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08年,清官李毓昌被毒死,引出贪腐大案!潜规则才是慢效毒药

作者:蓝风破晓

读书是为了什么?

一般人会说:是为了前程!

志向远大的人会说:当个好官、清官,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安居乐业。

出生于1771年的李毓昌,从小天赋过人,且品行端正。

1794年,23岁,中了举人。1808年,37岁,中了进士。

他想当个正直的好官,谁知道,很快就走向了人生末路。

就此,引出贪腐大案,皇帝都亲自过问。

他的死,是社会畸形的反映。

他的死,“潜规则”的作用不可忽视。

1、李毓昌想做一番大事

1808年,清官李毓昌被毒死,引出贪腐大案!潜规则才是慢效毒药

康乾盛世,徒有虚名。

“盛”的只是乾隆中期以前的事情,而在乾隆中期之后,一切开始变味了。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对内大放松吏治。对外闭关锁国,不屑于学习“蛮夷”的西洋技术,就此完美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殊不知,国家已经全面落后于欧洲国家。

更为可怕的是,吏治渐渐败坏,武备废弛。

到了乾隆后期,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州县,出现了一大批以和珅为代表的贪腐官僚,这些人贪腐成性、巧取豪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如此,造成了朝廷的纲纪败坏,百姓苦不堪言。

终于,在1796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

乾隆到死的那一刻,都没解决白莲教起义,引为人生之憾事。

嘉庆皇帝在1799年掌权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大力治贪,扳倒了和珅,就此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二是筹集各方力量,终究平定了白莲教起义。

但是,吏治腐败已经根深蒂固,嘉庆治了和珅,却没能除了根。

主角李毓昌该出场了,他见证了嘉庆皇帝的铁腕治和珅,也看到了铁拳平定白莲教,他对这个朝廷怀有很大的信心。

1808年,李毓昌成功考中了进士,成为了候补知县。

初入仕途,李毓昌想的一定是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这没错。

但是,如果身边多是贪腐之人,又该如何融入仕途圈子呢?我想,这个问题一定让无数心怀志向的年轻官员烦恼过。

1808年夏秋之交,江苏淮、扬大水,朝廷拨付赈灾银两十万。

为了监督和核实这赈灾款的使用,两江总督铁保派了十位官员下去督查赈灾情况,其中之一就是李毓昌。

听着领导的谆谆教诲,想象着自己的美好前途,李毓昌随大家一起去了灾情一线的江苏山阳县(现在的淮安市淮安区)。

山阳县令王伸汉,看到督察组人员,一边笑脸相迎,一边安排好吃好喝的,顺便送上红包。

这就是当时的丑陋“潜规则”之一:要办事,先塞钱,塞了钱,不再难。

如果这十人都收了钱,王伸汉这事也就过去了。

偏偏李毓昌这个“职场新人”,见不得行贿受贿,不仅不要钱,而且要详细地查一查。

在大清吏治腐败的情况下,有几个人能经得起查?

王伸汉慌了,李毓昌的危机来了。

2、李毓昌被毒杀,引出贪腐大案

1808年,清官李毓昌被毒死,引出贪腐大案!潜规则才是慢效毒药

李毓昌这个愣头青,工作极为认真,他仔细核实收到赈灾款的人,而且是亲自前往一线调查。

有时走街串巷,有时深入农村,这是个做实事的好官,百姓称其为“李青天”。

几经调查,李毓昌发现了重大的问题:对朝廷,王伸汉夸大受灾人的数量;对受灾百姓,王伸汉克扣发放的受灾款。

这一来一去,王县令贪腐尺度惊人。王伸汉总共领到9万多两银子,贪污的就有2.5万两。

如果这些数据报上去,王伸汉估计要掉脑袋,毕竟,这贪腐的可是“赈灾款”啊!

种种贪腐,最让人记恨的就是“赈灾款”,因为这是救命钱。

王伸汉急了,怎么办?

只有先动手了。

王伸汉买通了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在1808年的11月,先是让其饮下毒茶,后是直接勒死。并伪造了自缢身亡的现场。

王伸汉早已打通了和知府的关系,就此按照“自缢身亡”上报了。而李毓昌的遗体,也被李家人带回了山东。

事情到此好像告一段落了,但是,不久后,李毓昌的老婆发现了问题。

他发现了丈夫的血衣,这是吃了毒药后腹内出血吐出来的。另外,族叔李泰清整理书籍时,也发现了一个残稿,上面写着: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这个血衣和残稿,成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那就开棺验尸。

结果发现,银针入尸体,马上变黑。

这个官司怎么打?如果直接到知府、巡抚处告,可能会引发“官官相护”,毕竟这是“民告官”。

李家人在一个老秀才李泰清的主持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到京城告状。

谁去?

李泰清,毕竟此人是个秀才,见的世面较多。

京城告御状,本身不易,但一旦状子上去了,被解决的概率较大。

京城督察院接了状子,督察院又将状子呈给了嘉庆皇帝。嘉庆一看内容,火冒三丈,自己如此治贪,想不到还有如此事情,这些人简直不可原谅,连赈灾款都贪。严查!

起初是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审理此案,因为顾虑太多,迟迟没有结果。

嘉庆一气之下,将此案交给了山东巡抚吉纶,而且千叮咛万嘱咐,必须严查。

既然不在一个地域,裙带关系也就不严重,很快,案情水落石出。

1809年农历七月,王伸汉被斩首,儿子们发配边疆,遗孀孤苦无依,还要交罚金。

正是:作恶莫太过,太过终反噬。

除了王伸汉被斩首,庇护他的知府也被绞死。那三个毒杀主人的恶仆被处决。

事情还没完。

两江总督铁保被革职,发配边疆。江苏巡抚汪日章,也被革职发配。而那九位查赈大员,也纷纷受到了惩处。

李泰清被直接封为武举人,另外,嘉庆做主,让李毓昌的侄子过继给了死去的李毓昌,而且直接被封举人,以后可以直接参加会试,李毓昌的妻子获得了一千两银子的补助。

就此,一切落下序幕。

3、潜规则才是社会的“慢性毒药”

1808年,清官李毓昌被毒死,引出贪腐大案!潜规则才是慢效毒药

李毓昌看似死于王伸汉之手,实际上,也是社会的“潜规则”影响了他。

何谓“潜规则”?上不得台面, 不能写入制度,但很多人在执行的一种规则。

当时的清朝官场,吏治腐败,官官相护。

官员手里掌握着“合法伤害权”,大肆敛财。

当官员的丑事需要隐瞒和压制时,银子开道,大多事情几乎都能摆平。

李毓昌之流是股清流,却又和当时的潜规则格格不入,10个查赈官员,唯独李毓昌不随大流,不接受贿赂。

这就破坏了王伸汉等人遵从的潜规则,如此,李毓昌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假设,李毓昌没有被杀,他能官运亨通吗?很难,除非他是皇帝眼皮子底下的京官,否则,一个不遵守潜规则,且融入不了仕途圈子的人,如何能被提携?

其实,现代社会,潜规则也是大比例存在。

去某些医院看病,如果没有红包开道,一些专家就会不尽全力;去某些机构办事,如果没有好处,一些办事人员就会拖三拖四,效率极低;如果要投标,某些相关人员如果没有好处,很难中标.....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

于是,就有了动不动贪腐千万的贪官,乃至上亿的贪官.....

1808年,清官李毓昌被毒死,引出贪腐大案!潜规则才是慢效毒药

吏治腐败,社会上的“潜规则”,就是社会的“慢性毒药”,越少越好,太多了,就会对国家、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回头看,我们与其说李毓昌死于王伸汉之手,不如说,李毓昌死于不想融入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