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作者:老余论史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一、关于“三元日”的由来

在道教中,有这么一种说法:

“三元日”,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解厄。“三元日”分别 为三官检勾之时,考察善恶谓之检,删除功过即为勾。 一切众生, 皆为天、地、水三官统摄。天官的全称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

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每当日上,他便会降临人间,“观诸天万界,十方大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上元天官消愆罪行忏》中说,他“居于紫微宫,掌管三十六府,掌管万事万物,掌管仙人的起落。”因此,想要功名利禄,想要长命百岁的人,都会对其顶礼膜拜。

地府之主,名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府之主”《三官经》中说,他“居于北方都城,统领三界九地,掌理八极、四维五岳,察万物气运,辨阴阳,辨阴阳。”能赦免别人的罪孽,所以想要得到饶恕的人,都会向他行礼。

水神,又名“下元三重五气水神,洞阴大帝”。《三官经》上说,“青华宫,有四十二曹,掌管天地万物,记录生灵的罪状。”能解人之厄,所以想要避祸的人,多向他行礼。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道教中,“三官”不但主宰着人世间的吉凶祸福,而且也主宰着鬼魂的运行。对于“三官”的起源,道教内部也有很多种学说,比如《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中的《蠡海集》中就提到:“三官源于金土水”。

明徐道的《历代神仙通鉴》里说,三皇五帝是元始天尊的化身,是从太阴九气和太阴七气之中,以昊五气为引,下界为尧,舜,禹,后世被称为三皇五帝。清朝姚福均在《铸鼎余闻》中说,周幽王的“三位参议”,是指唐宏,葛雍,周武。

另有一则广为流传的传说,说是有一位名叫陈子祷的男子,天资聪颖,英俊潇洒,因此被龙王看中,娶了三位龙宫小姐。三位龙姑娘各自有一个儿子,三子的生辰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10月十五。三人长大成人,皆有莫大神通,元始天尊称他们三人为“三官”。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三官信仰”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东汉中叶,张鲁“五斗米”、张角“太平”等地,都有“三官书”,用以驱除灾祸、治疗疾病、消除罪孽、祈求平安。于是,在道士之中,设立了一个“鬼”,为有病的人祈祷,并将其姓名写下来,以示有罪。

即在道徒中设鬼吏,为病者请祷,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置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宫手书。

一九八二年五月,一名河南登封县的农夫,在嵩山峻极山顶的一处岩石缝隙里,找到了一张武则天时期的金书,上面写着:请“三官”赐予武则天赦免罪孽,赐予她平安。根据清赵翼《陔余丛考》的记载,“三元节”习俗可追溯到北魏,关于“张灯”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二、“张灯溯其本源”说

张灯“元宵”起源于什么时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祭祀了太乙,才将这一天定为了“燃灯节”,并解除了夜间的禁令。《史记·乐书》中“汉代祀太一,以黄昏之时,祭祀至明时”,而“今人一月之望,夜来看灯笼,乃其遗风”者居多。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如唐朝徐坚所著的《初学记》、宋朝李肪等人所编的《太平御览》、后世所著的《直隶志书·永平县》、清代所著的《大同小异》等。

然而,在《史记·乐书》中,他只能看到一句话:“汉人每年一月初,都会在太乙清泉旁祭拜,直到天色渐暗,才会死去。”这句话,与其他学者的说法有些不同,因为“一月初”的日子不是十五,也没有提到张灯的事情。

《搜采异闻录》又云:“今史无此篇。”这一点,实是可疑。一是《史记·乐书》中的引文,被人误解,被人误传,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流派一样。

第二,《史记·乐书》中的确有这一句,但这句话是在唐宋以前流传下来的,所以,这句话并不为人所知。但不管怎么说,《史记·乐书》中的“乐府”之说,仍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第三,还有人说,汉文帝于一月十五,平定了诸葛之乱,并把这一天定为了“灯节”。还有的说,明帝在元宵节的时候,曾经到寺庙里去过一次,用来表白自己的清净。目前所见的文献有:《列灯赋》,这是南朝梁代简文帝所作。

“冬日融冰,黄昏初绽,草木生辉,雪飞彩,南油溢,西漆燃烧,苏征长眠,蜡出龙川,夕阳辉映,明艳照人。”词中说的是灯会的盛大场面,按时节推算,好像是早春时节,只是不知是不是正月十五。

还有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通衢建灯夜升南楼》的“梵语从天而来”的诗句。灯树千盏灯,七朵花燃火。月影凝清泉,寒夜梅花在春风中。幡动金地,钟声响彻青天。”这首诗,暂且不提。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光是书名就说明了一切:“正月十五,在大街上放一盏灯笼。”明人不说暗话,隋炀帝也不说明人不说暗话,只说明人不说暗话。《隋书·音乐志》也证实了这一点:"隋炀帝大业二年(六百六十六年)正月十五日,京都端门,燃起火炬,照遍八里方圆,乃为戏台。

金属摩擦的声音,响彻方圆十里,所以年年都当如此。”这就是关于张灯成的元宵习俗的第一个记录。虽然没有汉朝那么古老,但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三、“禁灯”和“张灯”在北京

北京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历史长达600多年。不过,“灯节”张灯并不是全部。元代是从忽必烈开始禁止灯笼的。这与元代在外邦人的控制下所产生的阶级冲突密不可分。

在元代,尽管明定“礼制,尊用汉律”,但是,从保护蒙古人的利益出发,将其民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方人,并将其划分为四类。并且在政治,经济,法律方面有着非常严厉的不平等条款。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因为担心南北两个地方的人造反,所以他们的兵器、马匹都被没收了,不允许练武,不允许聚会,甚至连灯笼都不允许。在思想上,元代提倡佛教,反对道教。道教是汉家本土的一种信仰,“三元”是道家的一种常规表述。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奇怪了。英宗到了至治年就登基了。有心想在宫中设灯火,重重叠叠,中书省参议张养浩拟呈上书,请左丞相拜居陈国。当下一挥衣袖,进了皇宫,与英宗相会。

张养浩的奏折上写着:“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继而又劝英宗:“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小,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国家幸甚,臣民幸甚!”(见《元史·张养浩传》)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英宗初时大怒,但看完之后,却是大喜过望,立即下令罢免。应该说,英宗罢灯,与世祖禁灯是有区别的。

到了明代,汉族又重新成为主导民族。元宵节张灯的习俗,在很多方面都是遵循宋代的传统习俗。而且,根据明代《帝京景物略》的记载:“上元五盏灯火,始于北宋;灯火之初,上元六朝,南宋亦;而‘上元十天灯’,就是从我朝开始的。

太祖建立南都时,兴办了一座五光十色的楼阁,广邀各方豪杰,共设灯会,十日灯会。”明朝的元宵节,不仅持续的时间较前几个时期为久,其民间文化的内涵也较多,而宗教的因素却较少。这就是所谓的“灯市”。

明代《燕都游览志》中记载:"东华门崇文街以东,王府街以西,灯市亘二里许",指的就是现在的东城灯市口。灯市从农历的八日开始,到十三日结束时才开始热闹起来。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各省的商旅纷至沓来,售货摊位,衢三行,市四列,货随队分。从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市集。这里的商品,从古玩珠宝到民间药品,再到地方土特产,甚至是异域奇珍都有。

人太多了,看不清对方的脸,交通堵塞,很难移动。一到晚上,那就是一片灯火通明。南北方各种颜色的灯笼,争先恐后地摆在台上。著名的彩灯有琉璃球、蚕丝、夹纱、羊角、羊皮、云母灯,还有麦秸、通草、走马和各种纸灯。球幕交织,将整条街道映衬得恍若仙境。

根据历史记载,“有善男信女,箕敛于市,要区设烟楼月殿,鳌山火道,收集奇珍异宝,每一件器物都是上乘之物,每一件都价值百法索。一座座建筑错落有致,错落有致,从远处看,光彩夺目,近处看,却是井然有序。”

看样子,这些喜欢八卦的人,都是收集灯泡的先辈。有不少北京的老外,对元宵节也做了详细的描写。波斯人在《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说:

“他们在皇城周围,修建了一座木丘,用松柏覆盖,宛如一座翡翠玉山。数以百万计的灯笼悬挂在空中,还有数千个木偶,它们的外形、面容、衣着,都和活人一模一样。每一根蜡烛上都有一根导火索,点着之后就会顺着绳索烧下去,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

城中的人们,也都在自己的房屋、商铺上,点起了一盏盏灯笼。本文所说的“木头小山”,就是从唐、宋时期流传至今的敖山灯。但文中却说,他们从未见过这盏“鳌山灯”,只是听说而已。

“在那个大城市里,每个人都用手电筒、蜡烛和油灯照亮了房子和商店,你会觉得太阳已经出来了,连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在北京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并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北京,他的《中国札记》里也提到:“每一座房子里,都悬挂着用纸板、玻璃或布等巧制而成的各式各样的灯,并把它们照得明亮而透明。”

那时中国算得上“超级大国”,外国来客,到中国来,不是作买卖,就是献上贡品,结下友谊。这一幕,让他们目瞪口呆。

在明朝,“中元节”虽不成一种正式的节日,但是在民间仍然有它的习俗。《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记载:“(七月)十五日,各寺设盂兰盆,每到夜晚,皆在水中放灯火,名为“放河灯”。“次泡子河,也是最好的地方。”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这盏河灯又叫“照冥”,按照佛门的说法,就是要将亡灵送上天堂。“水”指的是什刹海的后海和积水潭,现在的水面还在。泡子河昔,位于崇文门东城的一角,是一片低洼之地,只留下了一个名字。

现在,“三元日”放灯笼的风俗已经消亡了两个,只剩下“正月十五”这一天,只剩下吃元宵这一传统,这就是“吃元宵节”的由来。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最近几年,还偶有“灯会”。很多时候,都会有大公司投资,生产出大量的电子路灯,摆放在公园、广场上。因缺乏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奠定元宵活动的深层根基,使元宵活动丧失了传统的文化意蕴,更多的是一场表面文章的商业活动。

深度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灯节,以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

民间艺术的最大特色,就是要普及,要大众,要让每个人都参与,而不仅仅是来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参考文献:

《上元天官消愆罪行忏》

《燕都游览志》

《帝京景物略》

《史记·乐书》

《三官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