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泥岭(二)——山佑文脉

作者:陇南徽县融媒
青泥岭(二)——山佑文脉

出了徽县县城南门,沿山坡而上,就踏入了翻越青泥岭的行程,山道崎岖,小路弯弯,在草丛田坎之间,我们依稀能看得到当年行人马帮走过的痕迹。在这里远望,苍山渺渺,云海起伏,难怪古代落魄文人会产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现实感慨。

青泥岭(二)——山佑文脉

泰山庙是青泥古道上保存最完整也最具规模的庙宇,据可考的遗迹证明,始建于唐朝,宋元时期毁于年荒和战火,现存的殿堂楼阁多属明清及现代建筑。这里古柏森森,香烟缭绕,是青泥古道上串起历史和现实的比较醒目的一道风景。

青泥岭(二)——山佑文脉

过了泰山庙,翻过几道小山梁,就到了著名的青泥驿,这里是翻越青泥岭主峰铁山的最后一个驿站。

古道新开栀子花,

青泥村口灿若霞。

当年李白醉眼望,

仍在驿路邻居家。

今天,在这个依旧叫青泥村的古老村寨,通过众多的文化遗迹我们仿佛能感受得到青泥驿当年店铺林立,酒旗招展,商贾云集,人欢马杂的繁荣景象。

青泥岭(二)——山佑文脉

据“新修白水路碑记”记载,宋嘉佑二年,为避开青泥岭之险,起于徽县栗川乡,经徽县大河店乡通往陕西略阳白水江的白水路修成,青泥岭驿站被废弃,当时,仅裁撤的邮兵有一百五十六人,驿马一百五十六匹,该驿站和递铺每年为朝廷节省的粮食达五千石,喂马的饲料堆成堆要一万人伸直胳膊才能抱拢,解除契约的执事役夫达三十余人。而新修的白水路上却增加阁楼栈道二千三百零九间,供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邮亭、驿兵驻扎的营房、转运大批货物计数编号的纲院三百八十三间。通过这一新一旧的对比,试想,这青泥驿客栈、官邸、酒楼、烧锅以及久居于此的地方豪绅和往来于此的军民、客商究竟有多少呢?散落在村里村外、草丛树林间的碾盘、枯井、对窝、马槽,仿佛能告诉我们一切。这里曾经的繁华是有道理的,南面是偌大一个天府之国,北边是广袤的关中大地和河西走廊,青泥岭驿站就像是一道宽广的门户,把青泥岭上下来的和准备着要翻越青泥岭入蜀的人都聚集到了这里,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商贾豪绅,这里都有他们饮酒作乐的楼台馆所,暂住一宿的秀床土炕。 在这里养足了精神,便可以起程,踏上翻越蜀道上最艰险的险关青泥岭的又一站里程。

青泥岭(二)——山佑文脉

万壑急湍下西南,群峰骤奔捧铁山。青泥岭西连木皮岭,东接嘉陵江,左翼是咆哮急湍的江水,右翼是纵横密布的群山与沟壑,由此,青泥岭虽高而险,却成了这里唯一的南北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