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9亿颗芯片,华为不再孤军奋战,中国光刻机要爆发了?

作者:桃李春风益点财

曾几何时,中国大陆一年6354亿颗芯片的进口量,给予拜登希望,也为中国制程厂商带来绝望。

华盛顿当局曾经相信,只要一对中国断供芯片,整个中国的科技产业就会立刻尖啸起来!

但两年过后,却是欧美半导体行业陷入集体寒冬。华为挺起“民族脊梁”,仅一家就减少29亿颗芯片的进口。其背后,是“中国制造”的筚路蓝缕。

29亿颗芯片,华为不再孤军奋战,中国光刻机要爆发了?

如何才能追上欧美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的科技积累?“中国制造”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光子芯片,或将决定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光子芯片并不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技术产品——但却可能是未来取代硅基芯片的重要方向,速度是硅基的1000倍,更高的速度背后却是更低的功耗,且其制造无需依赖EUV等高端光刻机。

外国资本最害怕什么?害怕中国在通用芯片上形成自己完整的生产链,害怕中国自主生产,不再需要国外光刻机。而如今,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

29亿颗芯片,华为不再孤军奋战,中国光刻机要爆发了?

据权威媒体报道:今年,由Sintone等公司主导,华为参与,国内首条光子芯片生产线将正式开启量产模式。

眼见中国开始手握超级速度和功耗优势的通用光子芯片,刚刚加入美荷日光刻机同盟的ASML、尼康等巨企赶忙叫苦不迭,纷纷向北京当局表忠心,表示愿意出货光刻机。

而随后,是同兴达成功搬入上海微电子首台28纳米国产光刻机——虽然仍处于中低端,但更为廉价,中国开始拥有与外企一较高下的可能。

29亿颗芯片,华为不再孤军奋战,中国光刻机要爆发了?

制造难题,只是中国问鼎半导体行业王座的一环,真正关键的命门,在于光子芯片能否批量生产、并成为可行的商业产品,即规模化、商业化。

就像量子计算机与核聚变能源一样,光子芯片想要真正挑战硅基芯片还面临着无数的技术障碍,且成本仍然高居不下,无数高校、研究所仍在刻苦研究当中。

中国如此急切推出2023年就建成光子芯片生产线的目标,更多的是对西方的一次宣告:中国正利用光子芯片,致力于民用消费升级——真正开始威胁欧美半导体企业的市场。

29亿颗芯片,华为不再孤军奋战,中国光刻机要爆发了?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家永远最早闻到资本的味道——早在2018年,港圈大富豪李嘉诚就已经注意到中国芯片崛起的战略方向。这位前华人首富,通过旗下基金会向半导体初创公司“耐能”进行了三轮融资,金额高达1亿美元。

而眼下,市值飙升至50亿的耐能公司,正与格力公司提力合作,为中国市场提供芯片。

华为、中芯们并非孤军奋战,终于等来了国产援手。

29亿颗芯片,华为不再孤军奋战,中国光刻机要爆发了?

市场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芯”的希望。据外媒报道,去年中国大陆从国外进口5384亿颗芯片,比 2021 年大幅下滑15%,相当于减少进口970亿颗,每天至少砍单2.5亿颗。

美国主导的全球半导体链条,在“去中国化”,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却也努力在“去美国化”。

摩尔定律已经卡住了硅基芯片的发展极限,三星、台积电一再宣称已实现3nm工艺,但有关的工艺制程量产却迟迟不见踪影。

在实现量产的时间表上,中国人开始了奋力追赶。

29亿颗芯片,华为不再孤军奋战,中国光刻机要爆发了?

对此,不少网友调侃道:曾经高高在上的美芯,如今也要开始“愁嫁”了。

一切都在向ASML的CEO温克宁所说的方向前进。

“如果中国得不到这些机器,他们就会自己研发。这需要时间,但最终他们会实现目标。”

“中国的‘物理定律’和我们这儿的一样,你越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越有可能加倍努力。”

本文转载自科技有妖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