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作者:历史定哥

据史料记载,清朝一共出过114名状元,其中有一位状元十分有趣,在当时的北京城到处流传着他的故事,大家都叫他“馒头状元”。

据说,他参加殿试的时候抱着一麻袋馒头,被康熙看到了,康熙不怒反喜,当场钦定他为状元。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那么,这个有趣的人是谁呢?他身上都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青少年时期

他叫李蟠,江苏徐州人,早年丧父,虽然家境贫寒,母亲却深明大义坚持把他送到学堂读书。

为了不让母亲失望,李蟠学习很刻苦,每天晚上都秉烛夜读。功夫不负苦心人,在28岁这年,李蟠顺利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

因为考试成绩突出,他被评为第一等的秀才,有了“功名”身份,从此,他每月可以得到朝廷提供的粮米补贴家用。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母亲非常高兴,给他做了一大桌子菜,并请了亲朋好友前来庆祝,席上母亲勉励他要继续努力,争取考个状元,荣耀门楣。

李蟠却另有想法,看着母亲为了供他读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熬夜织布,他心里很愧疚,心中有了放弃的念头。

母亲知道后很生气,几天不吃不喝,对他说:“你对我最大的孝顺,就是考个状元给我,我死后也可以安心去见你父亲。”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考中举人

李蟠拗不过母亲,只好加倍努力读书,八年后,他决定去省里参加乡试。

乡试是选拔“举人”的考试,如果能通过考试,就可以成为举人,就能拿到官场的入场券,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

李蟠不负母亲的期望,在乡试中,表现出色,顺利进阶,成为举人,这一年他36岁。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状元之路

成为举人后,他开始向古代读书人的最高峰——会试,发起挑战。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天下的人才齐聚一堂,等着朝廷挑选。

想要参加会试很不容易,因为考试的地点在京城,而李蟠的家却在千里之外。怎么去北京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当地富商听说了此事,纷纷表示愿意赞助李蟠路费,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明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今天拿他们一分,明天就需要用十分来偿还。

看到儿子如此发愁,母亲拿出了一个罐子,里面是自己30年来,靠织布一点点积攒下来的钱,大概有20两,应该可以勉强够进京的路费。

李蟠看着罐子里一枚枚铜板,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中状元,荣耀门楣,报答母亲的一片苦心。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最终,李蟠给母亲和妻子留下了10两银子。他没有买马,靠着双脚步行前往京城。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怕儿子为了省钱舍不得吃饭,就给他蒸了好多好多馒头,用一个麻袋装了起来。

李蟠依依不舍的告别母亲和妻子,就这样,一个人,一根杖,一麻袋,向京城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李蟠风餐露宿,饿了就干吃几个馒头,渴了就去河边舀一碗水喝,晚上就在无人居住的破庙里刻苦读书。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李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走到京城。一路上,他不仅见识了各地的不同风俗民情,还对各地的经济,军事等有了很多了解。

到了京城,李蟠仿佛一个乞丐,大家都笑话他:“就你这样,还来参加考试,还想中状元,做梦吧。”

面对他们的嘲笑,李潘置之不理,很快到了考试的日子,他的盘缠几乎也用光了,他把自己仅有的钱,全部买成馒头,放到自己的麻袋里,走进了考场。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古代的考试和现在一样,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进入考场前会进行严格检查。等轮到李蟠的时候,负责检查的考官都惊呆了,他监考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背着麻袋进考场的。

考官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麻袋里面真的只是36个馒头,并没有其他作弊的东西,所以考官虽然诧异,还是把李蟠放进了考场。

那么,为什么李蟠要抱着一麻袋馒头去参加会试呢?

原来,古代的会试,和现在的考试不一样,需要三天的时间。而且这三天只能待在考场,吃喝拉撒都不能离开。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所以每个考生都是带着行李和食盒入场的,李蟠因为没钱,买不起食盒,所以只能抱着一麻袋馒头来考试。

李蟠是一个慢性子,他没有立刻答题,而是把题目思考了两天,最后一天才开始答题。

李蟠有个习惯,喜欢一边写文章一边吃东西。于是,他从早晨一直写到晚上,等到36个馒头吃完,题目还没答完。

考官走过来想要收卷,李蟠恳求考官再给他一刻钟的时间,他说,自己不是不会答题,而是时间不够。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考官看他可怜,允许了他的请求,延长了他的时间,还给他拿来一些馒头,最终,李蟠顺利完成了考试。

这件事很快传遍京城,甚至连康熙皇帝也听闻此事,于是召见考官询问,考官如实回答,并把李蟠的试卷拿给康熙看,康熙看完很是赞赏。放榜的日子到了,李蟠果然榜上有名。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得到消息后,李蟠离开了这段时间打工的寺庙,又抱着一麻袋馒头进入皇宫进行殿试。

大家看到李蟠的样子,议论纷纷,但他不为所动。等到皇帝把考题发下来后,李蟠依然是先思考,后作答。

殿试与会试不同,会试主要考八股文,而殿试侧重策论。策论就是对国家的时事、政治、军事、民生等发表自己的观点。

李蟠得益于一路从老家到京城的见闻,他下笔如有神,奋笔疾书,当然他依旧是一边吃着馒头一边答题。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在日落时分,他答完了所有题目,康熙也走了进来,第一眼就看到了这个抱着麻袋考试的李蟠。

康熙很高兴,让身边的人把他的策论拿给他看。李蟠写的策论既有思想深度又妙笔生花,康熙对他高度评价。

康熙走到李蟠身边,拿起他身边的麻袋,问起缘由。于是,李蟠简单而坦诚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康熙听。

康熙听后十分感动,对他说:“汝虽贫贱,但读书人不亦乐乎,况汝有母如此,勉之。朕即日亲笔为汝定状,汝必中状元。”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李蟠终于在自己43岁这年,成为了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

遭人陷害

本以为李蟠状元及第,今后将会平步青云,可是没曾想,刚直不阿的性格使他刚步入仕途就遭到致命一击。

因为在翰林院期间出色的工作表现,康熙任命他为主考官负责主持顺天府乡试。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作为主考官,李蟠自然成为了权贵们的围猎对象,但他生性正直,从不收受贿赂,更不愿意与这些大清朝的蛀虫同流合污,于是,就被这些人嫉恨上了。

李蟠因为太年轻,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最终,还是陷入了敌人为他罗织的网中,他被人中伤,谣传他主考期间徇私舞弊,受贿万两白银。

李蟠受贿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一些落榜的考生纷纷举报。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康熙得知此事大怒,要求严查,并亲自安排所有考生进行复审,结果证明李蟠并无徇私,他录取的学生再次上榜。事后也查明,李蟠受贿之事也是子虚乌有。但是舆论早已认定李蟠等人受贿舞弊。

但是,那些权贵怎么会轻易放过李蟠,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利和财富,让当时的大剧作家孔尚任写了一部叫《通天榜传奇》的戏剧,用来影射李蟠主持的科举舞弊,很快在京城引起轰动,李蟠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科场舞弊之事向来为民心所系,极为敏感,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读书人的反叛。康熙为了尽早平息民愤,把李蟠革职并流放。三年后,李蟠被赦回到家乡,从此闭门著书,直至善终。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三年后,事情平息,李蟠得以赦免,回到徐州老家。

晚年生活

此时,李蟠虽已知道冤案真相,但却无法挽回失去的时间和机会。他深知人生不易,一时的冤屈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发展,更加珍惜眼前的机会,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他开始用诗词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挣扎和追求,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寻找心灵的解放。

李蟠用20年的时间,著成了《李蟠诗文集》一书,在当时很受推崇,他通过诗词歌赋,展现出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正如他的诗词中所写:“历尽红尘惊独白,冰操不改玉为依”李蟠用诗词彰显了他坚守和执著的风骨,无论是遭遇挫折还是取得一定成就,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

此后,他还开堂讲学,天下学子慕名而来,皆奉李蟠为师。其中的很多学生,最后都成为了大清朝的中流砥柱。

虽然,李蟠在仕途上失败了,但他的著作《李蟠诗文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他不能亲自为国效力,却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栋梁。李蟠的一生无愧于“状元”的称号。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路途永远是波澜起伏的,有时我们会遭受冤屈或者不公正的对待,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才华,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才能成就一段绝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