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山绿水踏歌来 曼老老寨换新颜

作者:廖昊

绿山绿水阶歌给老山寨换新面貌

来源:西双版纳新闻网 编辑:廖俊聪 2021年8月30日08:55

□ 邓伟

雾朦胧胧,晨光昏暗。

白墙德瓦的房子渐渐升起一缕缕烟,村子里不时传来几声明亮悠扬的鸡鸣声。走在景洪市景内乡万桑村曼老寨群村路,一排房屋散落在错地方,一边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民族文化等内容为主题,文化墙映入眼帘,前房绿树环绕, 家庭鲜花...一幅美丽的绿色生态和美丽宜居的美丽图景正在慢慢展开。

"过去,我们村群的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在雨天旅行不方便;现在我们生活在像新年画一样的环境中,村庄绿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不仅看到山脉,看到水,而且记住思乡之情。"万老斋党支部书记严三井说。

按照"村容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生活文明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总要求,老老家充分依托和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浪潮,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文明的家园和"留在乡下,记住思乡之情"的精神港湾。2019年,曼老寨获得景洪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二等奖。

村庄价值大幅提升,文明新风风风齐下

"院子还是那个院子,但是没有原来的肮脏、凌乱、贫穷。还有垃圾收集站,有的人定期清理垃圾。"在村民岩汉的眼中,他对村里干净的乡间小路和无味无害的厕所感到高兴。这个淳朴的农夫是与全村人一起感受精神文明建设,为生活带来美丽和便利。"村子很干净,我们的生活更舒适!"

曼老宅坚持规划第一,让田园风光、农家利益永远驻扎在乡下。立足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河流净化、环卫、村绿化等目标,扎实开展村"穿衣戴帽"工程。党员带头动员村民集中力量,拆除不分青红皂白建造的围墙和废弃厕所,在道路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设置公共垃圾箱;惠民项目实施精细,处处展现用心,在装扮环境的同时也"点亮"了百姓的心。

特色产业 富农为乡村振兴铺平道路

曼老宅注重农业文明的发展升级,走出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致富。坚持知识与农业、技术丰富的农民原则,依托夜校为农民送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文化科学等实用内容。根据村民创业致富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技能培养,强化引领思想,促进乡村振兴。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村民集团干部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为基础,支部建在产业链中,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中,人才在产业链中,农民在产业链中丰富。围绕使群众膨胀的目标,因地制宜引导村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老乡镇变成西瓜、火龙果、五颜六色的玉米种植基地,平均每年为村民增加数千元的收入。

文化岗位惠民生 春雨跑心田

提升美丽村庄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经济繁荣,还在于文化的沉浸。走进老人的小屋,一栋独具特色的建筑错开,绘上一面涂有村规和民盟的新住宅墙,二十四张孝道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幅充满地方气息的活泼柔韧壁画,满腔热情的笑脸让人如春风似锦。

要建设一个能看见山水的美丽村庄,记住要活在怀旧之中,让乡下人怀旧,城市人民向往是村群干部的目标。为了彻底改变村子的老面貌,满老斋村民团干部努力开拓突破,坚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指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过与村民的商讨,建设了国家特色的房屋大门、村历史博物馆、榆林观光步道等16个重点项目。其中,村历史博物馆的建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新阵地,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新引擎,成为建设乡村思想道德文化的新高地。

营造第一氛围 浓郁的文明氛围 鲜花无处不在

"近年来,村里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每年组织最美家庭、好妻子、好婆、文明家庭等选拔活动,在村里形成了抢先行家、争取家庭文明的良好氛围。"老宅村民俞应该叫在美丽的乡下大碧武活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努力做一个好人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志愿服务盛开,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曼老宅将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出地位,积极示范树立新作风,特别整治邪灵,以教育和引导群众尊重好风、庸俗、庸俗。在村里推行新婚、葬简、乐事、简约、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正在悄然涌现。结合"十星文明家庭"评选、妇联打造"洁美家庭"等活动,以党员为主体,对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月度评价和整改指导,在村里形成"好比学得赶"的良好氛围。党支部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作用,积极开展陀螺比赛、张哈歌唱、读书俱乐部等娱乐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浓墨重绘新风光,绿水绿山面带微笑。如今,环境之美、工业之美、文化之美的老人已成为人们口中的美好话语,延续着世代相传的无尽怀旧之情。

继续阅读