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作者:新周刊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文学的重要性在于读者的个人想象,在于未竟事业的深度,就像阿列夫一样,他能看到一切,但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却不能人道。

这部电影凭借其光影音效的结合,确实是一种更华丽的造梦工具,但这个梦是千载难人,一部文学改编成电影,无论成功与否,当确定的画面进入眼界时,就可能是文学魅力消散的那一刻。

让导演贾章克以编剧贾平草、余华、梁红为主角,拍一部纪录片,讲农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这样一个结合主题与"一路海蓝"的电影片名,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青年年度热门竞赛。

然而,这部雷雨点小片不仅在国庆档的冲击下匆匆关闭,在传统上宽容的文艺电影导演对豆瓣的掌掰,也只拿到了6.8分,这也是贾樟柯职业生涯中的最低分。观众的评价反响平平,以及北京首映的一群文化名人称好,现场只有学者戴金华委婉地置身于影片的尴尬之中,不仅因为它的收视门槛,还因为影片早已不再依恋文学。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没有人预料到这个主题会是滑铁卢科科长的职业。

1994年,余华的名作《Live》在被张艺谋改编后,也是经典之作。多年后,当余华本人站在电影镜头前时,文学和电影逐渐渐行渐远。虽然在影片中,余华作为金句之王,不仅为影片的名字做出了贡献,也是影片最关键的部分,但薄弱的文字根本无法支撑影片的叙事主题,文学就成了一种用桌子装饰的装饰,以至于导演需要让群众在场景中背诵文字,相当刻意地强调文学的存在。

与此强调相反,这部专注于文学和作家的纪录片没有以任何书籍或其他纸质印刷品为特色。两者之间的断裂就像一个刻薄的隐喻,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和冷酷的文学市场截然不同,曾经重要的文学作为象征开始消失在影像世界中。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现场》都是经典之作。

影视无法改编的文学作品很少被问到,而离开文学的中国电影拥有更先进的装备和更宏大的场景,但在视觉奇观之外,它们似乎与文学的微妙之处不大。回顾文学和电影的蜜月期,如今的文学和电影都出现了症状,除了电影业崛起的影响外,优秀文本本身的消失才是罪魁祸首。

01

过去的中国文学"电击"

从牧羊人到小时代

前两年,电影《牧羊人》再次在网上走红,很多人依靠断断续续的短视频片段来观看整部电影。当网友们津津乐道"老徐,你要你老婆不要"这句话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谢瑾导演的这部改编自张显良小说《灵肉》的作品。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牧羊人》的糖分让年轻的网友们晕倒了。

1979年,《人民日报》就"如何让这部电影发挥作用"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与《林家璞》、《早春二月》等新中国"十七年"经典作品的改编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和电影改编开始具有很强的现实参照性。现阶段,大量以伤疤文学为题材的电影、反思文学改编,《芙蓉镇》《牧羊人》《徐澄及其女儿们》《天云山传奇》等,依然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当时,以水花、谢铁轩、谢进、程寅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在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中,依然坚持"绝对服从文学"的理念。然而,伤疤文学和反思文学的社会需求高于对艺术本身的追求,这导致电影改编为母亲的整体艺术水平。

这也导致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文坛对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并没有多少正面评价,编剧王安毅曾批评"电影是很烂的东西",让人们对这部杰作的印象被一个最平庸的故事所取代。此外,韩少功、张承志、张伟、李国文、萧复兴等作家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将电影拒之门外的态度。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王安毅的小说《长恨歌》也被改编,但上海的故事却讲了一股香港风情。

文学界对电影的大力批判也表明,声、光、影的力量在文字世界中正在膨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之交,第五代导演从天而降,正好赶上了当时精神和叙事上非常相似的开创性文学浪潮,中国电影和文学第一次处于同等水平。

《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贝吉》,张艺谋、陈凯歌等五代导演都与原著小说无关,而是根据电影语言的需要进行改编。这方面是因为新一代作家在面对文学改编时没有那么多的负担,正如莫言所说,想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小说,让自己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余华回忆起来比较直率,他付出了太多。

1991年,张艺谋找到了苏彤,希望将"老婆团"改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许可费为4000元。苏彤和余华一提到这件事,脸上露出歪歪斜斜的笑容,觉得自己狠狠地打了张艺谋一顿。结果 两年后张艺谋找到于华"活"改编权,授权费为5万元。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那一年张艺谋和莫言,把杯子碰在一起,是高粱酒的声音。

如果说莫言、余华等人此时还保持着与电影合作的态度,那么作为文坛的"叛徒",王硕的出现,彻底打开了电影入侵的大门。他的四部小说《互惠》、《半海半火》和《大呼吸》也于1988年被改编成电影,被称为王硕电影年。

在王硕的带领下,大量作家开始"电击",文学能否改编成电影成了一个问题。新千年以来,青年文学的兴起,电影院的普及使得看电影成为青年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敬明、饶学曼、辛一木等人的作品也开始取代严肃文学,成为年轻读者追求的电影改编的宠儿。《小时代》系列在口碑上的差评和票房市场从未向前发展,完全消除了中国文学在电影市场上的意义。

02

被绑架的文学作品

消费的电影

1993年,张艺谋打算让巩俐在回到武则天时,再用"同一主体相互竞争,以方便电影改编"的标题金选秀。苏彤、北村、格飞、苏兰、赵梅、阮海燕六位知名作家在一年的时间里各自创作了同一题材的小说。

虽然到目前为止,这六部小说都没有登上荧幕,但这一事件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学与电影之间关系的秘密转折,文学创作不再需要遵循自己的艺术原则,而是受到电影或更直白的商业原则的影响。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巩俐终究没有成为武则天。/ 《全城与黄金盔甲》

在商业的压力下,文学也出现了裂变,一些文学开始转向颠覆传统的文学叙事,回到大众的眼前,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实验。以这种方式拒绝了电影的收藏,也因其默默无闻和广大读者拒之门外,文学追求纯洁的方式自愿放弃了文化中心的地位,滑落到市场喧嚣的边缘。

另一方面,文学市场和电影市场,让电影开始滋养文学,电影改编的成功往往会导致文学原创的出售。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刘恒、苏彤、李碧华、于华、张承志、铁宁、迟丽、刘振云、北村、李峰、王安义、余凤薇等作家的作品才被改编,但文学改编却让这些作家的作品更加知名和阅读。

在这种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涉足影视,不仅参与改编自己的作品,甚至出现写剧本前将小说的创作反转。当时,有媒体评论说,"中国当代作家对影视的痴迷,可谓'魔术',就像飞蛾像火一样扑灭。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改编但令人上瘾,王硕只是直接写了剧本。/ 编辑部的故事

尽管如此,作家们坚持认为文学改编是双赢的,并强调文学的主导地位。苏彤曾形容张艺谋对他来说是一个匆匆忙忙的路人,彼此之间只有买卖关系。于华在采访中表示,文学带给电影的商业利益远远大于电影带给文学,没有张艺谋,作家依然存在,没有一群作家,就没有张艺谋。

然而,无论如何,电影及其背后的资本力量不可避免地卷入甚至干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开始趋向于电影,能否获得影视行业的青睐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新标准。饶是莫彦也没能置身事外。

莫言写于1991年的小说《白棉》并不是他创作计划的一部分,刚刚拍完《红高粱》的张艺谋找到了莫言,希望拍一部关于农村大场景的电影。因为它是一个半命题的构图,小说中的视觉思维非常明显,存在故事普及、视觉成像等问题。最终,这部小说没有被改编成电影。对于这部小说的失败,莫言反思,越是改编成影视的小说,就不是一部好小说,最后连导演的眼神都迎不来了,"我忘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小说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网友辣评:有红高粱的味道。

无论是退缩还是积极迎合,都无法回避当代中国文学正在衰落的事实。缺乏优秀的文字,导致很多时候是电影改编来保存原作。比如《筛选之书》的原著就很肤浅,不仅充满了历史细节错误,而且似乎对伟大女性故事中封建父权社会的权力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如果不是这样一个资本蜂拥而至的时代,很难想象这样的文本会被选为电影改编。

但面对文学的衰落,我们能说电影可以取代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叙事形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马尔克斯曾经说过,"一流的小说往往不产生一流的电影,一流的电影往往是从三流小说改编而来的。当Netflix宣布正在拍摄《百年孤独》时,读者们比预期的更担心。王家伟的《花花》宣传片一经上映,就被小伙嘲笑不知道是男装还是白酒广告片,而且没有原创小说那种"没有声音"的味道。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王家伟的《花》让人怀疑自己是否买了一本盗版书。

文学的重要性在于读者的个人想象,在于未竟事业的深度,就像阿列夫一样,他能看到一切,但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却不能人道。这部电影凭借其光影音效的结合,确实是一种更华丽的造梦工具,但这个梦是千载难人,一部文学改编成电影,无论成功与否,当确定的画面进入眼界时,就可能是文学魅力消散的那一刻。

03

电影史

一半的改编历史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街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里,一列火车呼啸着驶入月台,尽管这一切都是在破旧的小屏幕上投影的,但观众还是害怕起床。卢米埃尔兄弟的黑白短片《火车来临》是电影时代的无声、无声、响亮的宣告。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再次钻探的球迷将不得不给卢米埃尔兄弟一个五星级。

热资本金的涌入,进入门槛的降低,以及人们对影像的偏爱,似乎都使得年轻电影越来越超越古代文学,成为一门当代科学。毕竟,很少有人真正读完了豆瓣评分的前250部小说,但阅读评分最高的250部电影要容易得多。

有学者甚至认为,电影所代表的视觉外观风格被解读为现代,文学外观风格被视为前现代,换句话说,文学是过时的古董,拒绝图像改编文学无疑是一种过时的固执。

然而,回顾电影史,文学不仅从不缺席,而且占有重要地位。就在电影上映两年后,1897年,《南希·赛克斯之死》的第一部文学改编作品问世,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它只选择了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的孤儿》中的一集。

1902年,法国著名导演乔治·梅里(Georges Merry)心爱的《月球之旅》(Travel to the Moon)被视为科幻电影的祖先,无脸的月亮成为电影史上不可阻挡的象征。这部电影还改编自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第一个去月球的人》。在中国,1905年的第一部电影《鼎君山》也被认为是原始的、粗糙的文学改编。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现在看来,这种粗暴的做法,是科幻小说第一次在我们面前成为现实。/ 月球之旅

在电影发展出自己完整的语言体系之前,将文学改编成电影,或者将文学语言翻译成电影语言,是一种世界现象。正如中国多次翻拍《西游记》和金庸小说一样,雨果、斯托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而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或衍生的作品数量已达400部。

电影文学改编的传统不是世界性的意外,它背后有明确的市场逻辑。约翰·M·戴斯蒙德(John M. Desmond)和彼得·霍克斯(Peter Hawkes)在《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The Art of Adaptation: From Literature to Film)一书中指出,改编不仅使电影创作相对容易,而且使其变得更加重要,因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可以利用文学声望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虽然影片一直试图通过艺术电影和实验电影语言探索来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但电影是大众娱乐的绝对意义上的。1911年,纽约78%的电影观众是"工人阶级",当电影院主要是每张5美分的低质量娱乐电影时,电影院也集中在拥有大量蓝领工人和移民的制造业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中产阶级进入电影院,改编经典文学成为最简单的营销策略。

余华演的这部片,我看了难过

简·艾尔斯(Jane Eyres),读者群上升到维多利亚女王,下到女性的流水线。

文学的加入也带动了电影艺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从第一届奥斯卡开始,该片的文学改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四分之三的获奖影片。在中国,自1981年第一届金鸡奖以来,已有37部最佳故事片,其中30部(81.08%)被改编。

文学绝不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注脚,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在道路被分割的艺术花园中,电影似乎在从文学中长出自己的分支后逐渐消失。没有人确定他们是否会团聚,但读者和粉丝们都期待着他们的每一次团聚。

请参阅文章

有毒。从《活着》到《小时代》,电影的文学改编改变了天空

"游泳直到大海变蓝":文字的薄变化并没有给评论家的高分。

通用通票。从文学到电影:对改编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的反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1).

孙玉芝.当代电影与文学关系分析(法学)电影文学(11):6,2017。

林恒.融合与共生:文学与电影的跨媒体关系。

6. 朱毅毅.新时代初期的电影改编和伤疤文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2, 000(004): 36-40.

7. 朱义义.图像时代作家的位置选择与创作倾向.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155-160.

赵勇.影视集与小说终结: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研究, 2011(01): 114-123.

周少华.转型与更新:论中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1978-2018)。当代电影, 2018, 271 (10): 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