?强烈推荐电影版《人生》!

作为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在看电视剧《人生之路》的时候,会觉得“很不对味”。

路遥创作的小说《人生》里,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故事是有很强悲剧色彩的,人物的命运带有很浓的苦涩之味,让人看得很心疼,同时也会对人生的许多选择产生回望与思考。

而电视剧版《人生之路》里,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故事似乎被改编得有些少了那种纯粹的味道,并且就目前呈现出来的整部剧作的故事走向而言,它似乎还有要传达激励意义的励志剧的味道。

说实话,该剧第一集的开篇就让我觉得有些如坐针毡。

原著小说里,高加林所处的家乡是一片贫瘠困苦的土地,当地人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平日里最主要的事情是种地干农活,能够当个民办小雪的教师、能够骑个单车,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光景了。

但在电视剧里,故事一开始就来了一段高加林与高双星骑着二八大杠在黄土高坡上飙车的戏码。多个镜头快切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骑着单车飞驰在近乎柏油路的路面上,还顺着台阶一顿操作,急刹车、急转弯,如此这般搞下来,实在不明白主创团队的用意是什么。

展现高加林的车技?展现他跟高双星的竞争关系?展现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

这种开场方式看似炫酷,实则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背景的介绍并没有多大帮助,反倒让人不断疑惑:那时候就都有单车了?那时候的马路修这么好了?那时候的单车这么能飙?

开篇这段戏,我觉得处理得不太好。但它作为电视剧,改编的力度还不止这段戏所呈现的内容。

在这部剧里,高加林不再是一个回乡当教师的青年,而是一个学霸;他被替掉的不是民办小学教师的这一资格,而是大学名额;剧中不仅有高加林和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感情线,还有高双星与陈秀礼的感情线;后面还有大家一起走出黄土高原前往大城市奋斗的戏码......

我可以理解这些改编是为了制造更为丰富的戏剧性,从剧作层面而言,它这种处理或许能让很多观众沉浸到剧情当中,并为高加林的命运与情感牵动情绪。

但是对于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就比较难入戏,就会觉得很不对味。

作家路遥在写《人生》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将故事讲得很复杂:

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高加林的青年,他在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上了民办小学教师。这对于他而言,本来算是一个不错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很快遭到了现实的打击——他的教师资格被人顶替掉了。 一度失落颓废的高加林,遇见了淳朴善良的刘巧珍,她用真心实意的关怀与爱意,给予了高加林很多的安慰。可是,随着高加林获得了去城市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与老同学黄亚萍相遇之后,被她的个性与学识所吸引。他委婉地跟巧珍表达了心绪,后者不但没有怪他,还一如既往地给予了关怀。 戏剧性的是,高加林在城内工作的好景并不长,因被人告发,他又不得不回到家乡,跟黄亚萍也就此分手。曾经深爱着他的巧珍已嫁作人妇,却依旧热心地给予他鼓励和帮助,这让他懊悔不已。

当然,如此简要概括一下,好像整篇小说确实很简单,但实际上,只要你捧着原著认真读一读,就会发现它所叙述的故事十分真挚动人,读完之后,内心会有很浓烈的感动与深刻的思考。

《人生》的核心表达,其实是对八十年代农村青年想要改变命运的那种艰难与无力。这涉及到了个人的选择,也涉及到了城乡阶级跨越的议题。该小说在让人感动之余,也会催人反思,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作品。

遗憾的是,陈晓和李沁主演的这版《人生之路》并没有处理好这些层面的表达,尽管两位演员的表现有不少让人感到惊喜之处(陈晓在表现人物多重情绪方面,体现了很有层次的演技;李沁的造型显示了她的决心,对人物情感的表现很细腻),但整部剧目前给人的观感,还是差些意思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版《人生》。

同样也是根据路遥的原著小说改编,由周里京、吴玉芳领衔主演。如前所述,小说的文字细腻隽永,描绘的情感真挚动人,看完备受触动。电影版《人生》对小说的还原度处理得很好,情感表达也更为克制又准确,当时看得不禁落泪。

周里京塑造的高加林一角,有着触人心弦的隐忍、不屈,同时又在命运的考验中凸显了令人无奈的抉择。

尽管对高加林的种种遭遇与心态变化感到唏嘘同情,但最喜欢也最心疼的角色,还是那个纯真善良的巧珍。

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质朴的纯粹气息,如同清流一般涤荡着心灵,让人看完之后会去回味爱的本质以及思考人生的意义。

剧版《人生之路》可能出于剧集篇幅的考虑,有些改编难以让读者喜欢,有些地方处理得也稍有水分之嫌,尽管整体质感还是有,但比起原著带给人的感慨与感动而言,还是存在差距的。

大家不妨在观看完电影版之后,去体会一下两者的区别。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