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峥:用戏剧点亮爱的火种

作者:中国慈善家

如何让戏剧教育课程更加融入中国儿童和家庭,是一个漫长的磨难过程。

徐峥:用戏剧点亮爱的火种

照片/记者 尹立琴

温/记者 吴克彦

在30岁之前,徐的人生轨迹几乎没有离开过上海延安西路地区。

上海人民艺术、青年剧团,以及后来他工作的上海戏剧艺术中心都在附近。常熟路188号做成的花园洋房是徐伟长大的地方,一个拐角处可以去上海戏剧艺术中心。

花园平房的主人是上海租界时期的首席大法官、于大夫的弟弟于华。徐伟的祖先并没有真正拥有这栋平房,因为他记得,这所房子的一半是上海人民艺术宿舍楼。徐伟就是在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中长大的。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徐进入上海戏剧艺术中心,从事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工作。

2021年,徐伟启动戏剧教育消防项目,带着公益的"火"回归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在半个月的冬令营里,他最晚只来了1号,最迟就离开了,把自己浸泡在排练室里。

"公益是我未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可以看到戏剧教育的地图是巨大的。虽然《火计划》可能听起来很乌托邦,但多年的表演让他相信,通过戏剧来理解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是件好事,对孩子和父母来说,找到情感的出口和爱是件好事。

种子

200031,沿延安西路的邮政编码,徐伟已经能够脱口而出这组数字。如果他以后没有选择拍电视剧,他会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小学三年级时,上海青宫老师来到学校为儿童剧《考试》选演演员,圆圆的面孔、快乐的外表徐伟被选中扮演"小地主",首次登上了戏剧的舞台。从此,徐伟被老师同学们认为是一个"艺术细胞"的孩子。他开始频繁参加童宫剧场的演出,并决定将来会成为一名演员。

高中时,徐伟结识了上海青年戏剧俱乐部的朋友,并加入了"人民之友"剧团。每天放学后,周围忙碌的同学们在家做作业,徐伟正拎着书包晃来晃去兰心大剧院的后台。顺便说一句,看别人表演并写你的家庭作业。偶尔,他也演了一个小角色,当年在剧《原罪》中饰演于美姝的儿子。

演戏的乐趣让徐薇上瘾,难以驾驭。在澜心大剧院的后台,他看着演员们动起来,看着舞台的兴衰。直到现在,他都觉得一出戏的开始,始于每一个舞台的灯光安装调试。有时他还和一群爱戏的朋友一起看戏,看完演员何正军后再用自行车送徐伟回家。

学生时代,徐伟开始自己写剧本,老师鼓励他看完后再演戏。于是,徐真实召一群同学排练、分配角色、重写剧本,最后完成了演出。这种成就感让他兴奋不已。

1990年高中毕业后,徐伟收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仍然无法离开熟悉的邮政编码。在大学期间,徐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观看了小剧,听了摇滚音乐。当他第一次进入中国的先锋艺术时,徐伟把它看遍了。当时,他总是在思考中国戏剧教育与国外的差距,比较是不同的。"为什么外国叫戏剧,我们只能叫戏剧?"

在他热爱的戏剧舞台上,徐伟很早就成名了,"去上海看徐伟的戏剧"一度走红。1998年,徐伟执导了两部开创性的电视剧《拥挤》和《母语》。在《拥挤》中,徐伟独自坐在舞台上,演绎了40分钟的独白,人群中倒映着一丝孤独感。可惜,观众无法理解,徐伟的表情没有引起共鸣。

徐峥:用戏剧点亮爱的火种

徐先生认为,戏剧教育的方式可以带来亲子关系的改变。

"易"查

《春光猪八环》让观众第一次熟悉了徐伟这个名字。在此之前,作为一名剧作家,他已经在舞台上工作了七八年。他说,如果他没有尝试过电视剧,他可能会像一个普通的演员一样在舞台上工作。

对他来说,从戏剧舞台到电视剧的转变,几乎是"对文艺腔的拒绝"。他一度怀疑这样的选择是否等于放弃了对艺术梦想的追求。

2001年,徐伟拍摄《李伟为官》的经历,也成为徐某不断思考过程中的转折点。在这部架空历史的电视剧中,徐伟看到了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历史使命。他反思说,他所坚持的艺术梦想太高了,接近现实可能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用现在的话来说,徐伟想理解"地气"的含义。

徐以他的"系列"电影而闻名。公众从这些电影中意识到,徐伟是一个有演技的演员,一个有票房保证的导演。一路跌跌撞撞,哭笑笑的中年男人成了徐伟的标签,最终他们将与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徐伟喜欢扮演这么小的人,清新生动。

2012年,《太威》创下12.67亿元的票房纪录,这一纪录在近三年后被打破。徐志远评价他:十年来,徐伟是时代最重要的冲浪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他没有被名利和金钱所挟持,仍然管理得很好。

"如果是纯粹的环境,我是演员,现在依然热爱当演员。他在微博上回忆说,他走导演之路纯粹是为了"有一部戏要演"。

艺术家的梦想深藏在徐的心中。他开始拥抱变化,探索新的领域,出演电影,担任导演和制片人。光传媒总裁王昌天说,徐喜欢思考,总是想一些事情。

后来,当不合适的艺术家这件事徐想了想。他回忆起自己看过的一段短视频。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视频中的工匠都在不断创作,将他们脑海中发生的事情变成现实。"我认为这就是艺术家。徐说。

找到自己的方式

2021年2月21日,由北京艺爱公益基金会与上海戏剧艺术中心联合发起的"戏剧教育火力工程"冬令营在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开幕。

不过,对于徐伟来说,回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一种家的感觉。"即使徐先生现在是大导演,我仍然认为他仍然是我们中的一员,"在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工作了十多年的戏剧导演和演员苏伟说。

徐峥:用戏剧点亮爱的火种

2020年11月11日,徐伟和妻子陶红成立了北京一爱公益基金会。

2020年11月11日,徐伟、陶红共同发起北京一爱公益基金会。他想了很久。这已经不是徐伟第一次参与公益事业了,参与公益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也是第一次。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徐伟跟随《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组进入北川,向灾区儿童捐赠书包,带他们去玩游戏。回想起一开始看到的毁灭现场,徐静依然感到难过。不过,这也给徐伟带来了第一次公益经验和思考。离开北川后,徐某一直在想,除了这样的慰问,孩子们还能带些什么。

"灾区的孩子们当然非常需要我们捐赠的书包,我们给他们带来了暂时的笑声,但是当我们离开时,他们会怎么做?"他想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2017年,徐伟、陶红与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合作建立病房学校,为白血病患儿提供教育机会。2018年,他成为燕基金会"温暖包"项目的宣传大使,探访四川省大良山的山地儿童。同年,他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顶级支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的爱心大使。

徐承认,最初的公益行为与个人简单的社会责任感有关。在演艺界多年后的名利之后,他突然发现,这些影响只会在自己身上获得。"我能回馈社会吗?"

一个接一个地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却不尽如徐伟满意。他想找到一个公益项目,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不断寻找的场合,徐伟会见了北京爱心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人、理事兼秘书长刘伟。刘建议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建一个新的公益项目,这样他既能深入参与,又能利用自己的资源,让项目扎实。

徐伟和同为演员的老婆陶红,最终决定成立一个专业的公益基金会,联合包括公益领域专家陶传进、投资合伙人刘伟、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舞蹈家王薇,通过美育寻找社会痛点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考虑公益基金会落地项目时,徐伟第一时间想到了戏剧。但究竟该做什么,他并没有好好想。回到老家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徐伟走近剧场圈的同龄人,讨论成立儿童剧团的初衷,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兼导演温晓轩的"连环问题"让徐伟名列前茅,"什么戏?你选择你的孩子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徐先生意识到,如果不能设计一个能使更多孩子受益的项目,那么公共利益就会受到限制。

徐峥:用戏剧点亮爱的火种

2018年,徐伟参加了魏基金"暖包"项目乌蒙山地区的一次考察。

旅程

徐说,他十几年的公益之路更像是一次探索和寻找。在其他基金会从事项目时,他了解了公益项目的设计方式,实施方式以及可能进行哪些更改。

他参与的公益项目几乎都与儿童有关,这次他设计了自己的,不想针对一个群体。导演的"雄心壮志"使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能造福更多孩子的项目。

徐伟想到的是戏剧教育,又称"教育剧"。

在美国和英国,戏剧教育发展得很早。在20世纪30年代,教育机构利用戏剧来训练儿童了解世界和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戏剧教育在英国开始流行,一些戏剧教育专家开始在校园里推广戏剧教学。

此后,戏剧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以角色扮演和创作为基础的教育。但在中国,戏剧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系统地开展。

与传统艺术教育不同,戏剧教育是关于多样性和归化,它通过构建戏剧性的故事情境来增强孩子的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体验和理解世界。

在徐伟看来,戏剧教育不是教孩子表演,而是通过教音乐的方式教育孩子,让他们能够深入地参与到一场戏中,体验剧中人物的成长。

"如果你只是想找一群孩子一起表演,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孩子会被贴上没有艺术细胞的标签吗?"徐问自己。十几岁时,他经常在舞台上活跃,现在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被看到。

"当人们想到慈善事业时,重要的是要第一次想到支持贫困山区的儿童。但在城市里,精神贫困是一个大问题。父母有生活焦虑,孩子有学习上的烦恼。由此导致的为人父母的冲突很少被看到和理解。徐说,如果家庭成员能够通过戏剧体验学习和感受一些精彩的主题和事物,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活。

徐峥:用戏剧点亮爱的火种

《火计划》邀请了包括刘天池、祖峰在内的演员,以及来自教育、工艺等的导师。

他回到了他最熟悉的领域。戏剧教育"消防工程"是北京爱心公益基金会成立的第一个项目,从构思到开始,经过半年的反复讨论。2021年2月底,当第一个冬令营开幕时,徐伟召集了各行各业的专业合作伙伴,他们是在戏剧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演员,也是学习戏剧教育多年的老师。陶虹、刘天池全员参与,实力雄厚的演员祖峰也在冬末营加入讨论。

这些具有十多年表演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走到一起,首先要完成的就是找到合适的戏剧,组织成一个清晰着陆的戏剧教育计划。

在为期15天的冬令营中,来自戏剧教育、公益、戏剧、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导师们实践并展示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戏剧教育经典案例。并以现场体验和讨论的形式,为青少年开发了20多本戏剧教育课程的书籍和儿童文学作品,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也关注亲子关系和青少年精神成长。

在冬令营的最后一天,20名儿童与消防项目教练一起参加了戏剧教育体验课程。坐在排练室的角落里,徐全神贯注地看着,不时做笔记,或者走到其他导师面前,低声跟他们说话。

在课程结束时,他要求教练坐下来讨论当天在熨斗热的时候的经历。哪些问题需要避免,哪些环节需要加强,徐某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徐先生承认。由于没有以前的经验,因此参考了外国模型。如何让课程更适合中国儿童和家庭,是一个漫长的磨难过程。

图片来源:受访人(特殊标签除外)

照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