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丑皇帝朱元璋,大树底下好避雨,政治生涯的开端

作者:想飞别折翅

“大树底下好避雨”,这是一句民谚,其意不言自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句话,你的实力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与人匹敌!

丑皇帝朱元璋,大树底下好避雨,政治生涯的开端

元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暴雨一直下个不停,使得黄河以南白茅堤决口,汹涌的河水淹没了两岸的农田,接着又横灌大运河,冲淹了济南。洪水不仅影响了漕运,对税收大户盐场也构成了威胁,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后每年黄河都会发生水灾,国计民生的大事受到严重的威胁,元朝首相脱脱决定重修河堤,根治水患,使黄河水按原来的河道流。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水利专家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召集各地民工十五万,戍军二万人,治理黄河。十几万民工从黄陵冈(今河南兰考东)开挖,南到白茅堤,西到阳青村,全长二百八十余里。主要是疏通河床,使河水东流,回归故道。整个工程耗资数以亿万计。

黄河一再决口,多次泛滥,河两岸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本来这里的百姓就不是很多,但就是这些留下来的极少的人们还要遭受瘟疫的折磨。现如今官府又要让他们去挖河,监工和官吏对他们不仅克扣口粮,还常常用鞭子抽打他们,使他们身处绝境受着多种的欺压。河北、河南的广大民工怨声载道,愤怒至极,整个修河的工地上,堆满了仇恨的干柴,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火星就会迅速地燃烧起来。

“变钞”和“开河”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当时民间到处传诵着一首《醉太平小会》:“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军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百姓们吟诵着这首词,心中积压的怨气使得他们就要爆发了,全国到处怨声连绵不断,一场特大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明教教主韩山童和他的徒弟刘福通以及杜遵道、韩咬儿看到时机已到,准备起义。他们原先让人凿了一个石人,脸上只刻了一只眼,并且在石人的背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样,派人悄悄地将石人埋在将要挖掘的黄陵冈沙道上。然后让几百个教徒乔扮成农民模样,到河北、河南一带传唱-首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宣扬天下会大乱,圣明的神会给人们派来一位能够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中的圣灵,一时间,消息传遍燕赵大地,人们急切地盼望着救世主的降临,开工后不久,在河道挖出了独眼石人,顿时,整个工地沸腾起来,大家兴高采烈,情绪激昂,人们似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丑皇帝朱元璋,大树底下好避雨,政治生涯的开端

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抓住时机,率领教徒,头裹红巾身穿红色战袍、战衣,打着红色的旗帜,准备起义。不慎消息被泄漏了出去,官兵包围了起义军所在地,刘福通率众苦战冲出重围,韩山童不幸被捕牺牲,其家人乘乱逃出重围,刘福通脱身后,马上号召起义军,提前起义了。五月初三,刘福通出奇不意率众攻占了颍州、罗山、上蔡、正阳、霍山等地。黄陵冈的民工们得到消息,杀了监工,头上包了红巾,和刘福通领导的主力汇合在一起。

不到十天,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五六万人,一场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大起义正式爆发了。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邳州(今江苏邳县)人李二(又叫芝麻李)与赵均用、彭大等八人伪装成河工,夜至徐州城,智取该城。天亮后树旗募兵,从至十余万,接连攻取宿州(今安徽宿县)、五河、虹县、灵璧,乃至安丰(今安徽寿县).等县。同年十二月,邓州(今河南邓县)布贩王权(又叫布王三)也联合张椿起兵,攻占了河南不少州县,被称为“北琐红军”。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孟海马等人也发动起义,攻占襄阳等地,被称为“南琐红军”。

这些起义的红巾军,全都信奉白莲教,与刘福通的军队同一系统,统称“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为领袖。

至正十一年(1351年)夏天,彭莹玉在江淮率众起义,响应刘福通。同年八月,邹普胜和徐寿辉在蕲州起兵,十月在蕲水建立民政权,国号“宋”,后改天完(取压倒“大元”之意)。不久,天完政权兵分两路:一路攻取武昌、江陵,另一路夺占长江中、下游及浙、闽地区,这支部队同样头裹红巾,亦称红巾军,他们所到之处,不杀不淫、不抢不掠,纪律严明,深受广大百姓拥护。这支军队士气高涨,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他们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因为在南方一带活动,所以被称为“南方红巾军”。当时大江南北流传着一首民谣: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公平的人),不平人(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杀不平人(不公平的人),不平人(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杀不平者(不公平的人),杀尽不平(不公平的人)方太平。”

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带兵攻占濠州,朱元璋的家乡也笼罩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

丑皇帝朱元璋,大树底下好避雨,政治生涯的开端

郭子兴是定远县,原州(今山东曹县)。他父亲在定远卖卦相命时,娶了当地大地主的瞎女儿为妻,分得一份财产,定居定远,成为当地有名的地主。郭子兴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郭子兴目睹了元朝的腐败,感觉元朝气数已尽,天下将会有变,于是,他把自己家的财产分给贫苦的老百姓和囊中羞涩的侠士,结交了不少的英雄豪杰,带领大家烧香,加入白莲教,刘福通起义后,他决定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响应,用了几日的工夫,召集了数万人,二月二十七日,他带兵趁夜里应外合,一举攻下濠州。

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时时观注着外面的世界,农民起义的声浪越涨越高,而此时的朱元璋却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风云变化,他已不是那个易于被人左右,易于冲动的少年了,他冷静沉着地分析时事,农民起义的消息传来后,他心里兴奋极了,现在濠州城里来了个郭子兴,而且起义军不断地在扩大,他更加高兴。

这个动荡的时局催促他深思,要他选择,这时元朝派来了一支蒙古军队,这些军官原本是将门后代,累世承袭,平日里花天酒地,从不训练,而且军队腐败不堪,这支队伍原本是来攻打濠州城的,可是他们平日里只知吃喝玩乐,哪里懂得打仗,更何况红巾军的威名远播,官兵上下都惧怕红巾军。所以不敢贸然进攻,为了向上级邀功领赏,于是他们派人每天出去到附近的村子里抓年轻的小伙了,抓来后给他们裹上红布冒充红巾军,算是俘虏,以便交差。老百姓受不了元军的欺压,呼朋唤友,到濠州投奔起义军去了。朱元璋在庙里也很担心,怕自己继续留在庙中会被元军抓去充当红巾军,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去濠州投军,况且好友汤和等人都已经参加了起义军,可是濠州城里有五个起义首领,该投奔谁呢?

有一天,汤和让人给朱元璋捎来一封信,说现在兵荒马乱的,在寺庙里呆着实在不安全,让他也来参加义军。朱元璋看后,仍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到村里找周德兴商量,周德兴劝他去濠州投奔义军,并劝朱元璋卜一卦再定。这时他的同房师兄告诉他,濠州捎信一事已经被人发现,元军要抓他,劝他赶紧逃走,寺里呆不下去了。正在这时,郭兴子的部下认为皇觉寺以正统自居,又拥有大片田地,剥削佃户,就一把大火烧了寺庙。朱元璋此时没有退路可走了,决心人濠州城,投奔义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朱元璋焚香磕头问卜结果逃与留皆不吉。再卜一卦是否应参加义军造反,结果大吉。朱元璋下定决心,夜走濠州城,投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在煌陵碑》中回忆当时隋景:“……好友寄来书信,劝我参加义军,心中担忧又恐惧,正在犹豫不定,此事却被别人发觉,声言要告官府。形势急迫,算上一卦结果逃亡和留守皆不吉,只有投军方大吉。”是朱元璋高人一等的地方,他向世人表明,他投奔起义军的决心是神灵的启示,他的行为是受命于天,受菩萨保佑的。

至正十二年(1352)三初一,朱元璋穿着袈裟,来到濠州城下,要求见郭子兴。而濠州城戒备森严,元军在城外三十里处驻扎着,虽然他们不敢轻易攻城,但也屯营与红巾军相对峙,故濠州城上、城下哨兵林立,气氛非常紧张。天刚蒙蒙亮,守城义军见一和尚站在城下,非要见郭首领,怀疑他是元军派来的奸细,就派人到城下,不由分说把他绑起来,准备问斩。郭子兴听到报告后,骑着马很快赶到城门,见一个和尚虽然被五花大绑着,却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依然一副轻松、从容的神情,他身材高大,浑身散发着大无畏的精神。两只耳朵大而有轮,两眼炯炯有神,样子特别威武,郭子兴一见就特别喜欢他,问明白后才知道,他是皇觉寺的和尚,曾经人过教,是好友汤和邀他来参加义军的,郭元帅听后大喜,忙令人给他松绑,收他做了一名步兵,那--年朱元璋25岁。

从此,朱元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丑皇帝朱元璋,大树底下好避雨,政治生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